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考古|那些被华为卖掉的公司后来怎么样了?
如果我们把视野伸得足够长,可以发现在华为的发展史上,华为不止一次做出过类似的选择,包括剥离安盛电气和H3C,以及最近剥离华为海洋。
在一次次的剥离中,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华为都保住了核心的通信业务,在危机中屡屡化险为夷。而那些被剥离的业务部门,未来甚至可能实现完整的产业链。
网络能源板块黄埔军校从10家a股公司中脱颖而出,总市值1800亿元。
网上有这样一个笑话,北大:一半的同学在和另一半争论;NPC:一半的学生在做另一半的秘书;复旦:一半学生收购合并另一半的资产;师大:一半学生在辅导另一半的孩子;华电-艾默生系:一半学生在PK,另一半学生。
你可以嘲笑很多名校的嘲讽,但“华电-艾默生系”确实被称为国内网络能源行业的黄埔军校,因为其员工组建或加入国内多家能源行业公司多年,成为核心技术或管理团队的成员。
华为卖了“大宝贝”,收获了过冬的“小棉袄”。
200110,当时国内最大的市场并购案终于尘埃落定。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与美国艾默生集团联合宣布,艾默生将出资7.5亿美元收购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旗下的深圳安盛电气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安盛电气),并承诺收购后进一步加强安盛电气对中国客户的服务支持、技术支持和产品支持,并承担安盛电气现有的债权债务。
相关资料显示,安盛电气作为当时华为最大的子公司,2001年市场销售总额26亿元,拥有48项国家专利。对于这样一家盈利能力超强、增长迅速、市场规模不错的公司,华为为什么要如此“残忍”地将其出售?
据当时媒体报道,2000年左右,互联网泡沫破裂,全球电信设备市场深受牵连。当时,华为在中国不仅面临国外巨头的全面围剿,还在CDMA和小灵通上遭受双重损失。正是在这个时候,任发表了著名的文章《华为的冬天》。
华为认为,当时需要转移剥离所有与核心业务和主流设备无关的产品线,把主要精力和资源从非核心业务中拿出来,放到自己的核心领域,这样华为在网络通信领域的竞争力日益显现,尤其是在数据通信和移动通信领域。安盛电气以电力电子及其相关控制技术为基础,与华为的核心发展方向不同。为了安盛电气的长远发展,还是卖掉比较好。
诚然,安盛电气的售价并不便宜,7.5亿美元的价格超过了当时净资产的400%,但艾默生也收获颇丰。收购安盛电气后,艾默生将自身的能源系统业务和另一家子公司利伯特的中国业务整合为一家新公司——艾默生网络能源公司。凭借华为在电源领域十余年的苦心经营,艾默生网络能源迅速崛起,不仅成为不间断电源(UPS)等领域的霸主,也为母公司创造了良好的财务回报。2016年,艾默生将其子公司艾默生网络能源以40亿美元的价格出售给铂金资产管理公司及其合作伙伴投资者。
而华为则是依靠这笔钱渡过难关,在市场普遍不景气的同时,大规模拓展海外市场。正是这一次,华为忍痛放弃了所爱,却收获了过冬的“小棉袄”,成功度过了行业寒冬。
实现了a股上市公司10家,总市值超过180亿元。
华为剥离安盛电气的影响远不止这些。安盛原来的技术骨干很多都成了外企艾默生的金领。若干年后,他们中的一部分人选择了离职创业,这就是电力电子和工业控制领域著名的华电-艾默生创业部。
华为电气(安盛电气前身,下同)前员工戴新社,是华为微信官方账号“发电”的运营者,也是华电-艾默生系崛起的见证者。这位华为元老于1997加入华为电气,后进入艾默生网络能源。
据大信社统计,a股上市公司有10家,其创始人或核心技术团队均来自华电-艾默生集团。
据相关资料显示,汇川科技(300124。SZ)是朱兴明,他在创业前担任华为电器产品线总监。该公司将自己定位为服务于高端设备制造商的科技公司。目前已成长为市值超过6543.8+030亿元的工业自动化巨头,也是华电-艾默生系之外市值最高的a股上市公司。2019年,汇川科技变频器产品在中国市场排名前三;中国伺服系统市场份额前五;变频器及伺服系统产品市场占有率居国产品牌之首。
蓝海花藤(300484。SZ)2016成功登陆创业板。其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邱和许也来自华电-艾默生系。公司产品主要包括变频器、伺服驱动器及系统、电动汽车用电机控制器等。目前总市值约37亿元。
振奋(002334。SZ),目前市值约465,438+亿元,由总参通信部黄于2002年创立。但其核心技术团队是2006年从华电-艾默生引进的数字技术人员,这也是振臂一剑驰骋在工业自动化的江湖。搞活专注于工业自动化和能源电力,为用户提供最有价值的产品和解决方案,依托电力电子、自动控制和信息技术,涵盖工业自动化、新能源汽车、网络能源和轨道交通。
