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没有避雷针,建筑多为木结构。如何防雷击?

上个月,我有幸应某平台邀请去北京参加官方活动。在我刚到北京的那天,我的朋友们带我四处逛了逛,品尝了一些特色小吃,如滚雪球、糖葫芦等等。

我还花了20元买了一张票,参观了北京的鼓楼。钟楼就在对面,但是不允许参观。

所谓鼓楼,是指古代建筑中放置巨大的鼓,用来敲打警报或准时报时。中国保存完好的鼓楼有:Xi安鼓楼、北京鼓楼、南京鼓楼。

北京钟鼓楼作为元、明、清三代都城的时间中心,是北京当地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据有关资料记载,它是一座木亭,重檐三滴水,坐北朝南,高46.7米。

古建筑的平均高度普遍较低,与现代高层建筑完全无法相比。

即使是故宫最高的建筑,太和殿,也只有26.92米高。加上桥台高度,总* * *为35.05米,相当于现在10层建筑的高度。

但是像北京鼓楼、太和殿这种高度的木质建筑在古代并不多见。

一般有钱人的房子高度差不多都是8-10米。毕竟木屋在防虫防火方面有明显的缺陷。

当时我在参观鼓楼的时候,突然想到一个问题。古代建筑的顶部并没有像现代建筑那样有明显的避雷装置,比如避雷针。

即使有,也可能是现代人出于文物保护的考虑,在后期放置的。古建筑一般是怎么防雷的?查阅相关资料后,我发现有几种方法。

古人发现,建在空旷地带的房屋,特别是在雷雨天气,很容易被雷击。在高度相对较低或者建筑物密集的地方,被雷击的概率相对较低。

通过自然界的一些现象,他们发现有些物品有自己的绝缘体质。例如干燥的木头或石头。

当然,在古代,并没有“绝缘体”这个概念。人们这才意识到,这些东西遇到闪电是不会被闪电电击的。

人们已经意识到,只要在建房时使用雷电不能通过的材料,就会起到防雷的作用。

这么多话其实说明了一个观点。即“地震”在不同物质中的属性。自然界里是雷,动物界是龙。

众所周知,古人崇龙,自然把雷和龙联系在一起。在古人眼中,龙的主要职责是呼风唤雨,保证来年风调雨顺。

所以很多古建筑,尤其是皇家建筑,都会配备“杀龙”的东西,也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

所谓雷随龙,风随虎。镇龙就是防雷,这个“镇龙”设施就是古建筑屋顶上的“吻”。相传,吻是龙的儿子,也叫“尾巴”。

根据这个故事,汉武帝时期,白亮台遭遇火灾,巫师建议把蟑螂的尾巴放在上面,有防火的作用。

古人一般把自己无法解释的解释为“天意”。突如其来的大火可能会让汉武帝紧张,于是他会找一个巫师之类的人来解惑。

而且汉武帝晚年真的是以求仙求问为主。

在古代,由于建筑材料多为木结构,古人非常重视防火。雷电是人可以控制的,所以雷电引发的火灾比较多。

尾巴放在太阳穴上,除了防火,其实还有防雷的作用。

猕猴桃的尾部作为整个建筑中最危险的部分,通常放置在中国古建筑的前脊和竖脊的交界处,多以大鱼的形态出现。几千年后,它仍然矗立在许多古老建筑的屋顶上。

其实到现在,这个杀龙的东西往往已经失去了原来的功能,变成了一个装饰性的存在。

之所以能起到防雷的作用,是因为尾部表面涂了一层金属漆。而在它的内部,还有一根金属棒与地下相通。

当雷电接触到房屋时,金属涂料将雷电引向蟑螂的尾巴,再通过金属条将雷电的能量和电流引向地面,从而达到防雷的效果。

其实这种方法和现代避雷针的防雷原理是一样的,只不过古代的尾巴远不如现在的避雷针有效或者范围广。

所以我们会在古代文献中看到,即使有尾巴,建筑物还是会被雷击。

南北朝时,南宋盛宏之《荆州记》中有记载:“湖阳县,春秋时亦为郭范仲之市。母亲害怕打雷,为了石头房而避开。我得知霰石被用作台阶,至今仍存在。”

范仲,家住湖阳县,是个孝子。因为他妈妈怕打雷,就用石头给妈妈盖了一个防雷的房子,用漂亮的石头做台阶。在作者写这本书之前,这所房子仍然存在。

该书成书于公元437年左右,范仲淹生活在西汉末年。盛宏志当时是当官的。他利用业余时间游览了荆州周围的山水,并根据各地的名胜写了《荆州记》。他的记录很可能是正确的。

这段文字争论的焦点是,范仲淹修建的防雷石房是什么建筑形式?有人认为是山上空间比较大的石室,也有人认为是用大理石堆在平地上的。

但不管是哪种情况,毫无疑问,古人是知道石头可以防雷击的。

所以古代很多房屋通常都是建在砖石桥台上,既有保温作用,又能阻挡土壤中的水分侵入建筑,使其整体保持较高的抵抗力。

从小父母和老师就告诉我们,出门遇到雷电千万不要跑到大树下避雨。之所以不能这样做,是因为闪电通常会选择地面上比较突出的物体作为雷击对象。

人站在树下避雨,万一打雷,就会暴露在雷电带来的巨大电流下,不仅树会被毁坏,人也会受伤甚至丧命。

正因如此,在古人的建筑周围,会有一些比房屋高的树。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打雷,它会击中树木,而不是人的房子。

但是,这种方法也存在一些隐患。如果房子离树太近,树被雷击,很容易压到房子。所以一般情况下,盖房子的时候,会考虑离树木稍微远一点的地方。

从古至今,这三种防雷方法一直流传下来。第一种方法和第三种方法比较常见,效果较好。

第二种方法可能不是所有古人都能做到的。毕竟范仲作为汉光武帝刘秀的爷爷,作为南洋最红的名字,真的不能说他没钱。只有在财力、物力、人力的支持下,才能建成具有防雷功能的石屋。

现代社会的防雷方法是在富兰克林发明的避雷针基础上进一步改进的。其实早在中国汉武帝时期,避雷针最早的雏形——尾巴就已经出现了。

所以,要说避雷针是美国专利,恐怕我们汉武大帝也不会同意。

当然,根据中国古代的一些相关记载,古代一般采用被动防雷,这与古人对雷电的认识是一致的。而且建筑的位置和周围的自然环境影响很大,这也是古人积累的宝贵经验。

参考资料:

《说卦传》、《苏轼演义》、《荆州记》与中国古建筑的防雷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