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用!!!2006年河北省人均收入?非常感谢
(2007-03-06 15:38:03)
河北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
河北调查总队
(2007年2月28日)
2006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人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和省第七次党代会精神,紧紧围绕实现更好更快发展和构建和谐河北两大任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新的成绩。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改革开放取得重要进展,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实现了“十一五”开好局、起好步的目标。
一.综合
国民经济平稳快速增长。据初步核算,全省生产总值达到116137亿元,比上年增长13.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605.4亿元,增长5.0%;第二产业增加值6071.3亿元,增长1.5%;第三产业增加值3937亿元,增长13.9%。第三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4.9∶51.8∶33.3调整为13.8∶52.3∶33.9。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6894元,比上年增长12.4%。
价格总体保持稳定。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65438±0.7%,其中城乡上涨65438±0.7%。价格变动的结构性特征明显。食品和居住价格分别上涨3.2%和4.5%,是拉动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的主要因素。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0.8%,原材料、燃料和动力购进价格上涨5.0%,涨幅分别比上年回落3.6和2.0个百分点。农产品生产价格上涨0.2%。
表1 2006年居民消费价格同比涨幅(%)
全省指标
城市和农村地区
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为1.7 1.7 1.7。
食物3.2 3.7 2.5
谷物3.0 2.8 3.3
肉禽及其产品-4.2 -4.9 -3.5
鸡蛋-5.4 -5.1 -5.7
水产品1.7 2.1 1.0
新鲜蔬菜12.0 11.9 12.3
酒精、烟草和用品0.6 0.3 0.8
服装-0.1.5-1.1
家用设备用品和维修服务-0.3平-0.6平
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0.3 -0.2 1.1
交通和通信0.5 -0.2 1.3
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持平-0.1.2。
生活4.5 4.2 4.8
就业规模继续扩大。年末全省从业人员366543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65438+万人。其中,城镇从业人员909.2万人,增加32.6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84%,比上年末低0.09个百分点。
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增强,民营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民营经济增加值达到5857654.38亿元,比上年增长14.7%;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50%,达到50.4%,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3.8%;上缴税收568.7亿元,增长22.8%,占财政总收入的46.5%,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活力。区域经济趋于协调,“一线”“南厢”快速发展,“北厢”发展强劲,县域经济持续增长。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结构尚不合理,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转变,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部分工业企业亏损严重,就业压力仍然较大,节能降耗任务依然艰巨。
第二,农业
农业生产形势良好。粮食生产再获丰收,全年粮食种植面积619.9万公顷,比上年减少0.7%;粮食单产290.7公斤,创历史新高;总产量2702.8万吨,增长4.0%,为2000年以来的最高水平。棉花生产出现较大转机,种植面积62.3万公顷,比上年增长8.7%;总产量62.8万吨,比2005年下降8.8%。油料种植面积53.8万公顷,减少3.8%;总产量654.38+0.503万吨,下降654.38+0.6%。蔬菜种植面积112.3万公顷,增长1.6%;总产量6646.8万吨,增长2.8%。畜牧业生产保持稳定,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606.4万吨、4651.000吨和407.6万吨,同比分别增长5.0%、65.438+0.3%和65.438+0.9%。渔业生产快速发展,全年水产品产量达到65438±0.08万吨,增长9.65438±0%。
表2 2006年主要农产品产量
单位:万吨
指数产量比上年有所增加。
(%)
谷物2702.8 4.0
