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经纪人如何创新业务?

第一,建立业务创新机制。包括组织管理、信息传递、产品研发、风险成本核算、考核激励、人才引进培训、技术支持等机制。

1.完善组织管理机制。从业务创新体系来看,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组织体系是集约化经营、专业化管理的一级法人,分支机构的独立权限较小。在这种组织体系下,即使基层分支机构有创新动机,也没有专门的R&D机构和人才。因此,需要建立完整统一的业务创新机构,负责业务创新的研究、开发、组织和领导,明确分支机构在业务创新活动中的地位、职能和作用,从而形成从市场需求—可行性论证—产品研发—试点推出—跟踪反馈—完善推广,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有机衔接、运转有序的业务创新管理机制。

2.完善信息传递机制。应尽快完善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多渠道信息传递机制。国内商业银行分支机构要提高对创新产品市场需求信息和市场动态的反应能力,不断提出创新的意见和建议,并积极反映。要加强市场调研,跟踪国内外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的新趋势,明确战略目标,积极推进业务创新,引导经营机构营销创新产品。

3.建立产品研发机制。从战略高度,建立和完善符合中国商业银行和国内金融市场实际情况的前瞻性业务创新产品目录,根据创新需求的紧迫性处理好短期、中期和长期效益的关系,有计划地组织研发业务创新产品。在产品研发过程中,应关注商业银行业务流程的实际情况,满足客户需求和风险控制需求,不盲目求新,盲目开发不适合国内市场、增加银行风险的产品。

4.建立风险成本机制。目前,一些商业银行对金融创新的风险成本没有正确的认识,由于害怕风险,创新缺乏动力。进行业务创新,必须树立风险成本的观念,鼓励大胆尝试,容忍失败。引导员工积极看待业务创新,勇于进取,敢于承担创新风险。

5.建立考核激励机制。明确业务创新、发展和管理的要求;明确部门之间的权责;明确业务创新的奖惩措施,从战略高度建立和完善金融创新的激励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创新的内在动力。在加大物质激励的同时,注重精神激励,形成尊重人才的浓厚氛围,让员工的个人价值得到最大程度的实现,在工作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考核和激励机制既要强化创新精神,又要培养风险防范意识。在关注创新产品数量的同时,也要关注创新产品产生的效益。

第二,坚持“拿来主义”与自主研究相结合。根据目前的市场情况,商业银行可以模仿国外发达国家的产品,如债务管理、应收账款出售、自动转账服务、浮动利率票据、货币市场共同基金、外汇互换、货币市场存款账户、货币互换、利率互换、贷款证券化等,积极进行特色创新。目前不宜大规模模仿和推广发达国家的金融衍生品。同时,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和技术进步的发展变化,对我国的基础和传统业务进行改造,研究开发适合我国实际金融运行的新型金融业务。

第三,为商业银行的业务创新提供法律保障。通过保护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的知识产权,对有利于经济发展、扩大金融消费的金融创新产品给予优惠政策,如允许商业银行为业务创新产品申请专利权,给予商业银行一定的保护期等。对于一些创新产品,也要给予法律保护。

第四,为商业银行业务创新提供适宜的监管环境。首先,金融监管本质上应该鼓励、保护和规范创新。从现在的规定“能做的可以做”到规定“不能做的可以做”。其次,目前中国的商业银行可谓是垄断和过度竞争。垄断会抑制创新的内在冲动,而不正当竞争会破坏创新的外部秩序。监管机构要按照市场原则管理所有商业银行,消除各种政策歧视,让商业银行在同等政策条件下自主经营、谋求发展。

动词 (verb的缩写)采取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业务创新是一把“双刃剑”,在促进商业银行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容易引发风险。金融机构在设计金融创新产品时,首先要有意识地将其风险降到最低,建立严格的制度,落实风险防范措施。要建立有效的创新业务风险预警机制,自觉用市场检验各类创新业务,监测其风险,及时改进创新产品,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体系和严格的后续监管机制。对于目前国内不具备发展条件、投机性、虚拟性的一些金融创新,要认真研究,严格控制,审慎发展。

延伸阅读:如何买保险,哪个好,教你如何避开保险的这些“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