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有一些苗族绣花鞋和百褶裙的详细资料?
在鞋类家族中,中国绣花鞋是鞋文化和刺绣艺术的完美结合,是中华民族的原始手工艺。这种植根于民族文化的实用产品,被世人誉为“中国鞋”。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自从母系社会转化为父系社会以来,就形成了男女社会分工。历代女性将古老的绣鞋技艺代代相传,在并不平方英尺的鞋子上诉说着每个朝代的审美观念、文化传统、伦理道德、时尚价值观。绣花鞋遵循东方装饰的审美时尚,注重鞋面的构成和鞋面的铺装,搭配鞋口和鞋底的科技装饰条。五颜六色的丝线被用来从脚趾到脚跟,甚至鞋底和鞋垫上绣出华丽的图案。绣花鞋的题材来源于生活,主旋律是民俗文化和民俗风情。基本参与者有花鸟虫鱼、飞禽走兽、带爪的花果、山川河流、戏剧人物。吉祥的参与者有贵子诞生、百子花开、两只蝴蝶相恋、龙凤舞等,象征着对生命的赞美和幸福的生活。走遍全国的绣花鞋最早起源于何时何地?现在流传下来的产品,没有办法考证。晋南广为流传的“晋鞋”传说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2600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当时位于山西的晋国还是一个小国。公元前660年晋献公称帝后,极力扩张领土,一举吞并十个小诸侯国,开始称霸全国。为了让全国人民永远记住他的文采,他命令宫中所有女子绣出石榴花、桃花、佛手、葡萄等十种花果图案。同时,他还下令全国所有的平民妇女结婚时,都要用这种刺绣的“十果鞋”作为大婚鞋,让他们世世代代都不会忘记晋献公的辉煌战绩。当时绣有这种图案的女鞋叫“锦鞋”。此后,晋国的刺绣技术又扩展到用绣花鞋绣制衣服和其他物品。三百年后,公元前313年,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荀子诞生在绣花鞋之乡。荀子非常重视当地的刺绣业。他的名著《荀子》中有一篇文章记载了用铁针推广刺绣的刺绣技术,并从哲学家的角度对绣花针进行了赞美,认为铁针不仅可以绣鞋,还可以“盖下百姓,饰上帝王”,为社会经济繁荣稳定做出了贡献。直到现代,丝绸编织和刺绣在这个地区是众所周知的,当地妇女从童年开始绣她们的鞋子。他们花了十几年的时间为婚姻苦心绣鞋,在鞋面上绣出少女天真无邪的爱情针和线,表达对爱情的忠诚和对幸福的追求。历史变迁使得绣花鞋的制作和刺绣水平成为当地评价一个女孩心灵手巧的先决条件。从结婚那天到孩子满月,从家人的生日到老人的葬礼,他们用一双绣花鞋在人生的所有重大事件上展示自己的才华、智慧和艺术魅力。无独有偶,在少数民族地区寻找绣花鞋的下落时,也有一个类似“十果鞋”的传说:居住在甘肃积石山大河家一带的保安族至今还保留着穿绣花鞋的民族传统。在这个少数民族地区流传下来的古诗词艺术《花》中是这样唱的:“鞋帮斜裁青缎,上面绣十种锦...我妹妹是牡丹,我会接的哩,啊。经初步调查,中国有20多个少数民族把绣花鞋作为自己的服饰特色。在中华民族的大家庭里,绣花鞋已经成为全民族的文化财富,绣花鞋才是真正的“中国鞋”。
一次
一代文人笔下的仕女走起路来优雅,尤其是莲步移动的时候,鞋尖不经意地露在裙下。上面,可能是娇艳欲滴的牡丹,也可能是憧憬人生的美丽孔雀。既迷人又迷人。难怪女人千百年来都没有放弃过在绣花鞋上比美,为了增加脚。
