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大学学术研究
根据汤森路透集团2012年发布的ESI数据,安徽大学的化学和物理学科排名全球前1%,体现了安徽大学在这两个学科上的丰硕成果。有***1065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其中化学一直处于世界前1%。近十年(2002-2012)安徽大学论文总数为680篇,排名667,总被引频次为4565438+。物理学进入世界前1%的大学和科研机构共有763所。最近十年(2002-2065,438+02)安徽大学物理学论文总数进入世界前65,438+0%为765,438+06,排名588,总被引频次4875次,排名78。馆藏资源
截至2013年末,学校各类纸质文献约270万册,其中中文图书约265438+万册,外文图书20多万册,古籍约13万册,装订报刊近20万册。现存善本688部9752卷(部分为稀有孤本),还有《四库全书》、《四库全书续》、《四库库木丛书》、《丛书集成》、《元桂》、《太平玉兰》、《中华大藏经》、《新修订大正藏》等大型古籍。图书馆现有中外文报刊9000余种,其中解放前报刊670种,核心期刊约700种。
中文电子书56.2万种,112.4万册,外文电子书4000多种。外文全文电子期刊7000多种(其中现刊3000多种),中文全文电子期刊9000多种,国内外数据库系统30多个(以出版社计算)。其中,大型数据库有Elsevier、EBSCO、Springer-Link、PQDD(北美博士和硕士论文库)、部分美国学会数据库、John Wiley数据库、OCLC基础群数据库、BA、中国学术期刊网、数据、维普数据库、超星电子书、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中国科学文献数据库、国家研究网等。
学术期刊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创刊于1960,是面向全国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双月刊,单月出版,在国内外公开发行。是中文核心期刊(北京大学)、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南京大学)、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武汉大学)、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的全文集合。
《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被国内外十余种重要检索文摘和数据库收录:ulich期刊指南(UPD)、化学文摘(CA)、剑桥科学文摘(CSA)、德国数学文摘(ZM)。俄罗斯文摘杂志(AJ)和中国数学文摘、中国物理文摘、中国生物文摘、中国无机分析化学文摘、电子科技文摘、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ED)、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精选)数据库、中国电子期刊服务。是国家中文核心期刊(北京大学图书馆)和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科技部)。安徽大学的校徽最初是在上世纪80年代末制定的。校徽一般为圆形,中央图案为学校主教学楼的变形,“1928”为建校年份,象征学校历史;“安徽大学”的中英文分别围绕中心图案上下弧形排列。
2003年9月,安徽大学推出了由美术教师设计的新校徽图案。新校徽本着连续性、稳健性、现代性、简洁性的原则,保持了原校徽(意为“通达”、“童渊”)的圆形构图、原校徽的毛泽东书法名称、校名和建校时间的英译、改建学校的标志性建筑为构图主体,并适当变形,保持了原有的纵深、重叠、延伸等基本特征。从东到西也与新建的清远校区主楼建筑群景观相似,体现新老校区文化一脉相承。建筑的形状像一本书,像一顶皇冠,建筑前面加了一组半圆形的皇冠,更显得高大、深远、充满活力。这八个字,诚、坚、识、实,有六个出自《礼记·中庸》。“诚”是传统儒家的最高道德境界;“博学”“恒心”被标注为“至诚之旨”,是达到“至诚”境界的行为指南,“至鉴”二字是从学校乃至时代对人的品格要求中提炼出来的,也是达到“至诚”境界不可或缺的意志力因素。就今天而言,“至诚至坚”是指以诚实、正直、恒心、坚定为目标的人生修炼过程,可视为“德”对人的要求;“博学而信”是指以博学、深刻、真实、诚实为指标的学习态度和行为方式,可以看作是“人才”对人的要求。“真诚坚定,博学踏实”这八个字一起诠释。虽然它们无非是“德才兼备”的意思,但对“诚”、“坚”、“博”的强调,凸显了对学习目标的实践和人的成功的道德要求。
安徽大学校训制定于1996年底。1998期间,学校邀请了中国当代佛教、社会活动家、书法家赵朴初先生撰写校训。安徽大学校歌写于1933。由安徽大学校长先生和上海音乐学院的前身先生作曲。
歌词:
藏沧,江淮汤汤。夏商起步,汉唐风姿。文化繁荣,民族昌盛。申申医生,我在望风。
藏沧,江淮汤汤。缅怀先贤管仲孟庄。高文是学者,宋庆是学者。申申医生,我在望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