仅上述10家a股公司总市值就超过1800亿元。
此外,新三板上市的华电-艾默生基因较强的公司还有:吉泰克(836023)、艾克赛(832062)、华塑电气(430259)、艾洛威(835554)、哈德森(870945)、科列科技(832432)。
正因为如此,有媒体评论说,多年前华为的一次剥离,无意中推动了中国一整个行业的发展。
曾经可以挑战思科的华三,如今成了紫光的“印钞机”。
新华三,全称新华三集团有限公司,是一家拥有计算、存储、网络、5G、安全等全方位数字基础设施能力的公司。目前,R&D人员占比超过50%,专利申请总量超过11000件,其中90%以上为发明专利。2020年上半年,新华三的营收和净利润分别为654.38+06.754亿元和654.38+02.79亿元。
就是这样一家可以在很多领域与思科、浪潮、华为等行业巨头一较高下的公司,名字却略显陌生,因为新华三与华为、3COM渊源颇深。公司自成立以来,控股权几经易手,最终成为紫光股份(000938。SZ),a股上市公司。
生于忧患,是思科的竞争对手。
思科曾经是网络基础设施的代名词,在互联网发展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曾几何时,人们意识到没有交换机和路由器谁也活不了。在互联网泡沫的巅峰时期,思科是世界上最有价值的公司,股票市值超过5000亿美元。
如果这么强大的思科还能有一个让他感到不安的对手,那么这个对手就是N3C的前身H3C。华三成立于2003年,到2011已经能够在全球交换机市场占据一定的份额,并且呈现出稳定增长的势头。虽然此时的思科仍占据绝对优势,但当时年仅八岁的华三已经实现了其CEO郑树声的目标:“每个公司都有自己的专长,那就是专注。华三希望基于IT领域成为除思科之外的全球第二选择。”
到2014年,H3C拥有8000名员工,多项业务牢牢占据中国市场第一。
资料显示,在成立初期,H3C由华为绝对控股,脱胎于华为的数据和通信部门。2003年,165438+10月,3Com公司(思科公司的主要竞争对手)通过配股收购了华三49%的股权。
这个时候,也是华为和思科的官司千丝万缕的时候。
2004年7月,双方达成最终和解协议,终止各自的诉讼和反诉。据媒体报道,H3C的成立在华为和思科的诉讼和解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华为与思科的诉讼中,时任3Com公司首席执行官的布鲁斯·克拉弗林(Bruce Clavering)也出庭作证,提供了有利于华为的证词。
在与思科达成和解后,华为在2006年初将华三2%的股份转让给3Com,然后在2007年3月以8 . 82亿美元的转让价格将华三49%的股份出售给3Com。
几经易手,最终成为一家中国控股公司。
戏剧性的是,出售H3C 49%股权所得的8.82亿美元让华为有了更多资本成功度过2008年始于美国的金融危机,但3Com在2009年被惠普以27亿美元收购,最终未能度过危机。收购完成后,H3C也自然进入了惠普大家庭。
在成为惠普系统的一员后,H3C仍然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在惠普的销售渠道和服务渠道下,其海外市场份额也增长非常快。
但惠普入主后,与华三原管理层相处并不愉快,导致紫光收购华三51%股权。2015年5月,紫光发布公告称,拟以不低于2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惠普公司控股子公司H3C控股有限公司。主要目标是其在H3C 51%的股份。
值得注意的是,此时的“港华三”不同于以前的惠普子公司华三。前者比后者拥有更多的惠普服务器业务等资产。官方说法是“新华三”。
根据紫光股份当时的公告,惠普将在51%股权交割前完成对H3C的业务整合,将其与服务器和存储硬件产品销售及技术服务相关的业务及资产、坤海软件100%股权、天津惠普100%股权转让给H3C。
2016年5月4日,紫光公司公告,华三通信科技有限公司51%股权已完成交割手续,华三通信正式并入“新华三”,纳入紫光公司合并报表。紫光股份也表示,新华三将凭借紫光多元化的资源、资金实力和科研优势推动自身发展,其在全球企业网、云计算、大互联、超融合架构、存储等市场的领先优势也能帮助紫光加速向全球最全面、最领先的IT服务平台企业迈进。
新华三确实没有辜负紫光的期望,迅速成为公司的主要利润来源和业绩增长点。
半年报显示,2020年上半年,紫光实现营业收入255.5亿元,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8865.438+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65.438+065.438+0.66%和4.265.438+0%。新华三今年上半年分别实现营收和净利润6543.8+067.54亿元和6543.8+02.79亿元。可见,新华三已经成为紫光最重要的收入来源,说它是紫光的“印钞机”也不为过。
