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和韩非子的权威思想有何异同
墨子和韩非子的权威思想有何异同?关于这个问题,我认为孔子:春秋时期的儒家,克己复礼,教学不分;孟子:战国儒家,民贵仁者,性本善;老子:春秋时期的道家,清静主义墨子:战国时期的墨家,不侵不爱韩非子:战国时期的法家(注意不是法系)。首先说一下儒家:引用儒家和基本上儒家对封建社会影响很大,长期被封建统治者视为正统。儒家“礼治”的根本含义是“差异”,即使贵贱老幼都有自己特殊的行为准则。只有贵族、长幼、长幼、亲疏各有其礼,才能实现儒家眼中的君君、大臣、父、子、兄、弟、夫、妻的理想社会。国家的治理依赖于等级秩序的稳定。儒家的“礼”也是法律的一种形式。它以维护宗法等级制度为核心,违反了“礼”的规范,就要受到“刑”的惩罚儒家的“德治”学说就是提倡道德感化和教育。儒家认为,无论人性是善是恶,人都可以受到道德的影响和教育。这种教育方式是一种心理上的转变,让人心生善念,知耻而不恶。这是最彻底、最根本、最积极的方式,是法律制裁力所不及的。儒家的“人治”学说,是重视人的特殊性、人可能的道德发展、人的同情心,把人作为可以改变的、具有复杂的选择能动性和伦理性的“人”来管理其统治的思想。从这个角度看,“德治”与“人治”有着密切的联系。“德治”强调教化过程,“人治”强调道德家本人,是一种圣人政治。因为儒家认为“人格”具有巨大的号召力,在此基础上,发展成为“治民为政”、“治民无法”等极端的“人治”主义。再说法家:引用法家是先秦诸子最重要的学派。他们以倡导“依法治国”的“法治”而闻名,提出了一套理论和方法。这为后来建立中央集权的秦朝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后汉继承了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和法律制度,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和法律主体。法家对法理学作出了巨大贡献,对法的起源、本质和功能以及法与社会经济、时代要求、国家权力、伦理道德、风俗习惯、自然环境、人口、人性的关系等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讨。但法家也有缺点。比如夸大法律的作用,强调用重刑治国,“以刑制刑”,还对轻罪重罚,迷信法律的作用。他们认为,人的本性就是追求利益,没有道德标准可言,所以要用利益和荣誉来诱导人们去做。比如在战争中,立功就给予很高的奖励,包括官职,以此来激励士兵和将军一起奋勇作战。这可能是秦军战斗力强的原因之一。法家在灭六国、统一中国中的作用是应该肯定的,虽然也有不足之处。法家思想简述如下:反对礼制法家重视法律,反对儒家的“礼”。在他们看来,当时新兴的地主阶级反对贵族垄断经济和政治利益的世袭特权,要求土地私有制,根据功绩和才能授予官职,这是一个公平而正确的主张。维护贵族特权的礼仪制度是落后的,不公平的。法律的第一个功能是“解决纠纷”,即明确事物的归属。法家之一的沈导打了一个很简单的比方:“一只兔子去了,百人追。在市场上积累兔子,忽略它们。不要兔子,不可辩。”意思是一只兔子跑了,很多人追,但是不看市场上那么多兔子。不是不想要兔子,而是权属已经确定,不能再争了,否则就触犯了法律,要受到处罚。第二个作用是“立功畏暴”,即鼓励人们立功,让那些无法无天的人感到害怕。繁荣的最终目标是让强兵富裕起来,并赢得吞并战争。爱恨害人的人性论法家认为所有的人都具有“爱恨害人”或“避害取利”的本性。就像关说的,一个商人没日没夜的奔波,驱车千里也不觉得远,因为利益在前面吸引着他。钓鱼人不畏艰险,逆水行舟,百里之外也不在乎。也是对钓鱼利益的追求。本着同样的想法,商鞅得出结论:“人生有好恶,故民可治之。”“违法过去,不循现在”历史观的法家反对保守复古思想,主张锐意改革。他们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所有的法律和制度都应该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既不能倒退,也不能因循守旧。商鞅明确提出了“违法过去,不遵现在”的思想。韩非则进一步发展了商鞅的主张,提出“时移乱不易治”,他讽刺保守的儒家是等着他的蠢人。商鞅、申导、申不害分别主张重法、重权、重术,各有特色。当法家宗师韩非提出将三者紧密结合的思想时。法是指完善法制,势是指君主的权力,要独揽军政大权。