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皮靴就登上了中华民族的历史舞台,随后随着时代和地域的不同,不同材质和款式的鞋子相继问世。比如脚趾上翘的鞋子,鞋底有双齿和鞋带的木屐,只有朝圣和祭祀时才穿的木屐,脚踝以上的皮靴,清代满族妇女穿的花盆鞋等等。,都是不同时代衍生出来的鞋子。由于材质和款式的多样,自古以来对鞋子的称呼也是多种多样,有满衣、鞋、鞋、靴、鞋等。
五四运动后,缠足的陋习逐渐被废除,女性重新获得了脚部的自主权,穿上了正常尺码的绣花鞋。但因为绣花鞋是用昂贵的绸缎制成,再用丝线绣上花鸟,所以是属于富家妻女的专属品。在上海,女士们和先生们频繁地出入社交场合,他们为美丽而奋斗,因此创造了绣花鞋专业街。北京上海有100多家专业作坊,橱窗里陈列的绣花鞋五颜六色,像盛开的鲜花一样装点着街道。
20世纪40年代,达官贵人仍是穿绣花鞋的主要族群,服务方式为定制,即测量顾客的脚的尺寸,顾客选好颜色和刺绣图案后,先将图案交付给特殊的人,然后刺绣工人根据图案绣出图案,再裁剪图案,缝制成鞋面。最后把皮革剪成鞋底的形状,垫上一层层的布鞋底,再把鞋面和鞋底缝合在一起,就是一双结实的双手绣花鞋。
之后,绣花鞋逐渐变成用鞋楦制成的固定尺码的鞋子出售;另外,随着塑料和强力胶的出现,鞋底由皮革改为便宜的塑料鞋底,鞋面和鞋底可以用强力胶粘合,节省了生产时间,价格也逐渐下降。只要爱美的女性能穿上这些轻便、舒适、精致的鞋子,绣花鞋就成了当时最火的时尚。
到了上世纪中叶,运动鞋、休闲鞋、时尚高跟鞋成为绅士淑女追求时尚的流行指标,绣花鞋业面临生存危机。90年代刮起的复古风,将沉寂了20年的绣花鞋推回到流行的潮流中,形成了一上架就销售一空的盛况。但厂家也看到,绣花鞋要想俘获年轻消费者的心,必须在传统上有所创新,所以图案不再固定在花鸟上,配色也更加大胆。比如过去禁忌的黑、白、牛仔面料也应用到鞋面,甚至鞋楦有尖头或方头款式,鞋跟也有平底和高跟。
近年来,绣花鞋再次跌入谷底,谁也说不准流行趋势何时会再次转向绣花鞋。但是随着女性刺绣工人的难找,手工刺绣已经逐渐被电子刺绣所取代,以后要找到手工绣一针的绣花鞋会越来越难。套用一位老板的话,“除了老太太,她也知道刺绣的质量。年轻人根本分不清电子刺绣和手工刺绣的区别。”
是的,又是一个世纪的轮换,年轻人可能早就迷茫了,绣花鞋曾经是一千多年的红鞋。谁在乎电子刺绣和手工刺绣的区别?
现在在庆阳,绣绣花鞋的技巧还是很多的!
到处都是绣花鞋
水族绣花鞋
水族自称“虽然”(隋?),通称“水家”、“水家庙”,其现在的族名“水”是由“虽然”的音译而来。水族主要聚居在贵州三都县、荔波、独山、都匀、凯里等县市,少数散居在广西、云南等省。
水族的鞋饰与云贵地区的苗、瑶、壮、侗等民族有很多同性特征,喜欢穿带“钩”的绣花鞋。水族绣花鞋的制作工艺非常讲究。先用笋干剪出鞋底模型,用旧布逐层加厚,做成“千层底”。然后用绒布绣出裁剪好的鞋面具,图案多样,多为花鸟,有时在鞋头绣上毛线球;最后,缝合鞋面和底部。一般来说,一个技术熟练的女人做一双绣花鞋大概需要2-3周的时间,普通女人完成的时间更长。
鞋底用布千层,鞋面头用红布,鞋跟用蓝布。鞋尖向上翘成尖形。鞋面用丝线绣成底色图案,再用“马尾绣”的方法卷成各种几何图案,有花、云等图案。刺绣精美,做工精致。水族女性大多在庄重场合或走亲访友时穿着,搭配百褶裙和银色纽扣上衣,非常优雅奢华。
董女式凉鞋