机油150.3 -1.6
棉花62.8 8.8
蔬菜6646.8 2.8
其中:设施蔬菜1292.9 1.7。
新鲜水果1453 438+0 3.9
其中:园果968.5 5.5。
肉类606.4 5.0
其中:猪、牛、羊肉486.5±5.2。
鸡蛋465.1.1.3
牛奶407.6 19.8
水产品产量108.0 9.1
农业结构不断优化。畜牧、蔬菜、水果三大支柱产业作用明显,实现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70.2%,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农业产业化水平持续提升,产业化经营率达到51.8%,提高2.4个百分点。
农业基础设施得到加强。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457万公顷,新增有效灌溉面积654.38±0.25万公顷,有效灌溉率77.7%,比上年提高654.38±0.8个百分点。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31万公顷。农业机械总动力8795.8万千瓦,比上年增长3.6%。机械化耕作实际面积达到476.9万公顷,占年末耕地总量的81.1%,比上年提高1.9个百分点。当年机械播种面积535.5万公顷,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665.438±0.0%,提高0.9个百分点;机械收获面积262.3万公顷,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29.9%,增加1.7个百分点。农村用电量388.2亿千瓦,增长15.2%。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工业增加值总额达到5453.4亿元,增长16.0%。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81600亿元,增长19.8%。产销衔接良好,产销率98.2%,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
表3 2006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主要类别
单位:亿元
指标的绝对值比上一年有所增加。
(%)
工业增加值3816.0 19.8
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1298.0 13.438+0。
其中:集体企业169.2 18.7。
股份制企业2230.0 23.1
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626.2 25.8
其中:轻工851.9 20.5
重工业2964.1 19.7
其中:大中型企业2393.5 17.1。
经济效益稳步提高。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888.65438亿元,比上年增长30.4%。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行业实现利润253.0亿元,增长16.6%;股份制企业实现利润500.7亿元,增长30.6%;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实现利润205.0亿元,增长31.3%;私营企业实现利润248.7亿元,增长33.1%。大多数行业的盈利能力有所改善。在38个工业大类中,33个行业利润增长。其中,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实现利润254.8亿元,石油及天然气开采业实现利润654.38+03.49亿元,电力、蒸汽及热水生产和供应业实现利润70.3亿元。
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和优化。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壮大主导产业,对工业生产起到强有力的支撑作用。钢铁、装备制造、纺织服装、建材建筑、食品、石化、医药等七大主导产业完成增加值3070亿元,比上年增长21.6%;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80.5%,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对工业生产增长的贡献率达到87.1%。产品结构调整优化,钢带率为53.9%,比上年提高6.4个百分点;原材料、能源等优势产品增长较快,钢材产量增长32.3%,平板玻璃增长16.6%。一批高附加值产品增长较快,汽车产量增长39.3%,自动化仪器及系统增长23.7%,光通信设备增长65438±0.3倍,复印机械增长45.3%。高技术产业保持快速增长,实现增加值288.5亿元,增长21.2%。
表4 2006年主要工业产品产量
产品名称单位产量比上年增加。
(%)
万吨纱线86.4 24.5
布衣米28.2 24.3
万吨软饮料184.0 12.7
万吨乳制品212.4 33.3
万吨原煤7927.7 -0.2
电能生产
(所有行业)亿千瓦时145438+0.09.438+0
万吨生铁8250.1 19.7
万吨粗钢9096.3 20.7
万吨钢8467.1 32.3
万吨水泥8492.7 10.6
平板玻璃万重盒5808.4 16.6
化肥(折纯)万吨265,438+00.5 65,438+0.3
万辆汽车26.8 39.3
变压器KVA 7333.5 22.8
彩色摄影胶片10,000平方米79.0-43.6438+0
万吨化学药品55.0 38.7