艺术是指控制大臣、掌握政权、执行法规的策略和手段。它主要是检测和防止叛乱的罪行,维护君主的地位。法家思想与我们现在提倡的民主法治形式有着根本的不同。最大的是法家极力主张君主集权,而且是绝对的。这一点要注意。我们可以有选择地学习和利用其他法家思想。最重要的是,法家的思想是一个总的概括,思想体系是以法治为基础的!然后应该是兵家:引用中国古代兵家的管理思想,是灿烂古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历代兵家对战争决策、指挥、统筹及其规律理性认识的总和。中国古代兵家的管理思想中包含了许多科学的管理观点。它把政治、经济、军事、天文、地理、国际关系等各种客观因素作为胜负的条件,把它们看作是相互联系的管理决策的统一整体。同时,它把战争的主观导向,即主体的军事素质(所谓“将能”、“将才”)作为基本因素。对战略的论述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兵家管理思想中最丰富的一个方面,它揭示了许多在今天仍然必须遵守的规律性原理。很多名言都成为了家喻户晓的管理格言,比如:“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百战不殆”,“居安思危”,“未雨绸缪”,“远攻”,“攻其不备,出其不意”,“避实就虚”。“兵贵和平,则万众一心”,“三军一将胜”,“三军可夺空,将军可夺心”,“紧紧抓住敌人的机会,又迅速利用,然后出其不意地攻击他”等等。这些著名的军事家的管理格言所运用的一些基本原则不仅在基本精神上与现代科学理论相一致,而且在语言上也有明显的渊源。军事家的主要思想应该是诡辩!再来说说道家:在中国,儒家和道家经常互相渗透,互相补充。儒家主张“文武之道,一一放宽”,“君子能屈能伸”。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他会积极奋斗。遇到抵抗,他会拐个弯,退到山里。所以道家的“隐逸”和“无为”恰恰体现了中国文化灵活多变的一面,可以说是对儒家思想的一种补充。引用道教以道为天下的起源和普遍规律,认为天为无为,道为自然。以此为基础,提出无为而治、尊女贵、刚柔并济等政治军事策略。古代道家的政治思想比儒家复杂。老子的思想主要是“无为而治”和“小国寡民”;庄子逃避政治,是君主主义的集大成者。杨朱说,“大家不亏一分钱,大家对世界不好,世界就被统治了。”黄老陶家在继承老子“无为而治”思想的同时,融合了其他学派的思想,如法家的政治术。魏晋时期的阮籍和嵇康实行政治个人不服从。此后道家的政治观转化为道家的政治思想,我不太熟悉,就省略了。西方政治学中有这样一种观点:“政府充当守夜人”,“管得最少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老子的无为与此有很多相似之处。同时,老子的“我为无为,民为本位”也与哈耶克的“自发秩序”有很多相似之处,但老子的无为是对威权政府的警示,而那些西方的思想都是来源于自由民主的理念。老子的“小国寡民”讲的是古代社会自然村落的状态,但与现代社会的自治理想有很多相似之处。庄子的避世思想,让人以为整个道家都崇尚避世。其实庄子对社会政治的批判精神是无与伦比的,可以说是古代无君论的老师。通过阮籍、鲍敬言、无能之子、邓牧,这一思想成为黄宗羲批判君主专制制度的宝贵资源。杨朱被认为是典型的自私者,但他们的自私是建立在不损害他人利益的基础上的,这是对中国集体本位思想的大胆反叛。颇有点现代“经济人”的形象,如果他们的政治理想成为现实,那就是先秦版的“帕累托最优”。人们对道家还有一个误解,就是马基雅维利的代表。其实,马基雅维利与道家思想有关,但最初是法家的专利。后来黄老陶家把道家思想和法家思想结合起来,形成了所谓“民治南”之术。然而,黄家族继承了无为而治的思想,主张清静、自主。汉唐两宋的繁荣与黄家族密切相关。魏晋时期,阮籍和嵇康在政治上实行个人不服从,这与印度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和美国马丁路德的非暴力群众直接行动运动有显著区别。至于魏晋玄学,不过是统治者得过且过敲诈勒索的遮羞布,留下的是说自己国家犯错误都是空谈的说法。再来说说墨家:引用儒家学说讲以德治国,提倡表率作用;墨家走的是极权主义的道路,主张服从上级(尚同)。(“上者为万物,下者为虚无”,大家都怕熟悉,出自墨子。墨子是墨家的创始人,战国初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有突出贡献的自然科学家。