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欣专利授权
你要投入6543.8+000亿在芯片研究上。
但是如果你从高通购买,只需要500亿元。
你明白吗?
外国就是这么捧你的科技发展的。看到要成功了,马上降价,短视的人不会投入研究。买买就买。
这就是华为牛逼的原因!!哪里支持华为。。。不然以后还是卡脖子。。
其实按照国内的氛围,自主研发一般是正确的选择,没有回报,持续十几年的高投入。什么企业会做出这样的决定?但是华为做到了,所以很牛逼。
文/谈技术
国产手机厂商不敢做芯片的原因有很多,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①资金消耗大,技术门槛高,研发周期长,时间成本大。公司负担不起。
②产品定位。
(3)通信基带限制。
④来自高通的压力。
导致这些手机厂商不敢开发芯片,不仅以前不敢,现在也不敢。
01.开发芯片的门槛太高,一般手机公司承受不了。
芯片研发是一个需要长期再投入的项目。首先,你需要招聘大量半导体电路设计相关的人才组成团队,还需要挖一个有经验的老板做这个团队的掌舵人,掌握全局,设计架构,管理团队。
这类人才非常稀缺,大部分会被其他芯片设计公司很好的保护,年薪也相当高。
就拿被业界称为“硅仙女”的吉姆·凯勒(苹果A系列、AMD Zen系列、特斯拉FSD芯片的创始人)来说吧。虽然他的年薪不为外界所知,但根据坊间证据,至少在千万美元的水平。也就是说,要养这样一个人,光是年薪就要近亿元。
当然,你也可以选择从零开始培养自己的芯片设计团队,就像华为一样,但这也需要大量的时间和资金成本。而且这也要求公司有比较浓厚的技术研发氛围,能够留住这些人。否则技术人员根本留不住。你只要稍微好一点,其他公司就会过来给你挖人,你得从头开始培养。
芯片研发本身就是一个需要长期积累的行业。很长一段时间都会处于只有投入没有回报的局面。如果没有其他业务线作为支撑或者企业本身没有技术基因,很难坚持下去。最可怕的是,R&D队失去了信心,真的完了。
而且芯片的设计是一个极其考验团队合作的项目,尤其是对于比较复杂的芯片。一旦团队磨合不够,芯片根本设计不出来。因为一个芯片想要设计出来,需要考虑很多变量,比如信号干扰,热量分布,不同工艺下对芯片的影响,磁场的干扰等等。,这需要大量不同的团队协同工作,芯片的设计不能有瑕疵。如果出现问题,需要彻底推倒重来,人员需要重组进行研发,这对团队的资源消耗和心理打击都是非常大的。
另外芯片的设计还需要买各种架构的许可证,最简单的ARM架构,还有内核的许可证吧?又是几千万的投资。每一个芯片设计完成后,马上要对软件进行检查和模拟,查找错误,每次验证的费用都是几千万美元(每门一块钱,目前至少需要几千万的手机芯片,大家自己算成本)
然后是芯片流片测试。一次流片的成本在四五百万人民币左右,而且流片不仅需要一次,还需要多次,这就要花费数千万美元。
总之,芯片的设计还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集成了各种高科技技术的系统工程,一般的公司他真的玩不过来。
曾经,小米雷总说未来芯片的价格会是沙子。但是,当小米真正去做芯片的时候,发现芯片真的很难做。
02产品定位问题
华为从一开始就以高端商务机的身份进入智能手机市场。华为Mate第一代发布于2013,售价2699元,高于当时的国产智能手机。这是华为对自家机型的定位。在这种情况下,华为可以也必须有更充分的理由去创造一定的差异化。研发自己的芯片,注重信息安全,是一个很好的卖点。
另一方面,当时国内其他手机品牌主要以性价比为主要卖点。对于这些公司的产品来说,他们只需要保证手机的性价比和普及度就可以了,不需要过多考虑所谓的独家技术优势。对他们来说,技术永远不会在营销中有价值。
03.基带芯片的限制
如果前几个维度都能解决,基带就是一个很难绕过的门槛。很多芯片设计公司在手机芯片上失败的主要原因就是不会玩基带,包括大家熟知的英伟达、博通、德州仪器等巨头都相继推出了手机芯片,但无一例外都以失败告终。
因为基带芯片的设计不仅需要强大的芯片设计能力,还需要设计公司在通信领域有大量的实践经验和良好的合作关系,因为任何基带都需要与全球运营商进行大规模的兼容性测试。
而且基带还涉及极其复杂的专利问题。许多早期的通信专利被高通占有。如果你没有一个好的通信专利与高通交叉许可来降低专利费,你开发的基带芯片成本是很高的。这样一来,你做的芯片成本可能比买高通的芯片还高,性能也可能不如别人的。你想做什么?
