浅谈如何提高年鉴的质量

年鉴是系统记录和收集前一年自然社会历史发展的进步资料和重要文献信息的现代工具书。年鉴编辑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许多方面、领域和环节,是一项需要各部门通力合作的系统性、连续性工作。年鉴质量是贯穿年鉴编辑各个环节的普遍性问题,每个环节都有自己的质量要求。如果任何一个环节出现质量问题,那么这本年鉴就无法成为精品年鉴。质量是年鉴的生命,是年鉴的价值,是年鉴生存和发展的基石。可以说,年鉴的质量是年鉴编辑永恒的主题。作为编辑的一些看法。第一,创新年鉴框架。框架创新是提高年鉴质量的关键。年鉴工作者需要以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不断探索和实践,才能取得实效,找到一条提高年鉴质量、繁荣年鉴事业的新路子。由于不同的区位、不同的资源、不同的人文优势和不同的历史,不同的经济发展目标和措施形成了各自的特点。年鉴反映的内容要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地方特色越明显,年鉴就越有生命力。“一个没有特色的框架,必然导致一本平庸的年鉴”。丰都县位于三峡库区的心脏地带,属于被淹没搬迁的县城。近几年来,移民搬迁一直是工作的重点,所以把“三峡移民”写成了一篇独立的文章,详细描述了移民的过程。年鉴是改革开放的产物,改革开放的新成就、新模式、新事物、新问题是年鉴记载的主要内容。年鉴编纂者要与时俱进,根据形势发展和时局变化,抓住具有时代气息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从当代实际出发,优化、整合、调整、补充年鉴框架,使年鉴成为名副其实的“时代之镜”。《丰都年鉴》(2006卷)增设了“魅力丰都”专栏,展示了具有欣赏和保存价值的丰都文物、名胜古迹、特色产品、专利项目照片和丰都作者的艺术影视作品,成为各界人士了解丰都、认识丰都的窗口。年鉴,以“年”为姓,从一年一年开始,主要记录一个地方一年内发生的事件,因此具有很强的年度性质。年鉴框架设计上,每年都要适当调整框架结构,做到年年有新意。2005年年中,中央在全党开展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得到进一步巩固。此次活动,丰都县准备充分,学习扎实,成效显著。党员在* * *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充分体现,得到了中央和市督导组的一致好评。因此,在编辑《丰都年鉴(2006卷)》时,将其放入“专版”部分进行重点描述。第二,以数据为出发点,从源头控制年鉴的质量。编辑综合年鉴是政府行为,大部分稿费由政府和部门出。事实证明,这种方式在一定条件下是可行的,通过行政手段可以提高投稿的效率和权威性。但随着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市场职能部门的转变,以及跨地区、跨行业合作的趋势,以行政手段征集年鉴稿件的方式将不断弱化。其局限性越来越明显,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改革逐渐深入,市场作用逐渐增强,政府职能逐渐萎缩,部门提供的信息往往不完整,与社会现状相差甚远。2.部门贡献者的局限性。投稿者多为办公室主任或秘书科长,一般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写作水平也较高,但对年鉴的写作风格不是很熟悉,尤其主要工作是文秘,习惯写公文,与年鉴资料的写作相差甚远。3.编辑与作家脱节。在日常生活中,编辑很少与投稿单位的投稿人交流,缺乏对部门的系统了解,处于被动状态。4.缺失项目。一些没有主管部门的单位(如跨行业的民营企业)很容易被遗漏,导致年鉴内容缺失。大部分写手把年鉴当成自己业绩的宣传平台,报喜不报忧,不能正确面对工作中的问题。要改变这些突出问题,就必须进行改革创新。年鉴只有改革创新才有出路。创新就是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第一,变被动为主动,加强编辑与投稿人的交流与讨论。编辑可以改变过去那种“死”的状态,主动出击,经常联系作者,在组稿过程中为作者召开座谈会或研讨会,或者经常组织力量深入有关单位,上门走访,检查督促,及时研究解决写作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保证稿件质量。第二,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寻找线索获取信息。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但巧妇也不能坐等饭来煮。年鉴工作者要努力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盯住各个方向,主动出击,善于捕捉和发掘新兴领域和行业的新信息,供年鉴使用。这样既能提高年鉴的质量,又能减轻突出编辑稿件的压力。