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广西和湖南。由于该地区气候湿热,衣服以透气性好的裙子、打底裤、凉鞋为主。这里展出的是深受侗族妇女喜爱的绣花凉鞋。这鞋是布手工缝制的,鞋底是麻线。技术很讲究。鞋子的造型也很独特。只要后面有鞋帮,鞋头用细长的布条与鞋头连接,简单活泼,经久耐用。花绣在细布条、尾巴等处,并点缀金属片,突出了侗族刺绣的细致风格,展现了侗族多彩的传统文化。这样的鞋子穿起来不仅凉爽实用,而且美观大方。
董绣花鞋
侗族人自称“耿”、“君”或“晋”,汉族人称“董氏”或“董人”。主要从事水稻种植,被称为“稻作民族”。你看到的是侗族妇女穿的绣花鞋。鞋子由千层棉线制成,鞋头为双梁尖头。整个鞋面由蓝布和红布组成,正面绣有抽象的几何图案,中间是亮片。鞋后跟是用被划成钩云图案的黑布缝制的。
壮族的“背”绣花鞋
“背”绣花鞋是女性经常穿的。脚趾有一个钩子,像龙舟。有跟和没跟两种。鞋底比较厚,是砂纸做的。齐针、牵引针迹、混合针迹、线圈针迹、绒头针迹、压力针迹等。颜色方面,年轻人喜欢用底色明亮的白色花朵,如石榴红、深红、青色、黄色、绿色等,图案有龙纹、双狮保龄球、蝴蝶花、喜鹊等。老人常用黑色、浅红、深红等颜色,图案有云、龙、天地、狮、兽等。这里展出的是壮族家“背”女的绣花鞋。鞋的鞋头呈三角锥形,鞋头呈“回头”形。鞋面由蓝布制成,绣有黄、红、绿色线条的花草。鞋底采用美乐家材质,针脚细密,经久耐用。
“另类”客家绣花鞋
在江西赣州的客家博物馆里,有一批特别的绣花鞋,格外引人注目。这些绣花鞋比老传统的三寸金莲还要大。这是客家妇女出嫁时穿的绣花鞋,因为从不缠足,所以鞋子很大。
在中国历史上,客家妇女是汉族妇女中唯一没有缠足陋习的群体。客家妇女为什么不缠足?
专家认为,客家妇女和男性一样参加生产劳动,甚至连犁地、劈柴等大部分重体力劳动都由女性完成。生活和家庭的责任让客家女性不得不有一双大脚来承担,这也是客家女性不缠足的重要原因。当然,这不是唯一的原因。客家妇女不缠足,也与当时客家人的生活状况有关。客家人因为生活在山区,远离朝廷伦理的约束,所以他们的生活习俗往往冻结在南迁的状态,以相对封闭的形式延续。
“在江西赣州的客家博物馆里,有一批款式奇特的客家传统绣花鞋。综上所述,这类鞋有三个特点:一是鞋头尖尖上翘,形似凤嘴。”
二、鞋面全部采用青色或黑色土布,鞋面用五彩线绣有牡丹、菊花、石榴、凤凰、蝴蝶等吉祥图案。贴边和贴边边缘镶嵌一条彩色滚边,使整只鞋看起来色彩鲜艳,富有层次感,庄严肃穆。第三,将鞋子的鞋跟和鞋面分成两个不同的个体,即在制作鞋面时先预留鞋跟位置,然后用麻线将鞋面的左右两端连接起来,交织成网,形成鞋跟。用这种方法制作的鞋子,跟普通鞋子相比,鞋跟非常柔软,可以当拖鞋穿。
古代鞋子上的装饰都有其特殊的含义,几百年来一直未变。唐宋时期的刺绣已经向精致化发展。这主要是由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决定的。在男耕女织的封建社会,秦汉以前的鞋子没有男女之分,但鞋尖必须向上弯曲。古人的鞋子,鞋头必须做成方形的弧形上翘样式,以提醒穿着者小心谨慎,不要东张西望。自古以来,女孩子都要学“针线活”,掌握刺绣。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审美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于是在女性中出现了一种新的绣花女鞋。。与过去笨拙的尖头鞋相比,这种鞋更加精致美观,能充分展现女性婀娜柔美的体态,因此在女性中广泛流传,成为唐宋时期最流行的鞋型。
