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入人类非遗名录的太极拳,在我们生活中存在于哪些地方?

太极拳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成功,它常见于公园、广场、校园、舞台等地方。公园、广场是大爷、大妈健身的地方,经常有人早上去打太极拳。校园也是如此,现在很多中学都开始推广太极拳。在大学校园的体育课中,也有太极拳的选项。不过随着健身、养生话题的流行,现在有不少年轻人,也开始打太极了。

1、太极拳

太极拳是传统武术的一种拳法,以太极、阴阳为核心,包含强身健体、技击对抗、韬养情操等多种功能。按照传统的说法,它是一代宗师张三丰所创立的,不过并没有具体的证据。真正归为内家拳,是明朝万历年间山西武术家写的《太极拳论》。而这本书,也是首次确定了太极拳的名称。随着拳术的发展,现在太极拳陆续有陈、杨、武、吴、孙等门派,相互借鉴的同时有相互的特点。1949年后,统一改编成了体操运动。后来有一部分还原,不过大体都流失了。

2、街头、舞台、表演

太极拳项目,在2020年12月通过审核,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名录。在申报成功的背后,是商业化的推动。在众多人的认知中,陈氏太极拳算是鼻祖,马云的《功守道》、张艺谋打造的《印象 太极》,都是跟温县的陈氏太极合作。而中国太极拳博物馆,同样是以它为主。现在已经普遍传承,街头、舞台上都能看到。

3、太极拳的发展

从商业和传统来说,陈氏太极拳是宣传比较好的。不过当前通用的是永年杨露禅学陈氏拳法后自创的杨氏太极,相对来说更加适合普通人。虽然陈氏算开山鼻祖,但是现在以表演为主的48、24氏全都来自于杨氏太极拳。而后的吴氏和武氏,也均学自于杨露禅。公园的大爷、学校的教学、舞台表演,几乎都以杨氏太极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