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王勾践的出土剑为什么历经千年依然锋利?

人们生活中的金属器具经常生锈。俗话说“尖刀不需要黄锈”,但越王勾践的剑在两千多年后依然锋利如初。根据考公基的记载,战国时期的工匠已经积累了足够的经验,完全掌握了冶炼青铜的技术。根据器皿用途的不同,合金中铜与铅、锡的比例也不同。这种冶炼技术领先西方国家近千年。

勾践剑的主要成分是铜、锡和少量由铝、铁、镍和硫组成的青铜合金。剑身黑钻石花纹硫化而成,剑身的精密磨削技术可以媲美现代精密磨床生产的产品。因为剑的不同部位作用不同,所以铜和锡的比例也不一样。剑脊含铜较多,可使剑坚韧不易折断;而越王勾践剑的青铜合金含锡量高,硬度高,使剑非常锋利。花纹中硫含量高,硫化铜可以防腐蚀保持花纹华丽。

经过测试,研究人员发现在勾践的剑表面有一层厚度为10微米的铬盐化合物。这一发现立即在世界范围内引起轰动,因为这种铬盐氧化处理方法只是近代的先进工艺。德国在1937发明并申请专利,美国在1950。

越王勾践剑的永恒不锈除了工艺精湛之外,与其保存方法也有很大关系。1983年江陵马山楚墓出土与勾践剑年代相近、制造工艺相似的吴王茯叉矛。但由于墓室保存较差,大部分棺木已经腐烂。伏叉矛出土时,不仅矛柄几乎腐烂,青铜表面也布满了青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