对比客家传统绣花鞋与唐宋时期的“凤尾鞋”,不难发现两者有相似之处。这种曾经风靡中原城乡妇女的鞋型,历经数百年仍能保留在客家地区,不能不让人佩服客家人在传承汉民族传统文化上是多么的坚定和执着。
“客家人对汉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并不是完全的照搬,还包括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和对自身文化的改造。客家人的传统绣花鞋,虽然在外观上与唐宋时期的绣花鞋几乎一模一样,但在细节上,比如鞋跟,却有很大的不同。”
唐宋绣花鞋的鞋帮和鞋跟一般是一体的,即鞋帮的左右两端缝合在一起形成鞋跟。但客家人的绣花鞋是鞋面和鞋跟分开做的,用麻线织成的网做鞋跟。据笔者考证,客家人之所以要用这种方式制作鞋跟,有两个原因。首先,客家妇女通常在田里工作。除了过年走亲访友,白天一般不穿鞋。晚上干完活洗完脚才会有短暂的穿鞋机会。这时候脚还是湿的。为了舒适,男人通常穿木拖鞋。女性受到封建礼教的束缚,为了达到“笑而不露牙,走而不出声”的要求,只好换成布鞋。按照传统的制鞋方法,为了使鞋面相当刮,往往在鞋面上垫上一层竹壳,这样鞋面虽然好看,但穿起来却极其不舒服。所以客家人用柔软的材料做鞋根,绣花鞋就是这样做的,不仅在赣南客家地区流行,在客家地区以外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也很流行。偶尔可以看到广西毛南族的钩编绣花拖鞋就是其中之一。第二,客家妇女一旦成家,就成为家庭中的主要劳动力。所以他们生活中需要的头饰鞋袜,大部分都要在结婚前,也就是“姑娘”的时候,安排妥当。这种提前做好的鞋,穿的时候很难顾及脚的大小。如果按照老的传统方法做鞋,一旦脚变胖或变瘦,鞋子不合脚,就得拆掉重做。按照现在客家人用的方法,即使以后不合身,也只需要在不影响鞋面的情况下,收紧或放松鞋跟的麻线就可以了。
“从客家传统绣花鞋制作中,也可以看出客家人在传承传统文化上是多么的灵活和富有创造性。客家人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改造和超越了原有的旧文化,创造了具有独特个性的新文化。这是客家人对待汉民族传统文化的态度,也是客家文化在汉民族文化中独树一帜的根本原因。
现在赣南的三南(龙南、定南、全南)、寻乌、安源等地,由于地处偏远山区,不仅保留了大量的客家围屋,还保留了许多客家风俗和文化遗迹。一些客家妇女还非常珍惜她们结婚时和孩子小的时候穿的刺绣生活用品,如绣花鞋、绣花钱包、绣花童帽等。这些刺绣造型独特,图案夸张,色彩丰富。
百褶裙:
1,裙名,这是我国的传统名称,现代称之为“百褶裙”或“密裙”。是一种褶皱比较多,褶皱比较密的裙子款式。褶之间的距离约为2厘米-4厘米。“打褶的”是个形容词。裙子虽然有很多褶,但实际上没有褶。
2.概观
百褶裙是指裙子上有很多细而垂直的褶皱,从几百到几千不等。很漂亮,但是做起来很复杂。百褶裙是彝族、苗族、侗族妇女常穿的一种裙子,流行于云南、四川、贵州等地。在明代,这种裙子常以青面为材料,有20多个褶裥,腹下有五颜六色的桃花。现代的裙子褶皱多而密,裙子有长有短,拖地长,膝盖短。侗族的百褶裙是由两片组成的。穿的时候小腿用打底裤或者袜子包裹。不管是冷天还是热天,节假日还是出门都要穿。四川凉山和云南宁蒗彝族地区,一般是用三种不同颜色的布做成的。除湘西等部分地区外,其他地区的苗族妇女大多喜欢佩戴。
起源
