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诗人邓汉仪简介。邓汉仪的诗学思想是什么?
崇祯八年(1635),科举不中。十二年,乡试不卖,第二科因为脚病进不了科举。在明清时期,没有功名,就进不了仕途,更谈不上施展自己的专利才能和抱负,为此邓汉仪常常感到沮丧和挫败。崇祯十七年《咏怀》诗中写道:“少年失功名,穷无所养。农村不是我的志向,但最终会是边疆。虽然我不能,但我屈从于我的期望。岁月齿忍空掷,强饭需清。”“少年笔墨,悠悠文史场。失去了志向,就带着书到处走。.....好吧,你给方种下种子,就不要厕所庙了。奉行提倡浪费论,穿衣服夜游。何仁居江东,关洛与之无关。”从诗中可以看出,邓汉仪有救世之心,但朝廷失意,不能为朝廷所用,可以说是没有办法报效国家。然而,他总是很难追求清朝的名声,为朝廷效力。毕竟在明朝生活了28年,对敌人有自己的眷恋。因此,他不得不退居农村。正是因为“关塞古府已废,甘坤珍芒砚难培”(《答秦》)。从定阁到康熙十七年(1678)的三十五年间,邓汉仪基本上过着平静淡泊的“出世”生活,超脱于纷争的世俗,正如他在诗中所写:“十年爱曹,亦断江湖中僧”(《李烈士招至天宁寺塔有感》)
清康熙十七年,清廷的征伐打破了他一生的平静。这一年他已经六十二岁了,但他又不得不在进与退之间做出选择。为了吸引名士,显示自己对人才的渴望和青睐,康熙下诏开设博学诗科。当时征讨引起轩然大波,汉族文人再次面临两难。与易初不同的是,人们基本习惯了更衣剃发后的生活,反清情绪也没有以前那么强烈,文人的用世之心逐渐复苏,于是有一段时间,名士、豪门都有了玩冠之意。也有一些明朝遗民,他们保持他们的完整性,拒绝尝试,如李俊和顾。邓汉仪的诗名已远播,自然值得推荐。推荐人是刑法学博士谭洪贤。题曰:“贤代诗赋,博大精深。”邓汉仪被推荐后,她坚持要抚养自己的亲戚,政府、亲戚、朋友劝说得如此强烈,她只好和孙志伟一起买了一条船北上旅游。到了北京后,他多次借故,但未获允许。康熙十八年四月,考试在太和殿体仁阁举行,邓汉仪早早考完。当时规定傅必须用四六句才算汉语,但他故意不用,所以不被接受。这个结果正是邓汉仪所希望的。但康熙为了表示对庞的感激之情,下令教育部会议选一位老学者、有名望的人给内阁一个舍人的称号。虽然是虚名,但也是无比荣耀。邓汉仪在其中,傅山、杜岳、孙志伟、王等人也在其中。后来吏部高官、文华堂大学士冯普想奏修《明史》,但邓汉仪态度坚决,说:“我辈老有所学,家有老亲。我讨厌马上开车回去。我怎么能让汉源的大众为难呢?”我真的有飞翔的野心。关起门来磨了好久,当场就赢了,把耳朵压平了,怎么能天天和老朋友们喝酒游泳,潦草地考试呢?南下归来,不要再想起我。“回国后隐居乡野,徘徊吟诵,续选《诗观》三集。王石非常擅长他的工作。《送邓至海陵,显豹人》诗中,将邓汉仪、孙志伟比作秦汉之际的商山四大贵族。诗中写道:“当年,我曾是夏黄公的朋友。* * *唱紫芝之歌,皆住窑洞。眉惊汉帝,翼高。出来后又回到隐居地,白云商洛东。"
邓汉在清朝广交朋友后,除了晚年基本超脱名利。虽然不能在政治上一展抱负,但对于一个诗人来说,无疑是一种身心的解放。他能沉湎于诗和酒,能游历名山,所以写诗和旅行成了他生活中最重要的两项内容。明末,邓汉仪追随钱和吴这两位诗坛巨擘,过早地失去了诗坛的称号。搬到台州后,他把念佛作为第一执念。台州地处长江和淮河之间,这里的人们淳朴淳朴,隐居儒雅的人所向披靡。其中著名的有吴嘉吉、黄云、龚蔚、路顺、张幼学、费米等,形成了一个蔚为壮观的诗人群体。邓汉仪为之吟诵,不久成为当地诗坛领袖。他是诗歌活动家,交游广泛,当时的著名诗人几乎都有答案。龚定子、周亮公、毛翔、杜军、、、孙志伟、丁、王士祯、王实录、王绩、宗、尤栋等。他与这些名家的交游,磨砺了他的诗歌,进一步提高了他的艺术境界,也为他日后编纂《诗论》奠定了基础。
遗民很难发现,邓汉仪终其一生都未能在政治上施展才华和抱负。作为一个生活在明清夹缝中的汉族文人,他处于一个非常尴尬的境地,但他在明朝却做不到,因为他没有取得功名。在清朝,不想保持一些距离,可谓进退两难。这对于当时的一批优秀文人来说,是一件非常悲哀的事情。对于邓汉仪来说,更可悲的是,他坚守了大半辈子的民族大义,不幸被参加波鸿词,并在晚年内阁中给他“舍人”的头衔所玷污。连完全彻底的皈依者都做不到,又有多少人去做呢!
在早年的文学创作中,邓汉仪非常喜欢旅行,多次游历世界各地。除了欣赏祖国美丽的山川和名胜古迹,他还看到了一个地方,在那里他和当地的诗人一起歌唱,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篇。顺治初,顺治八年(1651)至顺治十二年,在有淮阴集、观梅集(《龚定子序》)、在京城有砚台集(《颜氏酒客》、《钱序》)、顺治十三年有与龚的永东集。几十年的游历开阔了他的心胸,使他的诗风更加豪迈、丰富。易在给朋友的一封信中写道:“我的兄弟过去是一首诗,他害怕落入齐梁的口中。他游历北方多年,颇有朝气,他在再续前缘没有花花草草。他有没有得到山河的帮助?”(和刘进一起抓)。
邓汉仪晚年步入晚年后,基本结束了他的流浪生涯,主要活动是编辑世界著名学者的《诗论》。康熙九年(1670),家中收集各派诗词,删繁就简,编成书籍。以书名为《关》,一方面是想选《嵇极变,成一代大观》(《诗论初集序》);另一方面,也希望编著《可察民风,备谏辅录》(《诗观序》)。
女寺代表诗。
楚宫一扫眉毛,焕然一新,
我只对晚春无话可说。
唯一的死亡是永恒的苦难,
只有悲伤,女士。
小中山
金陵步骘陆云
淮河拖柳横,线条柔美。我曾在夜里听到笛声和鼓声,美女在游动。好东西的一个断香钩,西窗月,不肯梳头。
深秋苦雨更深,怎样才能止住桐叶多愁?寒潮依旧绕城流,无人在,私倚阅江楼。
评李后主浪淘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