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大学最好的专业是什么?

兰州大学草原农业科技学院前身是甘肃草原生态研究所。经教育部和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准,2002年4月,甘肃省草原生态研究所全体人员整体调入兰州大学,组建兰州草原农业科技学院。同时增加甘肃省草原生态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生态研究所的牌子。

兰州大学草原农业科技学院是第一所开设草业科学专业的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在兰州大学“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中被列为重点学科方向。学院科研教学实力雄厚,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教授12人,外籍客座教授12人。其中博士生导师6人,硕士生导师27人。有讲师、工程师等中级职称22人,其他专业技术人员17人。教师中,74%具有研究生学历,其中37%具有博士学位。目前仍有7名教师在攻读博士学位。学院先后承担国家“863计划”、国家“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农业部、甘肃省、国际合作等科研项目160余项。获国家级和省级奖励30项,发表研究论文1000余篇,获得专利2项,出版各类著作33部。学院现设有草原农业系、草原管理系、草原资源与信息管理研究所、草原农业研究所、农业部草原农业生态系统重点实验室、农业部牧草与草坪草种子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西部草原工程技术中心等8个系、所、室、中心。

学院目前有草业科学和农林经济管理(草业经济方向)两个本科专业。学院利用兰州大学多学科综合优势,于2002年建院之初通过学科建设改革。同时面向全国招生,还从全校理科选拔大二学生进行培养(“2+2培养模式”),使学院本科教学直接进入三年级教学水平。目前,学院本科生人数已达220人。在学生的培养上,强调夯实基础、强化素质、学科交叉、突出特色的指导思想。为了保证教学质量,教学任务主要由教授、副教授承担,全部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同时,外语教学、实验教学和野外实践的培养不断加强,促进了学生的全面成长。在研究生培养方面,有植物病理学、草原信息学、草业科学、作物栽培与耕作、农业经济管理、草原营养生物学、草坪生物学、农业推广等7个草业科学硕士点和授权硕士点,以及1个专业硕士点,也有畜牧业硕士点。目前学院研究生人数已达120人。

学院的教学科研基础设施不错。学院教研室办公楼建筑面积5000多平方米,包括600多平方米的学术报告厅和国内外专家专用室,3000多平方米的研究生教学和各类科研实验室,现有科研仪器设备2000多台(含正在实施的“985工程”建设装备计划)。学院资料室占地600多平方米,藏有中、英、日、俄四种文字的期刊、图书和音像资料2万多册。兰州大学新校区实验楼投入教学设备250万元,配备了4门本科专业课,总面积750平方米,先后开设了草地栽培学、草坪学、植物生态学、草地保护学、土壤学、草地生态化学、动物营养学、牧草育种学、农业微生物学等15门专业实验课。学院现拥有庆阳黄土高原实验站、临泽草原生态实验站、景泰农业生态实验站、秦王川农业实验站、云贵高原草原农业实验站。这5个教学科研基地分布在西北、西南不同生态区域,总用地面积5000多亩,为本科生教学实践和研究生科研活动提供重要基地。

学院现设有草业学报和草业科学两个编辑部。由任继洲院士连续主编的《草业与草业科学》是我国草业科学领域重要的高水平学术期刊,主要刊登代表我国草业科学学术水平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应用生产方面的主要学术论文。以上两种期刊在国内外公开发行,被国家确定为中文核心期刊,均为中国科技期刊文献数据库和国际CABI源期刊。《草业学报》在全国1500种自然科学期刊中排名第4,畜牧兽医1(影响因子1.676),草业科学在畜牧兽医中排名第2(影响因子0.328)。

学院秉承开放办学的主导理念,开展了更加广泛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先后与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新西兰梅西大学、美国德克萨斯理工大学签署合作协议。合作内容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交流、互派教师、互派访问学者、共同开展教学科研工作等。通过教育部、农业部、科技部、国家外国专家局、甘肃省政府等多种渠道,通过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粮农组织、国际农业发展基金、国际种子检验协会、国际天然草地大会持续委员会等国际组织,以及美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俄罗斯、白俄罗斯、荷兰、德国、法国等国的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建立经常性的国际合作项目。同时,学院将继续凝练学科方向,夯实理论基础,加强学科建设,实施人才战略,通过兰州大学“211工程”和“985工程”的大力推进和学院全体师生的辛勤努力,努力成为一流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草业科学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科学研究中心和高科技草业工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