这种裙子在中国有1700多年的历史。据《西京杂记》记载,西汉称帝时,赵闫飞被立为皇后。有一次,她穿着一件紫色的衣服,和皇帝一起在太液池游泳。正当她在鼓乐中翩翩起舞时,突然刮起了大风,把她吹得像只燕子。成帝急忙命侍从拉住她的衣襟,得救了,但衣襟被扯成了许多皱纹。汉成帝一眼就看出,有褶皱的裙子比没有褶皱的时候更美。所以以后宫女穿的裙子都喜欢折成很多褶皱和折痕,被称为“仙女裙”。现代称之为“百褶裙”,因为“百褶裙”的褶是有规律地向一个方向打折的。
也有人说古代苗族妇女穿筒裙。后来,为了使自己的衣服与其他民族的衣服有所区别,易于识别,他们在内部分化的基础上,采用百褶裙的方法制作裙子。今天流行于贵州中部的传说《百褶裙的起源》中说:古代苗族人穿的裙子和汉族人穿的没什么区别。为了区分他们,一对母女决定缝制一条特殊的裙子,作为苗家的象征。他们苦苦思索,后来受山坡上五颜六色的蓝藻启发,根据蓝藻的褶皱做了一条裙子,放在花田上踩花。苗族姐妹看到了,都拍手称赞,也学着做,学着穿。于是,这种百褶裙很快就流传到了所有的苗寨,苗族的各个支系都穿上了长短不一的百褶裙。
中国的中原地区最迟从明朝开始就以百褶裙著称。咸丰、同治时期,天津流行鱼鳞百褶裙,能像鱼鳞一样舒展展开。清代李景山《补杜门杂咏》诗:冯渭多久没听过了?皮棉的成本是不同的。现在每逢节日,都会穿鱼鳞百褶裙。
技术特征
苗族的百褶裙工艺精湛,褶裥细密,数量众多,有的可达千余褶。而且裙子竖着,横着有弹性,还绣着花花绿绿的图案。比如在贵州黄平,百褶裙一般用1.6到26米长的自织自染的窄紫色土布做成。它的制作过程是:将土布铺在草或太阳垫上,喷上白芨的水汁,然后折成等宽等宽的褶皱。然后再喷白芨汁,用棉线连接定型。这条百褶裙由裙头、裙身、裙脚三部分组成。其中,裙脚部分是最漂亮也是最重要的。裙脚自下而上由四种不同的横向花纹组成,第一种是“小人花”,第二种是“麻雀翼花”,第三种和第四种是“龙花”。第一、二泳道为刺绣图案,第三、四泳道为编织图案。
苗族的百褶裙分为长、中、短三种。长裙及足面,中裙过膝,短裙过膝。雷山等地苗族妇女的服饰中有一种短裙,只有20厘米左右长。所以穿这种百褶裙的苗族人也叫“短裙苗”。
百褶裙的传说
关于百褶裙,苗族也有一个传说:古时候,苗乡有一个英俊勇敢的猎人。有一次打猎,他抓到一只漂亮的锦鸡,送给了他心爱的女孩阿邦。为了表达他对这个年轻人深深的爱,阿邦做了这件短裙,并通过整天编织和绣花把自己打扮得像一只锦鸡一样美丽。后来,附近的苗族姑娘们也学着她的样子,纷纷穿上了这种色彩鲜艳、富有神话色彩的绣花裙。
后来,一只孔雀在深山密林里看到了一个苗族姑娘。它不仅没有飞走,反而展开翅膀,和苗族姑娘的百褶花裙比起来。然而,它嫉妒地飞走了。
神奇的传说是人们对苗族姑娘勤劳的赞美。因为苗族姑娘往往把绣得最漂亮的衣服视为勤劳能干的象征。她们总是花大力气构思、设计和刺绣她们的裙子。如果你仔细看他们的花裙,你会发现山里的各种花都通过灵巧的手集中在花裙上。苗族妇女碎花裙上的图案整齐对称,色彩复杂鲜艳。苗家没有不会绣花的姑娘。母亲从生下女孩的那天起,就注意教她认识山里的各种花,识别各种花的颜色。在姑娘会用针线的时候,教她绣锦缎,因为一个不会绣或者绣得不好的姑娘,再漂亮也不会引起小伙子的注意。
每年花山节来临,都是姑娘们百褶裙争艳的日子。女孩走在野花盛开的山路上,就像五颜六色的蝴蝶在飞舞。这时,如果一个姑娘的衣服绣得最漂亮,老人们会赞不绝口,年轻小伙子们会像蜜蜂一样围着她,给她唱第一首爱的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