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军武器

太平军的武器装备主要是刀、矛、弓箭等冷兵器和猎枪、枪等老式火器。后来又装备了少量洋枪、洋枪等新式火器。水营战船主要是民船,标准不一,装备陈旧。后来自己造了少量小战船,缴获敌人的火船、炮艇服役。

太平骑兵主要在战场上发挥作用。从最初的几十人到几百人,到北伐时的一千多人,到三河之战的几千人,再到天京关的两万多人,骑兵队伍逐渐发展壮大。太平军在任何需要骑兵的战场都配有骑兵,所以分散,作用有限。一般来说,骑兵在所有部队中所占的比例非常小。如果北伐总兵力为3万,骑兵比例约为1∶30。北伐失败的原因之一是骑兵部队严重不足。梅邦和弗雷德特也说:“如果他们有大炮和骑兵,他们一定会继续胜利,打到天津和北平。”(注:北京太平天国史研究会编《太平天国史翻译丛书》,第二辑,中华书局,1983版,第153页。)美邦和弗雷德肯定了骑兵对北伐的重要性,但认为太平军北伐没有骑兵。北伐时其实是有骑兵队伍的,只是比例很小,不容易引起注意。三江之战,太平军投入的骑兵在总兵力中占比不高,但步兵军占压倒性优势。重要的是战略战术得当。1861鄱阳湖平原之战,太平军投入兵力仅4000人(分为两队,每队2000人),而清军骑兵占总兵力的三分之一(约5万人),而且“全副武装,善战”。),结果太平军大获全胜。骑兵的装备不一定是常规,主要看战争或战役的实际需要。战略战术不当,再多的骑兵队伍,也只能归于失败。

第一,武器贸易的起源及其走私性质

军火贸易是太平天国正确的对外贸易政策及其面临的复杂严峻的战争环境的结果。太平天国自定都天京以来,一直推行公开正当的对外贸易,积极寻求外援。同时要求各国商人缴纳关税,遵守太平天国各项贸易法规和政策。尤其是从血与火的战场上,太平军的士兵们亲眼看到了洋枪的巨大威力。因此,在对外贸易中,“他们最关心的是外国武器”(《太平军在上海——华北好消息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版,第43、49、309、321页)。定都天京后不久,镇江的太平军对过往的英国船只说:“有枪有火药有米,都可以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书:太平天国,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版(下同),第7卷,第123页。)”1858年底,太平天国驻芜湖司令侯玉田,恳求扬子江上航行的英国船巴克船长“给对方洋枪一两,洋粉若干,洋枪嘴一个以上”(《太平天国文献集》,中华书局,1979版,页309、324 ~ 325、443)。1861年6月,驻守乍浦的太平军首领洪牟注意到英国海军提督赫伯说太平军不攻宁波,并提出愿与之交易枪炮火药,保证“无论什么代价,都要付出”(弗兰茨·迈克尔:《太平天国起义》,卷三:文献与评论,P1141 .)”即使是在1863的战乱之年,忠君李秀成和渴望已久的大王谭绍光也曾写信给常的首领高登,谈及军火交易:“至于各人的军装和火炮,我们都知道对方的底细。你有利可图,我来处理,听交易。没有禁令。这个时候,如果你有枪,有洋货,还是会照常来这里交易。(《太平天国文献集》,中华书局,1979版,第309、324 ~ 325、443、445页。与太平军做过军火生意的美国外国公司商人罗伯特·费伦向他的老板报告说,太平军“欢迎外国人与他们做生意”...他们首先需要的是武器,尽管他们想要。(s . c . Lockwood:Augustine Heart and Company,1858 ~ 1862:美国商人在中国,P95..转引自聂《中国近代航运史》,第一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版,第267页。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西方列强纷纷宣布所谓“中立”政策,禁止与太平天国除鸦片外的一切贸易。1855年,英国甚至颁布法令,禁止在华臣民向太平军“要约出售或代理任何种类的战争物资”。或者为你装备飞船。(《太平天国史》英译本,第一辑,中华书局,1981版,第52页。)”清政府还多次照会列强和各国,要求对“私自前往大陆或走私枪支火药者,立即收回,交其领事调查,并没收货物。(《吴胥档案选》,第一辑,江苏人民出版社,1983,第104页)。)“但军事斗争中对军火的巨大需求和巨额商业利润的诱惑,是任何形式的法律都难以禁止的。一方面,太平天国一直寻求从外商手中购买精锐的武器装备;一边是源源不断的冒险军火商,他们违反清廷和列强的禁令,不避道险。军火贸易一直被禁止。