建筑业发展迅速。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61.79亿元,比上年增长7.2%。资质等级以上施工房屋建筑面积1.21.77万平方米,增长1.8%;房屋竣工面积541.7万平方米,下降5.7%。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平稳较快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499.4亿元,比上年增长32.8%。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4430.6亿元,增长33.9%,增速比上年回落2.6个百分点;农村投资1068.8亿元,增长28.5%。
表5 2006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单位:亿元
名字
绝对值比上年增加(%)。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其中:城市投资
其中:建设项目投资
房地产投资
农村投资
5499.4
4430.6
3950.6
480.0
1068.8
32.8
33.9
35.5
22.6
28.5
投资结构继续改善。三次产业投资快速增长。第一产业完成投资81.7亿元,增长33.5%;第二产业投资2278.65438亿元,增长38.9%;第三产业完成投资2070.8亿元,增长28.9%。国家重点控制的钢铁行业投资得到有效控制,完成投资390.5亿元,增长21.1%,增速比上年回落11.3个百分点。企业自主投资能力增强。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自筹资金331.21亿元,增长41.9%。
重大项目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大项目支撑作用强,亿元以上在建项目1233个,比上年增加222个;完成投资1949.5亿元,增长24.3%,拉动城市投资增长11.5个百分点。其中,曹妃甸循环经济示范区完成投资99亿元,增长1.3倍。上安电厂三期、西柏坡电厂三期、石家庄环路、冀东油田、前曹铁路、唐钢1.3万吨冷轧项目、唐钢厚板项目、秦皇岛热电厂三期、秦寿宽板配套技改二期、河北国华黄骅电厂一期、张河湾抽水蓄能电站、保沧高速、邯钢集团新区建设等多个重大项目。
动词 (verb的缩写)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97.4亿元,增长15.1%。城乡市场繁荣。城市零售额16121亿元,增长16.6%;农村零售额达到1785.3亿元,增长13.7%。节日消费和婚庆消费推动住宿餐饮业快速增长,实现零售额41.94亿元,增长20%;批发和零售业保持稳定增长,实现零售额29131亿元,增长14.6%。
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商品销售额中,建筑装饰材料增长49.0%,汽车增长38.7%,文具增长34.9%,粮油增长33.3%,金银首饰增长31.7%,石油及制品增长27.8%,化工原料及制品增长27.3%。
各种商品市场迅速发展。年末,全省共有商品市场4195个,其中成交额超亿元的市场247个。市场成交额达到3670.3亿元,同比增长10.9%。
不及物动词外国经济
对外贸易快速增长。进出口总值达到6543.8+085.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54.38+05.3%。其中,出口总值654.38+02.83亿美元,增长654.38+07.5%,增速比上年加快0.5个百分点。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制成品出口1091亿美元,增长21.4%,占出口总值的85%,比上年提高2.7个百分点;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分别增长51.5%和1.1倍。初级产品出口受到抑制,出口6543.8美元+0.93亿美元,下降0.7%。积极推进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不同程度地增加了世界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额。
表6 2006年全省进出口情况
单位:亿美元
名字
绝对值
比上一年增加(%)
进出口总值
其中:进口总值
出口总值
其中:初级产品
制成品
其中:一般贸易。
加工贸易
其中包括:亚洲
日本
韩国
非洲
拉丁美洲
欧洲
欧盟
北美洲
美利坚合众国
大洋洲
185.3
56.9
128.3
19.3
109.1
108.7
17.5
61.6
12.1
13.3
5.9
4.2
33.2
23.9
21.9
18.8
1.4
15.3
10.6
17.5
-0.7
21.4
16.3
20.3
22.7
0.3
14.8
42.3
55.6
-6.4
38.7
42.5
40.1
14.4
利用外资保持一定规模。实际利用外资23.8亿美元,增长4.6%,其中外商直接投资20.65438亿美元,增长5.3%。大型项目发挥了明显的作用。总投资500万美元以上项目外资增长8.3%,占全省外商直接投资的86.2%。新批准合同446个,合同外资金额1,51亿美元,比上年下降40.5%。
表7 2006年全省利用外资情况
名称单位
绝对值
比上一年增加(%)
实际使用外资
其中:外国直接投资
新批外商投资企业合同
项目数
合同总金额
合同外资
期末有外资企业。
历年累计生产企业
其中:当年投产企业。
十亿美元
十亿美元
个人
十亿美元
十亿美元
个人
个人
个人
23.8
20.1
446
32.9
15.1
3987
1876
84
4.6
5.3
-22.7
-39.6
-40.5
5.2
3.1
-15.2
对外开放成效显著。全年引进国外技术4966项,比上年增长3.4%;引进资金690.65438亿元,增长26.9%;引进人才4.7万人,增长4.0%。
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得到加强。全省签订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合同168份,合同总额1.7亿美元,同比增长591%;完成营业额8.3亿美元,同比增长44.4%;外派人数9053人,增长5.6%。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进一步发展。全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861.1亿元,比上年增长1.9%。
