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巴士的历史

早在战前,香港就有了巴士公司。1920年代,香港有很多巴士公司,包括九龙汽车公司(KMB,下同)、启德汽车公司、中华汽车公司(中巴,下同)、港岛香港酒店、香港仔街坊福利会等等。6月1933,11,政府实施区域特许经营。港岛线由中巴经营,九龙及新界线则由KMB经营。

1941年,日军入侵香港。由于燃料短缺,香港的公共汽车服务一度瘫痪。战后很多公交车被日军破坏或征用,公交公司只好用改装车代步。1949年,KMB向1路线发送了4辆新购买的达内A双层巴士,成为全港第一辆双层巴士,为日后双层巴士的普及奠定了良好的基础。9月,1953,KMB在新界各地设立巴士站。

随着香港人口的增长,当时香港的两大巴士公司KMB和中巴从英国购买了双层巴士。1960在荃湾市中心至九龙佐敦道码头的16B号路线增加双层巴士,这也是新界区第一条采用双层巴士的路线。1962,中巴也购买了双层大巴。

可惜好景不长。1967年,香港爆发骚乱,巴士公司因人手不足被迫暂停路线。

发展新市镇,增加巴士的重要性

骚乱发生后,1968香港公交服务已普遍恢复正常。与此同时,香港的两大卫星城荃湾和观塘也已发展成熟。有鉴于此,KMB于5月9日开通了荃湾至观塘的40号线,1968。

然而好景不长。正因为暴乱期间巴士服务瘫痪,白牌车辆(即日后的绿色小巴和公共小巴)的地位才得以改善。

一人控制跨海巴士

以前香港的公交车除了司机,一般都有门卫和售票员。早在20世纪60年代,KMB就取消了门卫,为公交车安装了自动门。1971,中巴试行一人控制的管理方式,乘客上车后必须将车费投入钱箱。

1972年8月,香港第一条海底隧道——红磡海底隧道通车。KMB和中巴经营三条过海巴士路线,即:

101,观塘裕民坊至坚尼地城。

102,由荔枝角至筲箕湾。

103,横头旗至蒲飞路。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英国有公交车厂罢工,香港公交车供过于求。在1972 9月1日之前,103路线由KMB单独运营。当时过海公交票价一元,过了隧道就是五毛钱。来往荃湾及观塘的40号线车费是过海巴士的五分之一。

1973年,KMB与中巴从英国引进了坦纳珍宝双层巴士,这是香港第一辆全座舱巴士。

豪华客车、三轴客车和空调客车的兴起

早在1970年代,香港就已经有豪华大巴了。当时,豪华巴士在机场和市区之间的200和201路线上运营。此外,为了鼓励中产阶级使用巴士,巴士公司亦经营多条往返大型屋苑和市中心的巴士路线(例如美孚新村至尖沙咀的206号巴士)。虽然这些豪华巴士没有空调,但它们有高背椅。

1980年,KMB引进了胜利二型空调客车和丹尼斯·祖比伦空调客车,但最终因为试验失败,被改装成非空调客车。

1981年,KMB和中巴从港式三轴客车的鼻祖贾母客车厂购买了12m三轴首都贾母客车。自此,三轴巴士成为香港巴士的最大特色。

1984年,当时主要是中港直通巴士的城巴率先采购了一辆12m双层空调巴士,这是香港第一辆后置引擎的双层空调巴士。1985年,KMB购买了丹尼斯猎鹰巴士运行豪华巴士路线,以取代旧的豪华巴士。

1987年,KMB购买了一辆丰田24座空调小巴,主要经营90路(调景岭至彩虹)和一些豪华公交线路,沿途道路狭窄曲折。

1988 6月,一辆KMB双层空调公交车在美孚新村至尖沙咀之间的6路公交车上试运行。此后,KMB开始大量采购双层空调巴士。不过,第一条有双层空调巴士的路线并不是6路巴士,而是钟秀茅坪至尖沙咀之间的1A路巴士。

自1995起,公交公司停止购买非空调公交车。

超低平台客车的普及与中巴时代的终结

1996年,城巴购入多辆沃尔沃B6LE超低地板巴士,为香港首批超低地板空调巴士。同年,KMB购买了Denise darts型单层超低站台巴士,并将其送往60M(屯门市中心至荃湾地铁站)和88K(显径至何东楼)路线。

1997年,KMB购买了丹麦三叉戟双层超低地板客车。

1998年2月,政府拒绝延续中华汽车有限公司的专营权。同年九月,新世界第一巴士接手经营中巴的路线。

2003年,新世界第一巴士的母公司周大福收购了城巴。

2005年8月,世界上第一辆用同一台发动机驱动空调系统和驱动系统的双层空调客车退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