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雕塑有哪些成就?对后代有什么影响?
中国在每个时期都有不同的风格。唐朝在经历了战乱和动荡之后,一度统一和稳定,达到了中国封建社会最繁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时期,这也导致了雕塑艺术发展的转折点和发展高峰,雕塑在隋代和唐初进入了一个转折点。在融合了西方艺术之后,雕塑的发展在盛唐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产生了许多不朽的杰作。这一时期成立了专门的机构,可以集中中国的人力物力修建石窟、寺庙、墓葬等大型工程,其中雕塑当然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唐代由于社会风气开放,人们思想活跃,精神相对开放,所以雕塑艺术极具想象力和创造力,大量引进外来文化。长期的政治稳定,各民族、各地区、各国家之间文化艺术的频繁交流与融合,使唐代雕塑艺术风格在不失本民族传统的前提下,积极吸收其他民族丰富优秀的经验,不断丰富自己。因此,雕塑艺术的发展有了坚实的物质基础,雕塑门类的发展包括陵墓雕刻、陪葬俑、宗教雕像等。,并在艺术上取得了很大的艺术成就,这是后世所无法企及的。唐代雕塑艺术的民族化、世俗化、包容性,具体论述如下:
1唐代雕塑艺术的民族化进程
唐初战争局面刚刚结束,雕塑艺术在风格上不仅延续了南北朝,而且结合了新的因素,具有明显的过渡性特征,雕塑艺术开始民族化。如现藏于Xi安碑林博物馆的唐代石犀牛,体型巨大,眼望前方,四肢粗壮,整体造型简洁明快。有明显的中国写意风格,在细节上雕刻鳞片,表现出粗糙坚硬的表皮,做出犀牛皮的感觉。对前朝以来的雕塑进行梳理和综合,对细节进行修饰,是中国自己的风格。受写意风格的影响,体现了过渡时期初唐大型石雕的风格。唐代的雕塑风格更具民族特色。主要是因为盛唐文化的繁荣和政治经济发展的高峰,雕塑艺术在这种环境下出现,“曹无为第二体,士居其内,雕塑亦曹无”;“性在外,心在内”(1)等等。这意味着吴道子和曹在雕塑上的成就是后人所无法比拟的。据说在这个时期,汴州索国寺排云阁的文殊菩萨和维摩诘菩萨都是吴道子雕刻的。《高松和尚慧云石传》说“天宝四年建大亭,数排云...文殊,维摩是王宓·伍兹的朋友。”(2)
中国佛教造像的形式和内容,早期是以印度人的形式出现的。魏晋南北朝以前,中国在佛教造像上几乎没有自己的东西,而是以印度人的形象作为佛教造像。他们的雕塑倾向于写意,如马踩匈奴、卧虎卧牛、西汉帝陵外人抱熊等...都是徒手制作,不适合佛像。佛像的创作没有任何中国本土的东西,而是照搬了印度人的形象。中国的佛教雕塑风格起源于笈多的薄衣塑身风格。自北齐画家曹在不改变外来佛教基本特征的情况下,将外国人形象改造为中国人形象后,这种雕塑风格逐渐取代了外国人雕塑。在唐代,由于开放的社会氛围,雕塑艺术充满了想象力和创造力,工匠们在雕塑制作中运用了这种表达方式。雕塑融入外来风格后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曹衣出水”。
唐代佛教雕塑是在统治阶级的支持下发展起来的。开元四十年,玄宗《金刚般若经注》问世。开元”二十六年六月一日,海州以其轩之形胜寺观,改之为开元...天宝三月举行,两京及天下郡县在开元寺,开元寺,元宗金铜铸,佛与佛各一。”(3)可见当时佛教雕塑的兴盛。与魏晋南北朝相比,唐代佛教雕塑的外来风格更具民族性。新引进的佛像图片,总能很快融入当地的造像。
此外,在武则天的倡导下,大部分人信佛,认为开窟造像是民间做的一个“福田”,死后会有好报。所以很多人花钱请人修建寺庙,雕刻雕像,也可以在石窟雕塑中雕刻自己的形象,与佛像一起出现。有些捐赠者自己制作肖像,放在佛像旁边。皇室或贵族的资助人通常以游行的形式出现。
敦煌莫高窟是唐代最大的佛教雕塑场所。据说唐代开凿的石窟多达65,438+0,000个。现在我们去莫高窟,唐代的雕塑占所有雕塑的三分之一。从敦煌飞天的发展,其实可以看出唐代雕塑艺术越来越民族化。比如北魏的敦煌,造型精美,像鹤一样在石窟上空飞翔,但线条粗糙、呆板。在隋朝,天妃基本上戴着皇冠,上身半裸,身上系着丝带。虽然天妃的肤色从红色变成了黑色,但可以看出有各种各样的姿势,在洞穴周围飞行最典型的是散花型。到了唐代,天妃已经巧妙地将外来的艺术形式融入自己的民族风格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绕着山洞飞,像是在天上飞,有的踩着祥云,像是从天上飞来的;也继承了隋朝散花的风格,手捧花盘,将花瓣撒向天空。他们的服装在一个方向上是动态的,如此轻盈美丽。与前代相比,风格更加民族化,从而推动了雕塑艺术民族化风格的发展。