交通运输业发展迅速。全年完成货物周转量5159.3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8.6%;旅客周转量654.38+006.86亿人公里,增长8.0%。港口吞吐量突破3亿吨,达到3.4亿吨,增长23.6%。全省公路里程143778公里(含村道),其中高速公路2329公里,新建高速公路194公里。新建和改建农村公路12953公里,总里程125590公里。
表8 2006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的运输量
指数单位的绝对数量
比上一年增加(%)
货物周转量
其中:铁路
公路
旅客运输量
其中:铁路
公路
港口吞吐量
吨公里
吨公里
吨公里
一亿人公里
一亿人公里
一亿人公里
吨
5159.3
2331.1
748.9
1068.6
552.5
516.1
3.4
8.6
9.9
8.3
8.0
9.5
6.3
23.6
邮电通信能力不断提高。2000年,邮政业务总量(按2000年不变价格计算)6465438+6亿元,比上年增长21.4%。其中,邮政业务量完成30.4亿元,增长21.2%;电信业务总量611.2亿元,增长21.4%。年末本地电话交换机总容量达到2253万门,增加976.8万门;固定电话用户达到16572万户,增加29.3万户。其中,城市电话用户1005.2万户,增加58.2万户,农村电话用户652万户,减少28.9万户。新增移动电话用户288.8万户,年末达到2251万户。全省固定和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到3908.2万户,比上年末增加365.438+0.81.08万户,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32.9部/百人。宽带网络用户达到1.91.8万户。
旅游业稳步发展。全年接待国际游客72.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5.7%,旅游外汇收入2.4亿美元,增长16.2%。接待国内游客9052.8万人次,增长12.2%,实现旅游收入470.8亿元,增长15.8%。旅游总收入490.2亿元,增长15.6%。
八。金融、财务和保险
财政收支快速增长。财政总收入达到12231亿元,比上年增长181%。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620.2亿元,增长20.3%。财政支出11765438+4亿元,增长19.6%。
财务状况稳定。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25565438+6亿元,比年初增加17825万元;各项贷款余额7411.9亿元,比年初增加996.7亿元。现金余额456.2亿元。
保险业发展加快。保费收入253.4亿元,比上年增长65,438+06.6%。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631亿元,寿险保费收入65.438+0.71.2亿元,健康险和意外险保费收入65.438+0.9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65.438+07.7%、65.438+06.2%和65.438%。各项赔款和支付金额达52.3亿元。其中,财产险理赔31.4亿元,增长21.2%;寿险理赔654.38+0.38亿元,同比增长676.5438+0%;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赔付7.2亿元,同比增长14.0%。
九。教育、科学和技术
各级各类教育稳步发展。研究生招生人数7712人,增长16.9%,在读研究生20088人,增长27.3%。高校88所,招生31万人,比上年增长23.7%,在校生86.3万人,增长1.5%。中等专业学校在校生43.3万人,普通中学在校生480.6万人,职业中学在校生47.6万人,小学在校生470.3万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4%。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达到89.9%,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幼儿园有1.336万儿童。
表9 2006年各类学校的入学人数和学生人数
学校指标数(一)招生人数(万人)
在校学生人数(万)
毕业生人数(万人)
普通高等学校
中等专业学校
普通中学
职业学校
技工学校
小学
88
428
4464
299
160
19162
31.0
17.0
157.2
20.9
5.9
80.1
86.3
43.3
480.6
47.6
13.0
470.3
22.1
12.2
178.1
11.8
3.8
108.6
科学技术取得新成就。科技投入增加,全省科技活动经费支出1301亿元,比上年增长16.8%。其中,研发(R & amp;d)支出69.4亿元,增长17.0%,占全省生产总值的0.6%。
科技队伍一直在壮大。年末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129万人,比上年增长3.2%,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8.9万人,增长3.5%。科技创新能力增强,建成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和中试基地210个。全年组织实施重点技术创新项目24项,高技术产业化项目82项,其中在建国家重大专项和示范项目34项,新增国家专项和示范项目12项。科技成果显著。全年取得省级以上科技成果2132项,其中国际先进43项,国际先进379项,国内先进1073项,国内先进390项。知识产权保护得到加强,专利事业快速发展。全年专利申请量7220件,专利授权量41,31,分别比上年增长12.8%和15.2%。技术市场活跃。全年签订技术合同3725项,技术合同成交额654.38+0.59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654.38+065.438+0.6%和53.0%。