看看这些国产手机公司。除了华为,只有VIVO可以算是在通信方面有一定沉淀的公司(曾经是BBK旗下的通信公司),其他手机品牌在通信方面的沉淀都很少。在这种情况下,你有没有可能让他自己做基带芯片?比苹果好不了多少。
当时小米生产的2855438+0芯片使用的基带是连欣的基带,性能很弱,如下图,无法和其他基带相比。
04.来自高通的压力
国内手机品牌现在与高通的关系太深了。可以说,一旦高通卡住脖子,这些国产手机品牌马上就完蛋了。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不得不考虑高通的态度,而制造芯片本身就是对高通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你认为高通会是一个好男人和一个好女人吗?看着你开发的芯片和他对抗?别想了。虽然不可能不卖给你筹码,但是打败你还是很容易的。延迟芯片供货时间,减少供货数量,稍微提价,你难受吗?国产手机公司可以组织起来抵制,但你可能还没组织起来就没了。这就是现状。
华为不一样。最初,华为并不打算与高通在智能手机生产方面进行深度合作。高通最早供应低端芯片,麒麟低端芯片崛起后,连低端芯片都不要了。这就是区别。
总之,国产手机公司自主研发芯片太难了,尤其是短时间内,不可能出现第二个华为海思。
只是蒙皮而已。没必要吹。别人之前没想到。蒙皮是自己研究的。
大家都知道自研芯片的成本有多高。
首先:研究芯片是个无底洞,没有一定的资金投入是支撑不起来的。华为是通信行业的老大,华为愿意投资海思做现在的麒麟。
其次,进入芯片圈不一定是成本。每次芯片流拍,基本都是以亿为单位。失败几次,很少有公司能受得了。毕竟现在现金流充足的公司也就那么几家。
最后:研发时间长,不是一进圈子就成功的。投完钱,可能要几年才能看到效果,也可能直接消失。
所以华为能有海思麒麟,还是成熟的芯片。每个人都应该感到骄傲。当然现在小米oppovivo等企业也成长起来了,也开始想在这方面投资了。这是好事,但不要偏心。
现在不行!开个PPT发布会,股价就上去了。谁没事干那脏活谁香。
人的普遍心理是“为什么都准备好了还要自己做?”
题外话,我在国内工作六年多,看到一个普遍现象:“能偷懒就偷懒,不能偷懒就拖。”有的客服材料模棱两可,让他们跟客户沟通清楚。他们十有八九不跟客户沟通,或者当面说“我猜应该是……”,或者隔几个小时就会告诉你怎么做。最后大部分都是错的,需要改正。有一些是客服没有和客户沟通好,有一些客户也是“能偷懒就偷懒,不能偷懒”的信徒。反正他们最擅长的就是让自己少做。生产部门不缺这样的人才。有些材料是别人用的,会等别人先做好,再拿起来用。
言归正传,以上题外话只是想说明大部分人的心态,“做不到就尽量不做。”像上面这么简单,人还是可以偷懒的。手机最难的部分芯片已经有了。为什么要在自己身上下功夫?
可能大家都听说过这样的逻辑言论:“不可能得到这个东西。如果这么容易做,别人都做得很好,哪轮到我们了?”这种负面的心理暗示。其实这样的人不在少数。他们都相信自己做不到,所以只会安安心心的做自己的加工厂,做梦都不敢想芯片。
最后是研发资金和人才。基本上,作为一个企业,而不是一个学术机构,R&D的资金必须由自己承担。众所周知,奇普R&D是一个巨大的资金黑洞。你只有研发没有利润支撑,没有研发的人才。再过几年,公司就要亏损了。有多少公司能维持这种投资?目前手机圈中国只有华为。
很多年前,中国和西方之间没有大的冲突。西方关注俄罗斯和中东,但他们真的很发达。中国的大学应该学习西方经济学,只要它们是与经济相关的专业。可以说,中国确实想向西方学习。中国很多企业家也由衷地认为,建不如买,买不如租。以前联想有,现在小米有。两位高管都说过类似的话,可以说是西方经济学的好学生。
一个初创企业,资金有限,需要购买各种原材料,人工工资等。,而且在R&D确实没什么钱投资,而且市场上有成熟可靠的原材料。如果你自己在R&D投资,你可能刚刚落后,钱基本上已经打到水漂了。作为公司决策者,不直接买别人的产品是愚蠢的。倪光南和任都因此被吐槽,所以联想、小米等企业的选择也就不难理解了。一种方式是连续五年每年投入6543.8+0亿元,成功概率5%。如果成功,将有654.38+0亿元的利润。不成功,一分钱都拿不回来。另一种是不投资直接买入,成功概率95%,盈利6543.8+000亿。如果是你,你会怎么选择?
也许这些企业把西方经济学引得太好了,以至于忘记了第一课,也就是西方经济学的整个理论。有一种假设,认为人是理性人,市场没有外部干预,但现实中并不存在。然而,一些企业主仍然相信买比建好的理论,没有认识到现实,充当西方资本的打手。我相信不会有好下场。
当然,大多数企业在2018前后如梦初醒。美国也提供了中国在科技方面领先的企业、大学和个人。现在中国人都知道,靠别人不如靠自己。虽然晚了一点,但总比没有好。
吃肉要花很多钱,有别人的骨头啃就够了。华为现在的情况是,有钱人不卖你的猪肉,还得考虑自己养猪。
芯片人才投入非常大,没有好的人才激励机制,再有钱也会事倍功半,失败率非常高。没有人不想做芯片。看看摩托罗拉,看看英特尔,再看看AM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