第二,军火贸易的方式、地域、规模、运输路线。

太平天国对军火贸易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方式。自从第一次有组织地派人来购买。1860年6月,太平军攻陷苏州后,在嘉兴,盛泽太平军丞相、耿天福王和天福沈在关卡派人带着汇款和银子潜入上海,“探听官兵情报,购买洋枪和火药,帮助贼营。(《太平天国史料简编》第二卷,中华书局,1962版,第184页。)”5438年6月+次年10月,忠君李秀成命令周庄、两地乡官“上海滩购枪1000支,铜帽20万两,红薄饼200枚”作为兵役(《吴胥档案选》第二辑,江苏人民出版社,1983版,第126页)。)。1862年2月,驻守南汇的太平军首领李天福许,派三名太平军到松江,用洋钱1400元购买洋枪火药(《太平天国》卷六,第490页)。)。在上海,太平天国专门委派秘密军火代理人,与沃尔洋枪队争夺洋枪洋炮弹药(《太平天国史》译本丛书,第三辑,中华书局,1985版,第83页。)。二是邀请参观或服务太平天国的“洋兄弟”购买军火。1860年5月,太平天国试图邀请正在苏州访问的赫威尔等外国传教士带钱到上海购买武器,遭到拒绝(太平军在上海——华北好消息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第43、49、309、321、6543)。)。1861年初,忠君李秀成不仅让他训练太平军,还多次派他为太平军采购军火。1863 12、李秀成最后一次开出路票,派他“赴上海、宁波购买战船”(《太平天国》卷二,第872页。)。1863年3月至6月,太平天国副司令率领大总统军务蔡,以及在王开埠前已效忠39天的李、将军余天安,也先后向“洋兄弟”发放路票,前往太仓、上海、嘉兴等地采购军需(“新发现的太平天国路带关卡”,见《近代史》)。同年八月,昌前首领白加入太平军后,穆王谭绍光派其到上海购买外国枪支军火,并表示要尽可能多带军队(王崇武、:太平天国史料译著,第一辑,神州国光社,1954版,第66页)。)。三是主动与在此冒险的外商、军火商进行军火交易。这些与太平天国进行军火交易的外国人成分复杂,主要包括以下五类:(1)同情和支持太平天国革命事业的人。他们对列强实行的所谓“中立”政策十分不满,认为“如果洋人卖军火长毛有罪,那么土耳其和何提督帮官兵也该有罪。”一位自称是外国代理人的外国友人公开宣称,自己“多次贩卖洋枪长毛,以后还有洋枪要卖,就是我个人把太仓长毛用的洋枪全部卖了。(《吴胥档案选》第五辑,江苏人民出版社,1984版,第373页。(2)一些在中国有地位的外交官员。1853年,美国国旗洋行商人、驻上海副领事爱德华·柯宁汉姆(Edward Curningham)向太平军出售了一艘船和大量美式火器弹药,没想到被清军识破。于是,上海舆论哗然((法)梅明、傅立德著,倪景兰译:《上海法租界史》,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863年9月,清军在一艘宁波渔船上扣押了9名向太平军贩卖军火的外国人,其中一人是“沈执事”。这些有头有脸的人也因为利益丰厚而从事走私。(3)贪图暴利的商人。据被太平军俘虏的洋枪队副领队法尔赛德说,当时“在上海15元或20元就能买到的短枪,太平军要付给走私者100元”(《太平天国史》英译本第三辑,中华书局1985版,第119页)。)。据两江总督义良在1853+065438+10月中说:“洋人火药一向是三元,现增至256元”,“贼高价买,汉奸私卖以利”(《准备洋务故事(咸丰朝)》第一册,中华书局65438。),外商趋之若鹜。”一直有非法外地人带洋枪来苏州卖,卖长毛。虽然中国官方很严格,但是偷东西的人很多。(《吴胥档案选》第五辑,江苏人民出版社,1984版,第399页。)”据英国驻上海领事阿里果估计,当时各国在华“行为良好,痛恨叛乱,以致货物滞销,十之八九;十个人中有八个试图逃税,帮助火药和谷物获利。(《准备洋务的故事》(咸丰朝),第一卷,中华书局,1979版,第242页。值得注意的是,除了一般的散商,实力雄厚的洋行在与太平天国的军火贸易中占了很大一部分。根据1862年英国驻华大使布鲁斯和海军上将何伯给英国政府的报告,当时“在香港和通商口岸的洋行公开从事枪支买卖”,“许多船只为上海的洋行运送枪支弹药给叛军,而且远离领事馆的监管范围,在事先约定的地点卸货,以便太平军收取。((法)梅明、傅立德,倪景兰译:《上海法租界史》,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第248页。)为了掩人耳目,上海英租界的一些著名洋行改变包装方式,向太平军出售一箱箱标有“雨伞”的卡宾枪和用“圣经箱”包装的左轮手枪(作者(法)梅明、傅立德,倪景兰译:《上海法租界史》,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版,第265433号)。)。1862年5月,洋枪攻陷嘉定、青浦后,有数十门1861制造、印有“童珍洋行”字样和英商皇冠商标的铁炮(太平军在沪——华北好消息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65438+)。(4)分散在通商口岸的外国无赖、罪犯和冒险家。太平军进攻上海期间,“大量外地人前来应聘游荡,或卖洋枪帮土匪,或流氓闹事。”(《吴旭档案选》第五辑,江苏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431页。)”1862 10李鸿章在给曾国荃的信中也抱怨道:“贼中洋枪甚多,可远可近,都是中国莽鬼子(即闲散洋人——原注)、两广、甬商船的买主,不能禁。(吴汝纶,编辑。:李文忠龚全集,光绪三十一年金陵刻本,明朝遗书,第二卷,第14页。)”(5)与太平军相遇的外国官兵。1861太平军二月攻陷宁波后,军纪严明,秋无犯。外国商人和英法海军争相出售军火,供应粮食。1863年6月,“长街军”攻绍兴。因为宁绍道台不肯给他们粮食,四个法国小军官“卖枪换粮”(《吴胥档案选》,第五辑,江苏人民出版社,1984版,第393页)。)。就连后来的常首领高登也在暴利的诱惑下,假洋商与太平军做了一笔大军火交易(见简又文:《太平开国大典通考(中)》,第716 ~ 719页)。)。

