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34坦克的介绍是什么?

T-34坦克是哈尔科夫制造的国际工厂著名设计师科什金的杰作。西诺夫为T-34设计了机体,采用了革命性的倾斜装甲,大大提高了防护能力。

T-34坦克不仅继承了67坦克优良的机动性能,而且在火力和防护能力上也有了很大的飞跃。出色的性能也压倒了KV-1坦克。在T-34坦克原型完成之前,苏联领导层决定同意苏联红军装备T-34。

1940 1年底,第一批坦克离开哈尔科夫的工厂生产线,命名为T-34/76Model1940。2月初,两辆T-34在哈尔科夫-莫斯科-斯摩棱斯克-基辅-哈尔科夫的长途驾驶测试中,给正在莫斯科红场观摩测试的斯大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科什金于当年9月26日死于肺炎,最终没有看到T-34的精彩表现。他的助手莫罗佐夫接替了他的位置,T-34坦克在1940年6月完成了生产图纸,随后投入批量生产。

T-34坦克具有优异的防弹外观、强大的火力和良好的机动性能,尤其是无与伦比的可靠性,易于批量生产。

T-34/76A坦克在1940年完成115辆,并送一部分到芬兰进行实战测试,但未能及时参加战斗。到6月22日德军入侵,1941,苏联已经完成了1225辆T-34坦克,大大超过了同期IV坦克的数量。到莫斯科战役前夕,1853辆T-34已经交付部队。

T-34/76于6月22日在白俄罗斯格罗德诺首次参战,1941。经过一系列战斗,德军找不到与之抗衡的坦克。这就是“T-34危机”,它导致了大量德国坦克的淘汰,并迫使他们引进更新的坦克来应对这种情况。

作为回应,德国III改装了一门50毫米长炮管的火炮,而坦克IV改装了一门75毫米长炮管的火炮。同时,两人都大大加强了装甲,勉强能打T-34/76。同时开始研发黑豹ⅴ (Panther Tank)和虎式ⅵ,其中黑豹坦克明显模仿了T-34的设计思路。

T-34/76坦克主要有A、B、c三种型号,包括T-34/76在内的各种苏联坦克也有明显的缺陷,主要是没有全部装备车际无线电通信设备。一般几辆T-34中只有一辆指挥坦克有无线电设备,坦克之间的通信靠旗语。

德国的各型坦克相比,基本上都装有电台,协同作战能力相差很大,所以坦克在编队行进时,特别是遇到突发情况时,很难发挥出优异的性能。

所以一辆性能不佳的III坦克摧毁多辆T-34的情况并不少见。后来随着T-34/85坦克无线通信设备的改进,这个弱点逐渐改变。

从1943年秋开始,T-34通过安装85毫米火炮和加强装甲,被命名为T-34/85坦克。并且针对苏军坦克协同作战能力差的弱点,增加了无线电通信设备,因此增加了一名机电工程师。

同年65438+2月65438+5月65438,T-34/85获准投入量产。当年生产283辆,次年数量飙升至11000辆,取代T-34/76成为苏联机械化部队后期的主要装备。

T-34坦克在装甲、火力和威力上是平衡的。T-34的车体装甲厚度为45毫米,与德国的III型和IV型坦克相当,但前装甲的斜角为32度,侧装甲为49度。炮塔是铸造的六边形,前装甲厚度60 mm,侧面45 mm,车体的斜角一直延伸到炮塔,所以T-34从正面看几乎是一个直角三角形。

倾斜装甲有两个优点。一是炮弹命中后容易弹开,威力大减。其次,根据三角形原理,水平发射的炮弹击中倾斜的装甲后,其需要穿过的钢板厚度相当于三角形的斜边。所以T-34坦克厚度为45毫米、倾斜角为32度的前装甲相当于90毫米,倾斜角为49度的侧装甲相当于54毫米。

这样的正面装甲直接导致了1941的德军坦克装备的任何火炮都无法在500米的距离内穿透。

在火力方面,当欧洲国家的坦克炮还处于40-50毫米口径的水平时,T-34从一开始就装备了76毫米L/30.5加农炮,到1941换成了76毫米F-34 L/42加农炮。F-34加农炮使用普通穿甲弹时,在500m距离上可以穿透69mm均质钢板,在1,000m距离上可以穿透61mm钢板。当时的德军坦克没有一辆能抵挡如此猛烈的火力。

F-34加农炮还可以发射高爆弹和破片弹攻击软目标,因此具备支援步兵攻击的能力。一辆T-34坦克通常有77发弹药,包括19发穿甲弹、53发高爆弹和5发破片弹。1943年,改装后的T-34/85弹药容量增加到100发。

动力方面,苏联设计师莫罗佐夫专门为T-34研发了著名的12缸39升V2柴油发动机,功率高达500马力,使T-34的公路最高时速达到55公里。

V2柴油机的另一个优点是省油。T-34坦克的油箱容量为60升,车身两侧各挂一个容量为39升的储备油箱,航程为540公里。

相比之下,德国IV型坦克的射程只有160 km,而虎式坦克跑100 km还要加油。但柴油机的缺点是尾气滚滚,油箱藏不住。

T-34坦克和之前的BT-7一样,使用了美国专利的克里斯蒂底盘。这种底盘的承重轴上装有巨型减震弹簧,可以承受剧烈的起伏。T-34的履带宽近50厘米,而德国坦克的履带通常只有30厘米宽。

以上优势使得T-34具备超强的越野机动能力,这是苏军装甲部队纵深攻击战术的硬件基础。T-34坦克可以在东线战场的冰天雪地中一米深的冰原上自由驰骋,被德军称为“雪中之王”。

1942年,虎式坦克出现后,苏军发现,在正常作战距离下,现役坦克没有一种能对虎式坦克构成直接威胁,于是作为主战坦克的T-34的改装计划立即提上日程。

新型号采用了由M1939 85mm高射炮改装的D-5T85mm L/53坦克炮,后来进一步改进为吉斯-S-53主炮,火力大大加强,从而对虎式坦克构成一定威胁。T-34/85在装甲上也有一些改进。

T-34/85的另一个重要改进是采用了重新设计的新型炮塔(来自流产的IS-1重型坦克),大大增加了炮塔空间,并根据战斗中获得的经验增加了装弹机,从而将舰长从指挥和装弹的双重任务中解放出来,大大提高了作战效率。

由于炮塔加大,德军常把T-34/85称为“大头T-34”。T-34/85于1943下半年投产,是T-34系列中产量最大的,战后仍在许多国家和地区服役。

各型T-34战时产量超过5万辆,是苏德战争时期产量最高的坦克类型。远远超过德国所有坦克的总和,成为苏联卫国战争胜利的保障。

二战后,苏军的T-34坦克直到20世纪50年代才被T-55取代。此外,T-34还装备了多国部队。它曾在朝鲜、越南、中东等战场作战,甚至出现在波黑内战中。

T-34/76C是T-34/76系列的后期型号。炮塔的设计做了改进,增加了车身和炮塔的保护,所以车身重量增加了不少。

T-34/76C最大的特点是炮塔前部倾角为30度。T-34/76C是库尔斯克战役的主力。在战斗中,T-34/76B,KV-1,T-70对抗德军III和IV型坦克以及最新的虎式和黑豹式坦克。

但这场战斗也说明T-34/76和KV-1的性能还不如德国新式坦克,战场的需要导致了T-34/85和JS系列的出现。

T-34/85M1944改进为吉斯-S-53主炮,大大加强了火力,改善了装甲。新炮塔重新设计,增加炮塔空间,装载机T-34/85于1943下半年投产,为T-34系列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