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消除自私的心理
自私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自我”指的是自我;“私”即利己;“自私”是指只关注自己的利益,不顾他人、集体、国家、社会的利益。经常有自私自利、损人利己、损公肥私等说法。自私在某种程度上是不同的。稍有,就是计较个人得失,私心杂念,没有道德。严重的表现就是为了达到个人目的,贪污公款,陷害他人,杀人,铤而走险。自私是万恶之源,贪婪、嫉妒、报复、吝啬、虚荣等病态社会心理基本上都是自私的表现。自私自古就有。战国时期,齐国的美男子邹忌去拜访另一位美男子徐公。徐公走后,邹忌问妻子、嫔妃、宾客,哪个更帅,都说邹忌好看。邹忌是个有自知之明的人。他觉得老婆偏心他,小妾怕他,客人想从他身上得到什么。他们不说实话,都有私心杂念。所以《周官书》提出了“以公利灭私”的思想,孙中山先生也提出了“天下为公利”的思想。
自私的特征
1,根深蒂固的自私是一种近乎本能的欲望,在一个人的内心深处。人有很多需求,比如生理需求,物质需求,精神需求,社交需求等等。需求是人类行为的原始动力,人类的很多行为都只是为了满足需求。但需求受到社会规范、道德伦理、法律法令的制约,而不顾社会历史条件的要求,一味地想满足自己私欲的人,就是有自私心理的人。自私隐藏在个人需求结构中,是一种深层的心理活动。
2.潜意识里,由于自私心理隐藏很深,它的存在和表现往往是个人意识不到的。一个有自私行为的人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做一件自私的事情。相反,在侵占他人利益时,他往往心安理得。正因为如此,我们称自私为病态的社会心理。
3.保密还有一种人,因为自私的行为引起了公愤,却养成了习惯。为了逃避舆论谴责和社会惩罚,他常常唱高调,装模作样,或暗地里占别人便宜,把内心自私的本性隐藏在谎言和幻想中。比如明明是多吃多拿,却说是工作需要;明明是损人利己,却说是为别人着想。自私是一种羞于见人的病态行为。自私的人往往用各种手段隐藏自己,所以自私是隐秘的。
4、嫉妒自私的人嫉妒,心里只有自己,根本容不下别人。嫉妒有时会让自私的人发疯,甚至做出伤害他人的违法行为。
自私心理的根源
客观地说,地球上各种资源的数量、种类、方式,在占有和分配上,存在着许多不平衡和不合理的地方。从主观上讲,如果个人需求脱离了社会规范的不合理要求,人就可能倾向于自私。
自私心理的矫正
自私往往是一种潜意识的心理倾向。克服自私,要时刻自我观察自己的心态和行为。观察的时候要有一定的客观标准,比如社会道德、社会规范、榜样等。要加强学习,更新观念,强化社会价值取向,找到榜样和规范的差距,从自己自私行为的不良后果中发现问题,总结改正错误的方式方法。
[编辑本段]自私心理的成因分析
自私行为的原因可以从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来分析。客观地说,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自然和社会资源非常有限的国家(自然资源包括耕地、山地、淡水、产品、消费品等。;社会资源包括财富、权力、信息和社会关系。社会中的任何个人或群体都需要一定的资源。但是,由于各种复杂的原因,目前我国各种资源的数量、种类和方式存在着许多不平衡和不合理之处,资源的电力、行业和部门垄断现象仍然严重。所以,缺乏资源的一方不得不以不公平的方式进行交换。结果一方面以权谋私,一方面以权谋私,搞权钱交易,互相交换。此外,病态文化的积累和社会控制不严也是客观原因。从主观上看,如果个人的需求脱离了社会规范的不合理需求,人就可能倾向于自私。根据有关专家的研究,个人的自我敏感、价值取向和社会行为之间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所谓社会行为,是指所有对社会有益的个体行为,包括帮助他人;自我敏感是指一个人关心自己的问题,觉得自己需要别人的帮助,并且确实得到了别人的帮助之后的心理感受;价值取向是指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评价事物的相对稳定的标准和态度。高度的自我敏感可以外化为对他人的敏感,即“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但也可能成为只关心自己的倾向。自私的人往往自我敏感,以自我为中心,对社会和他人极度依赖和苛求,却没有社会价值取向,缺乏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感。
自私的表现和危害