综合技术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全省产品质量和体系认证机构3家,已完成1914家企业的产品认证。* * *法定计量技术机构150个,全年强制检定计量器具1.78万台(件)。全省有11天气雷达观测站,8个卫星云图接收站。有28个地震台站和2个地震遥测网络。测绘部门审核了26幅地图。全省共有省级地质环境监测站1个。
X.文化、健康和体育
文化事业加快发展。年末全国有文艺表演团体127个,文化馆162个,公共图书馆156个,博物馆46个,档案馆205个。有广播电台12座,中短波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30座;有12个电视台,45个千瓦及以上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有线电视用户540.6万户。广播电视自然村“村村通”工程进展顺利,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98.63%和98.55%。电视剧的产量是9。出版国家级和省级报纸6543.8+0.8.6亿份,杂志42654.38+0.4万份,图书6543.8+0.7亿册。
保健服务得到了加强。积极推进三大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年末全省共有卫生机构3394个,其中医院、卫生院2839个。卫生技术人员19.9万人,其中执业医师和助理医师8.7万人,护士和护理人员5.3万人。床位17.3万张,其中医院和卫生院床位16.4万张。卫生防疫控制机构200个,卫生技术人员9000人。妇幼保健机构183个,卫生技术人员1.1万人;乡镇卫生院1965个,床位3.8万张,卫生技术人员3.8万人。农村有医疗点的村数占总村数的99%,乡村医生和卫生人员7.3万人。11.7万农民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体育运动蓬勃发展。全民健身活动不断深化,竞技体育取得新成绩。在国内外重大比赛中,我省运动员共获得38枚金牌、44枚银牌和30枚铜牌。
XI。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低生育水平得到巩固。全省总人口达到6897.8万人。全年出生人口881万,出生率为12.82‰。死亡人口45.3万人,死亡率6.59‰;净增47万人,自然增长率为6.23‰,比上年增长0.14‰。
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取得新突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万元,达到10304.6元,比上年增长13.1%。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3800元,达到3801.8元,比上年增长9.2%,增加320.2元,增幅连续三年保持在300元以上。在居民收入快速增长的同时,消费保持同步增长。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7343.5元,增长9.6%;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495.3元,增长15.2%。居民生活条件逐步改善。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21.8平方米,增长1.3%;农民人均居住面积29.1平方米,增长2.7%。
社会保障水平有所提高。年末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615.9万人,比上年增加53.8万人。其中在职职工457.3万人,退休人员6543.8+0.58.6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达到470.8万人,比上年增加9.6万人。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747.5万人,其中在职职工5565438人+0.5万人,退休人员654380人+0.96万人。企业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率达到100%。全省654.38+0.543万人享受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其中农村66.5万人。
社会福利事业稳步发展。年末全省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床位7.6万张,收养5万人。城镇社区服务设施6576个,其中综合性社区服务中心222个。
十二。资源、环境与安全生产
年末耕地资源总量631.5万公顷,比上年减少81.0万公顷。其中,常用耕地面积588.3万公顷,减少654.38+006万公顷。建设占用耕地2.6万公顷,退耕还林3.8万公顷。
生态环境建设稳步推进,全年完成造林面积196.2千公顷。全省森林覆盖率23.25%。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取得新进展,京津风沙源治理和退耕还林建设扎实推进。
全年因各类生产安全事故死亡4265人,比上年下降17.3%。亿元GDP死亡人数0.37,下降26%;工矿商贸企业65438+万人死亡人数2.11人,下降36.8%;煤矿百万吨死亡人数1.338,下降66.4%;每万辆车道路交通死亡人数4.65人,下降14.4%。
注:1。本公报2006年部分数据为快报数字。
2.公报中全省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各行业增加值的绝对值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