太平天国对来此冒险的外国军火商的态度是积极主动的。他们专门为这些外商发放路卡,甚至要求沿途所有的卡都提供住宿(新发现的太平天国路卡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近代史资料》第65期,1987,3-4页)。)。

太平天国与外国的军火贸易主要在以上海、苏州、南京、宁波为中心的长江下游地区和江苏(福州)、浙江(江)占领的地区进行。其运输路线主要有:一是外商利用大船从新加坡、香港经海路到达上海、宁波、镇海、乍浦、漳州等沿海港口,然后就地或在各地卖给太平军,特别是卖给浙江的太平军;二是利用长江航运的便利,洋人趁机以贸易的名义在长江沿岸各港口与太平军做军火生意。这条路获得的军火弹药主要用于加强南京太平军的防御力量。三、从上海经各种道路到苏州及其附近地方(包括苏州到上海的四条路线:(1)吴江水路到上海;(2)从吴县水道到上海;(3)从王萍水路到上海;(4)从盛泽水道到上海。上海到苏州有六条航线:(1)上海-青浦-申汉泾-高店-苏州丰门,为水路,全长196里;(2)上海-青浦-朱家角-滕村-高店-苏州-汾门,为水路,全长210里;(3)上海——青浦——华佗寺——斜塘镇——苏州封门,为水路,全长204里;(4)南黄埔-闵港-金泽-他信-同里-苏州;(5)上海-青浦-曹藤桥-昆山-苏州;(6)黄渡——昆山——唯亭——苏州。以上路线参考(1)董主编:太平天国专史,317页,429 ~ 430;(2)《吴旭档案选》,第三辑287页,第一辑314、367页;③《太平天国史料汇编》第二卷,第184页等。),这条路线是太平天国后期对外进行军火交易的主要地区,获得的军火主要供应给忠君李秀成的军火部队。主要交易场所有:

天京(南京)和镇江是太平天国苏福省的主要地方。早在1853年3月,就有一段时间“外国人从上海坐大船停泊在下关,...把他们的枪和火药给贼军看,贼军大喜,主张欢迎他的酋长入城,并与他联系教他钱,使他能经常帮助武器,和...外国人受益匪浅。((清)王之春:《清代柔院笔记》,中华书局,1989,第259页。又见(清)夏燮《中西年谱》,岳麓书社,1988,第149页。几个月后,英国商人罗那图(文)雇了两条宁波渔船,装了200支洋枪、100把洋刀、火药、洋硝等东西,“卖给镇江的小偷”。此后,天津的中外贸易日益繁荣。不仅在城外小镇附近的太平军军营里有外国人“在那里私下贩卖军火,帮助土匪”(《吴旭选集》第五辑,江苏人民出版社,1984版,第414页)。),四城外的交易街也是“洋枪铺很多”。城里的法国商人“都穿着长毛的衣服,背着洋枪和各种火炮设备在那里出售,还有一些船只没有名字,停泊在义丰门外,专门做这种生意。(《太平天国史料丛书》,第三卷,第256页。)“1860以后,洋人与太平军的军火贸易如此普遍,以至于长江的开辟就像是“专门为帮助太平军进行物资补给而设计的”((英)莱特、姚增光译:《中国关税史》,商务印书馆,1964版,第202页。)。

