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王牌专业特色优势专业名单。
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保险、物流管理、安全工程等。
省级专业在建项目:软件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国际经济与贸易等。
二。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简介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是2004年6月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独立学院。2009年由东莞理工学院和广东宏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联合举办,2011年按照“创办一流大学,办百年名校”的办学目标,选址东莞市寮步镇建设新校区。
学校位于东莞市寮步镇松山湖大道旁,交通便利,环境优美。园区规划用地1228亩,已建成建筑面积44万平方米。校园建设重视生态环境保护,依托原始自然环境,以“山、水、树、人”为整体的设计理念,巧妙运用岭南传统建筑元素,实现人、自然、建筑的和谐交融,堪称岭南园林式大学。学校教学、生活、活动等现代化设施齐全,是学习和进修的好地方。
学校立足东莞,服务广东,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逐步建立了以管理、工程、经济、文、法、艺、理为重点的学科和专业体系。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教学促科研,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基础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适应和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特色鲜明的应用型本科院校。
学校有13个教学单元,41个本科专业;建立了92个专业实验室、200多个校外教学实习基地、24个校级科研机构,与20多个科研院所和企业建立了“产学研”关系。普通全日制学生2万多人。学校专门设立了宏发奖学金、优秀新生奖学金等奖项来帮助学生。
教学和科研
学校在办学过程中,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教育教学改革和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充分发挥体制优势、区位优势和合作优势,严格按照教育部颁布的本科教学条件和标准,改善教学科研条件和生活设施。各项指标均达标。
学校在专业建设、教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学校获第六、七、九届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3项;商科实验教学中心、电子信息技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工程训练教学中心等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电子信息工程、会计等省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专业,保险、物流管理、安全工程等省级综合改革试点已完成建设。同时,学校有软件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国际经济与贸易等省级特色项目在建。
学校积极开展* * *建设和校企协同育人工作,与新道科技有限公司联合举办云财务管理精品班,与广东弘高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联合举办土木工程“弘高卓越工程师”创新班等。校企合作办学稳步推进。
学校的科研能力逐步提高。四年来,多名教师承担国家科研项目,科研成果不断增多。其中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获得国家授权专利29项,承担教改项目372项,发表学术论文877篇。
学校多次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先进测绘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全国软件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中青无限杯”大学生绿色动漫设计大赛等全国性比赛,并多次获奖。
学校教风学风优良,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学生素质全面提高,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根据省教育厅公布的数据,我校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几年达到98%以上。
教师
学校有自己的师资队伍,人员相对稳定,专业结构合理,满足教学需要。学校还聘请国内知名高校的教授、专家学者、政府高官、行业协会和企业的专家担任客座教授或兼职教授,聘请台湾省和外籍教师常年授课。
为了促进教师的成长和发展,学校成立了“教师发展中心”和教师发展咨询委员会,以及青年教师发展基金。2015年9月实施企业年金制度,成为广东省第一所实行“五险两金”制度的高校,受到教育部门和社会的高度评价。
为这个地方服务
学校积极服务东莞,主动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建设。从东莞实际出发,建立了东莞制造装备智能协同创新发展中心等10多家服务东莞的科研机构。推进符合地方需求的科研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努力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学校整体创新能力的双赢目标。
学校经常组织师生参与东莞经济社会双重转型,鼓励专家教授参与企业的科研、研讨和咨询活动,为东莞发展建言献策,提供技术和智力支持。根据东莞市相关职能部门的安排,学校还定期组织师生参加东莞市环境卫生检查,以及交通、规划、工业污染源普查等调研活动,送文化节目进社区,为东莞市大型活动提供志愿服务。
国际交流
学校大力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拓展与海外高校的深度合作或联合培养学生。目前已与美国中西部州立大学、英国哈德斯菲尔德大学、英国西英格兰大学、澳大利亚堪培拉大学、南昆士兰大学、加拿大昆伦理工大学、韩国庆南大学、法政大学等十余所知名高校开展了广泛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包括短期交流、学分互认、联合培养“2+2”和“3+1”本科人才、硕士学位晋升等。学校还积极开展港澳台合作交流,与澳门科技大学、澳门城市大学合办研究生项目,与台湾省淡江大学、大同大学等十余所高校开展密切的师生交流项目。学校还配有语言培训中心,开设雅思强化课程和韩语课程,营造良好的国际深造氛围。
学校将加大教师出国学习讲学力度,建设海外教师培训基地。派遣教师和管理人员到美国,以及台湾省、香港等海外高校参观、研讨,开阔教师的国际视野,促进学校的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