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诸子百家说,学术氛围十分活跃,涌现出许多思想家和科学学派。墨家是最重要的学派之一。墨子名翟,生卒年不详。现代学者普遍认为墨子生于公元前476年左右,卒于公元前390年左右。有人考证,墨子生于周40年(公元前480年)左右,卒于周威烈6年(公元前420年)左右。墨子的出生地也有争议。《史记·孟荀列传》说他是宋国大夫。《鲁春秋·当然》认为自己是鲁国人。也有说他原籍宋朝,后来长期住在鲁。墨子在当时可能属于“士”阶层,但他本人也曾经是制作器皿的工匠,有着丰富的制作技艺。据说他制作城防器械的技术比历史上最有名的工匠鲁班还要好。他曾经在楚惠王面前和鲁班比过守城,结果打败了鲁班。相传墨子初学儒家,但由于不满儒家所提倡的繁琐的“礼”,向大禹学习了艰苦朴素的精神,于是自立门户创立了墨家。墨子的学说在当时思想界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卓越之学”。墨家是儒家的主要反对者。墨子弟子众多,大多来自社会下层。他们组成了一个组织严密、纪律要求严格的政治团体。这些人能吃苦耐劳,勤于实验,英勇作战,平时从事生产劳动。墨子和他的弟子为人们做好事,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所以《淮南子》说:“一百八十人在墨子服役,可使其赴汤蹈火,不归脚跟。”而且他们的成绩没有得到回报,他们的善良也没有得到回报,过着很简单很辛苦的生活。墨子一生致力于帮助穷人的正义事业。班固答客戏中说:“洞中席不温,墨不骤。”也就是说,墨子和孔子一样,整天为天下事操劳,甚至连暖席子、染火炉烟囱的时间都没有。他“日夜操劳,以自苦为极”,长期游走于诸侯国之间,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相传他曾阻止强大的楚国进攻弱小的宋国,贯彻“爱众不攻”的思想。后来鲁阳要攻打郑,墨子知道后去说理,劝说鲁阳文君停止攻打郑。他“南巡守”,鼓吹“储士”以守。他多次访问楚国,并向楚惠王赠书。但是后来他拒绝了楚王给他的封地,离开了楚国。墨子晚年来到齐国,企图阻止祥子牛攻打鲁,但是失败了。越王请墨子做官,许他五百里封地。墨子以“听我之言,用我之道(听我之言,按我之理而行)”作为去的条件,不考虑封地和封号,以实现自己的政治野心和思想主张。在政治上,墨家代表小生产者和小私人阶级的利益。墨子的“天意、明思”等学说,仍然离不开殷周传统思想,但却被赋予了“非天命、兼爱”的内容,以对抗儒家的“天意”、“爱穷”思想。墨子认为“执一人之命,为天下之大害”,极力主张“相亲相爱,相得益彰”,亲友之间不应有区别。他有“坚守脚跟,造福世界”的奉献精神。他的“不攻”思想反映了当时人民反对掠夺性战争的意图。他提出了“不乐”、“节财”、“节葬”的思想,反对统治贵族的腐朽生活。他认识到劳动人类生活的基础,提出了强调生产和“恃力者活,不输力者不活”的思想。在政治上,他主张提高工人和小生产者的社会经济地位,主张“饥者必食,寒者必衣,劳者必舒,乱者必治”,提出了“尚贤”和“尚同”的观点,主张“官无常贵,民无终基”。墨子对知识和逻辑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制定了“三表”作为认识真理的标准,提出了“不以其名,而以其名”的唯物主义认识论。墨子的教育思想是“苦练、守纪”,提出了“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教育宗旨墨学在先秦时期曾是“显学”,到了汉代就衰落了。但墨家精神并没有丢失,汉代以后的侠客们都是墨家“兼爱”精神的传承者。中国公民社会党“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平等互助的侠义精神,在很大程度上是墨家精神的真传。中国诗歌和侠义小说歌颂侠义精神的精神来源与墨家思想密切相关。墨家思想在中国民间社会的底层传播,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不亚于儒教和道教。/club.china.com/来自中国。com使用道具收集此帖子。复制地址,举报好友分享的内容。你可以点击好友,将这篇文章分享给论坛里的好友。登录后,您可以在论坛中享受更多服务。我明白了。下次不用我提醒你关×020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