在苏福省,除了上海、苏州、太仓、松江,还有吴江、青浦、嘉定。1860年7月,外国黑商在吴江住了十多天,卖给太平军价值一万多两银子的大炮四门、火药六桶、五尺炮八支,不久又卖了两船火药枪到苏州(《吴胥档案选》,第一集,江苏人民出版社,1983版,第362页)。同年,清军在黄渡以东,拦截了三艘从青浦带枪带药回来帮助土匪的外国商船,迫使其原路返回(《吴胥档案选编》第一辑,江苏人民出版社,1983版,第426页)。)。1860年8月,《北华捷报》报道上海有洋人以鼻烟名义包装火药等武器卖给黄浦江、苏州河上游的造反派(太平军在上海——北华捷报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第43、49、33页。)。水陆交通的发展极大地便利了军火贩运,使苏福省的军火贸易成为太平天国后期的主要军火供应地。

浙江省内主要有宁波、镇海、绍兴、嘉兴、乍浦等地。1862年,江南海关发现“(太平军)逼近宁波、镇海,拦截海船,并以惨重代价购买外国船只和枪支。”因此建议清廷“中止宁波贸易,避免与盗贼往来”(《吴胥档案选》,第五辑,江苏人民出版社,1984版,第237-238页。)。清代宁波海关派炮舰在舟山一带海域巡逻,多次拦截向太平军走私枪械军械的外国船只(《吴胥档案选辑》第五辑,江苏人民出版社,1984版,第376页)。)。1864年7月,天京失陷,太平军余部南下福建。5438年6月+10月,仆王李世贤驻漳州,修内政,搞外交。他重整旗鼓,名声大振,吸引了许多国际友人前往太平军,外商前往援助太平军军火。李世贤著《枪炮铅毒皆运自洋船》(王维舟译《太平建国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版(下同),第二卷,第656页。),武装精良,又得到欧洲兵法的教练,“清军在这方面比不过他们。”

太平天国通过各种渠道向外国商贩购买各种军火,包括各种枪支弹药配件、军舰弹药等。数量也很惊人。例如,1862年4月,上海的一家外国公司出售了3046支步枪、795支野炮、484桶火药(10947磅)、18000发子弹和450多万支枪套(C.A .蒙塔尔托·德·赫苏斯:历史上的上海。上海。太平天国占领宁波后,对外军火贸易巨大,“进口大炮数百门,枪支数千支,弹药数吨”(《华北导报》,5月,17,1862 . 616号。).一艘名为Paragon的英国商船曾试图向太平军出售300门6磅至32磅的大炮,100箱轻武器和50吨弹药(太平军在上海——华北新闻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第43、49和33页。)。1862年春,太平天国曾打算花50万两银子派人去美国买船买枪。后来,由于华尔向苏松泰告密,路遇吴旭,此事未果。据曾经向太平军投降的美国人马盾说,苏州太平军有3万支洋枪,四分之一的士兵配有步枪,而忠君李秀成的1000卫队全部配有步枪(王崇武、李世清译:《太平天国史料译丛》第一卷,神州国光社,1954版,第73页)。)。1862 10,李秀成率军进攻曾国藩位于天京郊外的湘营时,军队“枪支多达两万支”,并配备了相当数量的烟火(罗尔纲《李秀成自述手稿注》,中华书局,1982版,第288页)。)。太平天国的其他将领,如杨辅清、陈坤书、卫戍、谭绍光、李世贤、王海洋、康王、邓广明、陈炳文、廖发寿、黄、蔡等太平天国国王,都在营中建立了不同规模的洋枪队和洋枪队。其中王邓广明的洋炮队更是“天下贼中之冠”,规模达五千人(《李文忠全集》,光绪三十一年金陵印本,《明信》卷三,第41页。)。所以当时的人评价说:“贼无技无勇,.....只有外国的重炮。蛮族高估了自己的价值,大火后盗贼掠夺的金银有一半归蛮族所有。(《太平天国史料简编》第二卷,中华书局,1962,第152页)。)“太平天国与外国的军火贸易的繁荣程度和规模由此可见一斑。

