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看待李鸿章是汉奸这个问题?

李鸿章作为晚清重臣、权臣,在19世纪下半叶的中国历史舞台上,始终处于各种矛盾的中心。作为最有实力的洋务派领袖和清政府的重要决策者和执行者之一,他在中国早期的洋务现代化活动中,为了应对不可抗拒的时代变迁,做得最多,引起的争议和批评也最大。有人曾用八个字形象地概括了他:?权贵当道,谤天下。?

今天,我们重新审视李鸿章,不妨用公平公正的眼光,在当时的大背景下评判李鸿章。当时他面对的是一个在软件和硬件上都落后于世界的中国,落后到无法和周边对话。老板是一个老泼皮,不仅才华横溢,控制欲强,而且凶狠固执,不肯与世沟通,所以他很难以正常的方式推动一切。

我们要用各种方法,委婉的,迂回的,偶尔刻薄的,甚至是不怀好意的,来推动大业。一点一点地,我试图把中国带入与世界其他国家对话的轨道。他是当时中国为数不多的能与世界其他国家进行现代外交的人。他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可以算是外交家的近代政治家,他做的和倡导的实业不计其数。

第一,李鸿章是平民中的高手。从整体上看,晚清统治阶级从最高统治者到大小官员都是一个平庸的群体。他们从小受到儒家思想的教育,也受到腐朽的专利制度的制约。当时的统治阶级是平庸之辈,知识低下,目前目光短浅。但在激烈的社会震荡中,一些杰出人物也在其中分化,李鸿章就是其中之一。张之洞和梁启超都认为李的学识超出同辈,这是有道理的。他推广的?自强新政?就是洋务运动是自己的责任,细究起来,有些认识还是挺出彩的。

其次,李鸿章的高明之处在于?靠法律自强?作为拯救国家的关键。当时很多大臣高喊?樊沂?反对向西方学习与正确的救国道路背道而驰。虽然有些大臣也主张向西方学习,但他们的视野很狭窄。李鸿章把向西方学习作为救国的当务之急,爱国之心溢于言表。他有意识地继承和发展了林则徐和魏源的师夷长技的思想。外需而容,内需改革?它是洋务自强运动的根本指导思想。和谐的目的是创造有利于改革和建设的国际环境,根本出发点是为了改革和生存。

作为洋务运动无可争议的领袖,他组织全军,购买和仿制船、炮、洋枪成为改革的重要内容。当时敌人就在身边,对于任何执掌国家政权的人来说,整顿军队和军务都是一件重要的事情。李鸿章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围绕国防建设提出了三件根本大事:一是培养全新的人才;二是全面发展工商业;三是要求法院节省多余的开支。

从整个社会来看,李鸿章不一定是这些思想的始作俑者,但大臣们全面提出这些思想的并不多见。他是晚清现代化的主要先驱。稍加考察就会发现,中国有机械制造、近代采煤、铁路、电报、船舶运输、纺织等行业,有采矿、交通、信息企业,这些都与李鸿章的推动和扶持有关。在办新学校、派留学生出国等方面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江南制造局翻译出版的数百种西文书籍是否诞生了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一代有影响的人物?没有洋务运动,鲁迅怎么可能去南京上学?我们应该忠实地记录下公元19世纪以来,那些致力于捍卫中国独立、摆脱中世纪落后的人们的功绩和错误。李鸿章应该也不例外。

第三,一代先进知识分子的凝聚中心。鸦片战争后,在中西文化的冲击下,逐渐出现了一批新知识分子。他们先是聚集在曾国藩身边,然后向李鸿章靠拢。甲午战争前,这些对西方了解较多、不同程度掌握近代科学文化知识的有识之士,普遍以李鸿章为中心。他们提供了许多信息,提出了许多有用的建议。

李的思想更加开明开放,是各项洋务事业的主要推动者,从而吸引了具有新知的青年。甲午战争前,不仅严复、马建忠等留学归来的技术知识分子大多在李鸿章直接领导或影响的范围内任职,而且郭嵩焘、王韬、郑等人对他向西方学习持激烈批判态度,也是李鸿章的朋友或重要官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