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的发展趋势

虽然“人工智能”(AI)已经成为一个众所周知的概念,但人工智能的定义还没有达成普遍的理解。人工智能的传统发展思路是研究人类如何产生智能,然后让机器学习人类的思维和行为。提出现代人工智能概念的约翰·麦卡锡(John mccarthy)认为,机器不一定需要像人一样思考才能获得智能,关键是要让机器解决人脑能解决的问题。

第四次工业革命即将到来,人工智能已经从科幻逐渐走进现实。自1956首次提出人工智能概念以来,人工智能的发展经历了风风雨雨。随着核心算法的突破、计算能力的快速提升、海量互联网数据的支撑,人工智能终于在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迎来了质的飞跃,成为举世瞩目的科技焦点。自从AIphaGo在2016击败李世石之后,全球对人工智能发展的兴奋和担忧就不可避免地交织在一起。

即便如此,世界各国已经意识到人工智能是未来各国竞争的关键舞台,因此开始部署人工智能发展战略,以期占领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历史高点。对中国而言,发展人工智能是一个历史性的战略机遇,对缓解未来人口老龄化压力、迎接可持续发展挑战、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至关重要。

本文从科技产出与人才输入、产业发展与市场应用、发展战略与政策环境等方面描述了我国人工智能的发展状况。

科技产出和人才投入

1.论文产出:中国人工智能论文总量和高被引论文数量全球第一。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论文全球份额从1997年的4.26%上升到2017年的27.68%,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高校是人工智能论文产出的绝对主力。在全球排名前100的院校中,有87所是高校。中国顶尖大学的人工智能论文产出在全世界都很突出。而且中国的高被引论文呈快速增长趋势,2013年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然而,在全球企业纸张产量排名中,只有国家电网公司跻身全球前20名。从学科分布来看,计算机科学、工程和自动控制系统是人工智能论文分布最多的学科。国际合作对人工智能论文产出的影响非常明显,中国通过国际合作发表的高水平论文比例高达42.64%。

2.专利申请:中国专利数量略领先于美国和日本,国家电网表现突出。中国成为全球人工智能专利数量最多的国家,略领先于美国和日本,而中美日三国专利数量占全球专利总数的74%。全球专利申请主要集中在语音识别、图像识别、机器人和机器学习等细分方向。在中国人工智能专利持有量排名前30的机构中,科研院所的绩效与高校和企业相当,其技术发明占比分别为52%和48%。主要专利权人在企业中的表现差异很大。特别是中国国家电网的人工智能相关技术在过去五年发展迅速,中国专利技术数量远高于其他专利权人,在全球企业排名中位列第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