自私作为一种病态的社会心理,具有很强的渗透性。我们认为,社会上除了少数仁人志士,大部分社会公民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自私自利的杂念。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
1,不讲公德是指公民在社会生活中应当遵循的道德标准。然而,有些人对此视而不见:随地吐痰,乱扔垃圾,乱穿马路;你刚坐下在这里学习,他就把音响开得很响;在一些居民楼里,每家每户都很干净,但楼道和过道里却堆满了垃圾。管好自己的东西,随意浪费公物,也是不尊重人的。
2.自私的人都是嫉妒的,心里只有自己,根本容不下别人。谁要是比他强,成绩好,甚至在外貌、身材、年龄上超过他,他就会觉得不舒服,于是就想尽办法诋毁、陷害、为难比他强的人。嫉妒有时会让人进入疯狂状态,甚至导致伤害他人、毁容等违法行为。爱情、婚姻、家庭中往往存在情感上的自私。有的人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在恋爱婚姻中玩爱情游戏,玩弄异性,用甜言蜜语欺骗青年男女;有的人为了自己的利益,插手别人的家庭,不惜充当第三者;有的人升职或成为有钱人后,抛下妻儿另寻新欢;有的人在配偶病重、处境困难的情况下要求离婚;有的人隐藏个人隐私或者自身缺陷,欺骗获取爱情,导致婚姻的可悲局面等等。
4.技术垄断和抄袭过去社会上的一些工匠,师傅学了专业知识,一肚子绝活,却从来不肯轻易把技术授予别人,怕自己“授了徒弟,饿死师傅”;有的人“传宗接代不传宗接代”“传宗接代不结婚”;有的人终身不给后代,把技术带进坟墓。导致中国很多优秀的传统民间工艺消失了。现在又出现了一种情况,一些技术人员把自己企业的一些专利技术剽窃到其他企业,以换取个人利益;有的假冒著名商标;有些人为了个人利益窃取版权。
5.以钱谋私社会上有些人为了获取人脉,用金钱和礼物贿赂有权有势的人,利用孔哥为自己谋取私利大开方便之门。以前流行一句话:“衙门八字开,没钱进不来。”目前,一些人仍然用金钱买名逐利,甚至用金钱操纵地方人大换届选举,对社会风气危害极大。
6.以权谋私主要表现在一些掌握经营、经营、行政权力的人身上。他们以权谋私,以至于党风、政风、行风不正。少数人打着权力的招牌为所欲为,肆无忌惮。他们利用权力打赌,做交易,卖肮脏腐臭的东西。如国家计委生产调度局原局长汪秀英利用职务之便,向某集团公司索贿65438元+0.5万元;一些“公务人员”利用职权搞公款旅游,1992年全国公款出国旅游达250亿元;公费跳舞,全国各地餐馆舞厅业务收入的60%-70%来自公款“买单”;公款钓鱼,某乡1992公款钓鱼费用4万余元;公款赌博,借机洽谈业务,搞权钱交易、权色交易;用公款高标准装修房子,某地一套房造价7万元,干部只要八九千元就能买到;用公款安装住宅电话,公款私用;用公款吃喝,用公款招待私人客人;公款私用办公经费,扶贫资金用于支付子女学费、个人生日、婚丧嫁娶等费用;拖欠、占用公款、借公款购物、建房、经商,长期不还;私人乘坐公车,1993,全国公款买车花费145亿元。
以上介绍了自私行为的几种表现。所有自私自利的人都有这样的病态社会心理,即“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宁负天下,不负天下”,“公事虽小,己事虽大”,“有权不用,过期作废”,“利人者愚,利己者智”,“不白吃白不吃”。因为社会制约机制还不健全,一些自私自利的人确实从中得到一些好处,使得自私自利盛行。但自私导致腐败、极端个人主义和社会丑恶,败坏社会风气,是违法乱纪的根源。
自私的心理调节
自私作为一种病态的社会心理,可以通过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来克服。
自私的心理调节有以下几种方法:
1,内省法这是结构心理学派提倡的方法,指的是通过内省来研究自己的心理现象,也就是用自我观察的陈述法。自私往往是一种潜意识的心理倾向。为了克服自私,我们应该经常自我观察我们的心态和行为。观察的时候一定要有一些客观的标准,就是社会道德和社会规范。反思自己的错误,就要加强学习,更新观念,强化社会价值取向,向自私自利、一心为别人的榜样学习,找到榜样与榜样的差距。并从自己自私行为的不良后果看危害、找问题,总结改正错误的方式方法。
2、多做利他行为一个想纠正自己自私心态的人,不妨多做利他行为。例如,关心和帮助他人,为希望工程捐款,为他人解决问题。利己主义者可以从这些小事做起,比如让座,把东西借给别人,多做善事。他们可以在行为中纠正过去那些不正常的心态,从他人的认同中获得利他的快感,净化自己的灵魂。
3.回避训练这是一种以操作反射原理为基础,以负强化为手段的训练方法。一般来说,任何下定决心纠正自私心态的人,只要意识到自私的想法或行为,从痛苦中认识到自私是不好的,并督促自己改正,就可以用绑在手腕上的橡胶弹性圈打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