第三,自拟稿和专稿有机结合,保证内容的完整性。《丰都年鉴(2005卷)》的自撰文章包括前言、摘要、人物荣誉榜、大事记、附录和索引,大大增加了年鉴的信息含量。当复杂的内容写手无法解释清楚时,可以邀请业内资深人士代写,这样可以保证年鉴的质量。这样数据来源的渠道就多了,方便我们从社会的角度去写政府和市场双重作用下社会事物的发展变化。只要有利于年鉴编纂,就可以大胆探索和实践,逐步规范年鉴编纂,进而达到科学编纂的要求。第三,抓责任编辑,让他真正承担起“责任”。编辑是办好年鉴的主角。没有高素质的编辑,就不可能有高质量的年鉴。责任编辑是年鉴编辑过程的第一步,非常重要。编辑质量最终影响和决定年鉴的质量。因此,负责任的编辑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负责任的编辑要提高自身素质,避免装不知道。年鉴编辑是一项综合性工作,涉及各行各业。它专业性强,知识面广,是博学与专精的统一。所以要求编辑的知识面要广,知道的东西越多越好。由于编辑的专业、经历、个人爱好不同,编辑不可能了解每个行业的情况,在工作中难免会遇到自己不了解的问题。这就要求编辑不要羞于提问,多请教作者和同行,绝不要装懂。第二,负责任的编辑要加强责任心,避免马虎的行为。年鉴评审一般要经过三个流程:责任编辑——副总编、主编。目的是严把质量关,防止年鉴出错。仅仅因为是三审稿,就容易造成个别责任编辑的依赖,以为这个水平只是一审稿。反正后面有两层,犯错也没什么。这种粗心的思维一定不存在。作为一个合格的责任编辑,即使是第三遍审稿,也要把自己的水平作为最后一关,做到尽善尽美。第三,责任编辑要有合作精神,不能单打独斗。一本年鉴由多位作者分别撰写,由编辑部编辑,是一个集体合作的过程,包括编辑与作者之间的合作,编辑与编辑之间的合作。由于年鉴编辑是一项集体活动,不涉及一个人或一个部门,数据往往来自不同的部门,而不同部门对数据的统计口径也不同,所以不同部门提供的数据难免存在矛盾。而且责任编辑分工不同,每个人负责不同的部门,自己编稿子。他们忙于自己的事情,很容易忽略编辑之间的信息沟通,可能导致年鉴内容的重复和矛盾。因此,责任编辑在编辑过程中要加强沟通,整本书必须对同一个问题、同一套数据保持一致,这样才能保证年鉴作为工具书的权威性。第四,责任编辑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稿件。选择适合年鉴特点的稿件是每一个负责任的编辑的责任,这需要编辑有很强的专业知识和敏锐的洞察力,并结合当地的条件和特点进行选材,这不是编辑个人主观意志所能决定的。对于地方综合年鉴,评选标准要坚持“新、大、特、有指导意义”的原则。“新”是选择新的信息,“大”是选择主流信息,“专”是选择有特色的东西,“学”是选择有启发性的东西。没有编辑的创造性劳动和高质量的编辑工作,很难充分保证稿件的质量,也很难保证高质量的年鉴印刷出版。作为年鉴编辑,因为总是埋首于办公桌,与数字和文字打交道,所以单调乏味。除了具备良好的政治素养和专业素养外,还必须具备甘于寂寞、淡泊名利的道德情操,以及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精神。他要不断充实自己,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情况。第四,严格控制出版。地方综合年鉴采用的是“一稿多投一主办”的工作模式,所以从撰写到出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往往涉及上百人。出版是年鉴写作的最后一个过程,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过程。有些编辑认为出版是出版社的事,与他们无关。这种想法是不正确的。年鉴作为出版物,必须贯彻执行《出版管理条例》、《图书质量管理条例》、《编纂工作的具体规定》等国家有关图书、期刊、杂志的法律法规,全面提高年鉴的编校质量。编辑提交给出版社的稿件与书的版式相差甚远,需要用排版软件重新排版,排版中的调整容易出错,因此校对尤为重要。校对是年鉴编辑中处理、减少和消除错误的最后一个质量控制过程。通过校对,弥补了编辑的疏漏,是编辑工作的必要延续。校对工作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年鉴的出版质量。通常采用三校(一级校对、二级校对、三级校对)制。出版社完成一级校对和二级校对后,编辑校对稿件,再由出版社完成三次校对,这样可以降低差错率。在校对中,要求年鉴工作者努力提高编纂质量,不仅在内容上,而且在装帧印刷上,尽量做到万无一失,也是提高年鉴编纂质量的重要环节。当然,年鉴的质量问题远远不止作者提到的这几个方面。它贯穿于年鉴编辑的全过程,涉及方方面面。一部高质量的年鉴,必须把年鉴质量放在突出位置,不断提高年鉴质量是每一个年鉴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只有高度重视,认真研究,才能日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