第三,武器贸易的影响

武器装备是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之一。太平天国积极开展对外军火贸易,购买了大量西方先进的军事武器,不仅有力地推动了太平天国革命运动的发展,而且对洋务运动的发生和中国近代军事现代化的进程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首先,大量外国军火的进口,极大地改善了太平军的军事装备,极大地增强了其战斗力。太平军定都天京后不久,就开始购买和使用洋枪,各大部队都装备了相当数量的洋枪。可以说,直到1862年4月李鸿章率淮军来沪,太平军使用的外国武器都比清军多,在武器装备上也大大超过清军。湘军总司令曾国藩在1862年6月承认“贼的火器比我们强百倍”(罗尔纲《李秀成自述手稿》注,第288页)。又见《太平天国史》英译本,第3辑,第186页。)。天京事变后,太平天国能够西征,特别是进攻中外反动势力聚集的江浙地区,开辟江浙根据地,与湘军、淮军、西人训练的洋枪队、常抗衡八年,与太平天国后期太平军大量采用外来新式军事武器所发挥的作用是分不开的。

其次,雇佣加入太平军的外籍“洋兄弟”教练使用现代热兵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太平军的军事技术素质。早在1854年,罗的提纲就在湖口《身边有四个洋鬼子》(曾国藩全集,家书1,岳麓书社,1986版,第710页。)。1860年太平军东进江浙后,以优厚的待遇吸引了一批外国军事和工程技术人员到太平军服役。这些洋“洋兄弟”不仅教会了太平军使用洋枪洋炮,还教会了太平军一种混合阵列法,以适应新式枪械的作战要求。随着进口武器的增多,枪支的维护和弹药的供应很快被提上日程。太平军初步设立“洋炮馆”和“洋炮官”(太平天国文献集,中华书局,1979),第309、324 ~ 325、443、445页。),负责各类进口火炮的维修、保养和调配。然后在各地建立了很多军工厂,修理和仿制外国军火。65438年至0854年,驻守镇江的太平军雇佣了四个洋人“制造巨炮和喷筒,非常精细,可以打到很远”(后半生简介)。转自郭存孝《太平天国火炮研究》,见《江海日报》第6期,1988。)。太平天国后期,江浙太平军诸王先后在苏州、太仓、昆山、盛泽、嘉定、青浦、南桥、拓林、湖州、嘉兴、漳州等地建立了规模不等的军工厂,其中苏州、昆山、太仓规模最大。这些军工厂在外国工程技术人员的帮助下,仿制的产品主要是各种枪支、子弹、炮弹、火药、炮车、弹药筒、军舰等。1863 165438+10月,苏州警备司令谭绍光在一位英国人史密斯的帮助下,试图建造一艘32磅重火炮的大船,但因战事临近而被迫停止(《太平天国史》英译本丛书第二辑,第125页)。)。这些仿造和进口的新式武器弹药的大量使用和新阵法的演练,不仅极大地提高了太平军的战斗力,而且引起了作战方式乃至战略战术的重大变化。可以说,太平天国率先开始了中国军事现代化的实践。

再次,太平天国通过大量进口西方近代军事武器,开始重视和吸收包括军事技术在内的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当封建统治集团中的顽固派还以“中国列强”自居,把西方近代科学技术视为“神乎其技、神乎其技”的时候,太平天国国王洪仁玕已经喊出了向西方学习的最强音。在新版《资政》中,洪仁玕列举了十几种代表近代西方科技发展水平的“有用之物”,如轮船、火车、钟表、电火仪、温度计、风雨仪、千里镜、测尺、连环炮、天球等。,并提出了设立专利局、鼓励发明、宣传车马船效益、船技等一系列“和”的主张.太平天国后期的将领,如李秀成、李世贤、谭绍光、林,也表现出对西方科学技术的浓厚兴趣和好学精神,试图将“各种机械技术改革和外国发明引进中国”(《太平天国年谱》第一卷,第235页)。),竞相引进和任用一些外国军事、工程、机械、医疗等人才为太平军服务。值得注意的是,在血与火的洗礼下,对于如何看待以军事武器为代表的近代西方工业文明,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代表得出了惊人相似的结论。可想而知,远早于地主阶级内部洋务运动的太平天国,在新版资政的指导下,在洪仁玕、李秀成等一批对近代西方文明有较高认识的太平将军的亲自主持和实践下,本会进一步发展成为一场自我强加的富民运动。历史的进程表明,从最初购买洋枪,到引进和任用西方军事和工程技术人员,再到建立工厂仿制外国先进武器装备,太平天国在当时历史条件允许的范围内所走过的历程,是后来洋务派不得不跨越的洋务运动初级阶段。清楚地认识这一点,将使我们更科学、更全面地把握太平天国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