脱胎于华为的新华三,经历了多次身份转换,最终成为一家中国人控股的公司。最传奇的是,虽然控股权几经易手,但新华三的价值越来越高,业务似乎并未受到影响,反而越做越大,直至成为一家可以在多个领域与思科、浪潮、华为等国内外行业巨头抗衡的公司。
全球第四的华为海洋,助力亨通光电“挑战”海外三大巨头。
2020年初11,华为海洋网络有限公司海缆业务品牌切换至华海通信技术有限公司,2020年从11.3开始推出全新的企业识别形象。
此次品牌切换的原因是华为海洋网络(香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为海洋”)控制权易主,恒通光电(600487。SH)成为全球第四家海底光缆企业的新大股东。
在此次交易中,华为不仅获得301万元现金,还以47644438+0.3万股成为亨通光电第三大股东。以165438+10月19收盘价计算,这些股份的市值约为71亿元。
华为忍痛割爱,卖了华为海洋。
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的研究报告,全球40%的海底电缆建于2000年之前,已经逐渐进入海底电缆生命周期的末期。未来几年,随着全球数字经济的深入推进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国际互联网流量增长将持续增加,数据中心互联互通和互联网带宽需求将持续增加,全球海缆将进入新旧更替期,将引发又一次国际海缆建设高峰。
华为在海缆业务上的主营业务是华为海洋,这是一家成立时间不长的公司。凭借其先进的技术,赢得了超过65,438+00%的全球市场份额,深受客户好评。
海缆业务市场空间广阔,华为海洋前景也看好。在应该大有可为的时候,华为却不得不忍痛割肉,将华为海洋卖给恒通光电。
华为与亨通光电的交易始于去年上半年。当时由于国际环境的变化,华为海外订单的执行情况并不乐观。为了应对压力,华为决心出售华为海洋。
为收购华为海洋51%股权,亨通光电于2019年6月启动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收购华为海洋股权的预案。亨通光电称,交易价格为654.38+0.04亿元。其中,亨通光电向华为非公开发行47,646,5438+0.3万股,支付其306,5438+0.0万元现金。
随着今年年初标的资产转让完成,亨通光电也通过资产收购将自己“买”成了“华为概念股”。
值得注意的是,亨通光电并不满足于仅持有华为海洋51%的股权。
2020年5月14日,亨通光电关联方亨通集团子公司亨通科技(香港)有限公司收购华为海洋30%股权。
亨通光电接手,在海外挑战三巨头。
相关资料显示,华为海洋成立于2008年6月,海洋业务主要通过持有65,438+000%股份的天津华海开展。公司定位为海底光缆通信网络建设的解决方案提供商,客户主要是世界各国/地区的电信运营商、需要大容量数据传输的互联网公司或希望投资海底光缆网络的企业。其主营业务收入在2017、2018、2019和1.65亿元、1.825亿元和61.6亿元。
作为本次交易的另一方,亨通光电是国内最大的、产业链最完整的综合信息与能源网络服务商之一。主营业务涵盖光通信和智能电网传输两大产业,为客户提供全价值链整合服务。
事实上,亨通光电于2009年开始投资海底电缆业务,其在国际海洋市场的海底电缆订单已超过10000公里,进入国际海底电缆市场体系,成为国际知名海底电缆制造商之一。在海缆制造业达到一定规模的同时,公司还积极布局国际海缆运营业务,目前正在推进和平跨洋海缆通信系统运营项目建设,将产业链从海缆制造延伸到海缆系统运营。
亨通光电2019半年报显示,其在海洋通信和能源互联板块的核心业务快速增长,有效抵消了通信网络板块业务收入下滑的影响。
正因如此,在业内人士看来,如果华为非要剥离华为海洋,亨通光电将是最好的接管方之一。通过收购华为海洋,亨通光电可以快速扩大在海缆市场的份额,获得华为海洋10多年的海缆建设经验和产业链资源。
目前,全球从事海底光缆通信网络建设的企业主要有SubCom、诺基亚/ASN、NEC和华为Ocean。Subcom、ASN、NEC进入海缆通信领域较早,具有先发优势。2008年之前,海底光缆通信市场长期被这三大巨头垄断。
在海底光缆通信领域,中国企业是一支生力军。华为海洋成立于2008年6月5438+10月,目前是全球第四大海底光缆工程师,全球市场占有率超过10%。因此,有券商研报分析称,对于亨通光电而言,华为海洋的加入让公司海洋业务板块如虎添翼。通过整合华为海洋和公司现有海缆业务,亨通光电已初步具备与国际三巨头竞争的实力。
编辑|姚坤
(版权归《中国经济周刊》杂志社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摘抄、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