2唐代佛教雕塑艺术的世俗化
佛教雕塑艺术的世俗化是指宗教性的东西弱化,艺术性的东西强化。人们把佛教人物当成能自助的神之后,发现神的形象离普通人太远了。为了拉近佛教与普通人的距离,让大家觉得菩萨就在身边,让佛教的形象更加亲切,他们把神的形象拟人化,这样塑造出来的雕塑形象似曾相识。在佛教雕塑中,上帝的美好幻想被用来表现人类的生活,这也形成了这一时期佛教造像的写实制作方法。这使得雕塑更符合人们的意愿,也更容易让普通人接受佛教中的“神”。如莫高窟第432窟为北魏彩塑,是一佛二肋为菩萨服务的佛教雕塑基本模式。佛陀是坐着的,而施立菩萨是垂直的。从图2中的彩色雕塑可以清楚地看到佛教文化和世俗文化的融合。在图中,佛陀坐在中间,穿着僧衣,但外面披着中国式的双排扣长袍。左右各有二肋石菩萨并排而立。两人都戴着皇冠,面部表情饱满。他们头后的壁画背光有火焰图案,整体动态明显呈S型。他们上身半裸,身披丝带,微笑着俯视众生,表情生动。左肋待披巾,右肋待披巾相交于腹前,披巾青绿。这尊雕像没有早期佛教雕像的幽怨,有的是像活在尘世生活中一样的宁静祥和。这种拟人化制作的菩萨雕像开始打破宗教禁锢的氛围。世俗的雕像让崇拜者更容易接受宗教观念。
到了唐代,由于统治阶级依附于佛教,控制了民众的思想,与佛教形成了长期固化的联盟。因此,佛教雕塑的世俗化也从此兴盛起来。"武侯的世界,在政治上是如此有害,每个人都知道."但在艺术方面,他主张不遗余力,尤其是在雕刻佛像方面。去内努建造一座寺庙塔,并制作雕像来支撑它。就初唐遗物而言,唐代造像多为吴周时期。其中不乏精品。(4)龙门石窟现今最大的佛像,据说是按照武则天的原貌铸造的。从佛教雕塑的这种世俗化,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情感也可以成为佛像创作的素材。
梁思成说,菩萨像“日常生活的本质逐渐侵入了宗教观念,所以最初由宗教推动的艺术也与世俗世界有了密切的联系。”所以道宣在他的《感统录》中谈到梵天的塑像,说自唐代以来,佛像的笔法就严淡如妓,宫娃夸菩萨。" (5)
唐代敦煌石窟中创作的菩萨造像,基本都是以当时肥美的典型形象为蓝本,如盛唐、中唐时期莫高窟第194窟的菩萨是以女性形象出现的,对服饰的描绘和描写也符合女性的身份风格。而且身材修长,裙带飘逸,衣服款式自然下垂,与腰绘相映成趣,充分展现了全身的形象美。此雕塑优美丰满,面部表情生动,造型比例准确,体态生动,轮廓曲线多变。感觉是唐代天才雕塑家通过栩栩如生的菩萨雕塑来表达世界之美。反映了当时流行的“美则胖”的风格,佛教雕塑的主流风格趋于世俗化。中唐以后,佛教艺术明显趋向世俗化。雕塑的题材和风格更符合普通人的心理需求和宗教禁锢人们思想的意愿。风格上弱化了雕塑的气质,更贴近普通人的形象和服装。很多雕塑直接塑造了普通人的形象。
与北魏宗教雕塑艺术的庄重相比,唐代佛教造像更注重人物的生动性和个性,在制作和处理佛教群像关系时,更注重把握人物之间的关系。如唐代敦煌第45窟是以一组雕刻人物形象出现的,在佛及其弟子伽耶、阿难、二菩萨的塑造上有很多形象的变化。佛陀坐在中间,佛陀的两个弟子,一老一少,一个汉族一个印度人的形象,站在佛陀的左右两边。虽然他们都表现出了忠诚,但仍然可以看出他们的心情不同。在两位菩萨旁边,微笑着俯视,上身裸露着一条披巾和披肩,两位护法身强体壮,四肢肌肉发达,威猛无比,更加衬托出了菩萨们的慈祥。不同人物的雕像是群雕人物的关系,心中神灵的拟人化也是世俗的特征。
梁思成在《中国雕塑史》中也说“玄宗是中国美术史的黄金时代。开元年间,玄宗励精图治,国富民安,史称盛世。皇帝对诗歌和绘画音乐特别感兴趣。长安成为艺术中心和梨园音乐,始皇帝创建。唐代最精美的美术作品都是这一时期的作品,如李林的诗,龟年的欢乐,道子的画,惠子的雕塑,都是开元天宝的作品。" (6)
他所指的“惠子”就是杨惠芝。据说他在长安和洛阳参与了许多雕塑的制作。他还总结了雕塑的经验,写了《塑决》一书,但最后不了了之,后人称赞他为“塑圣”。千手观音是他的第一个创作。用许多器具帮助人民的神以一个女人的形象出现,使人们更容易接受佛教的教义,相信佛教的善意。
唐朝后期,虽然割据。然而,在这一时期,雕塑的艺术风格更加世俗化,更加写实,材料的使用也更加广泛,这种情况一直持续着。
3唐代雕塑艺术的巨大包容性
唐朝开放的政治环境和畅通的丝绸之路,使唐朝的外交空前繁荣,唐朝与世界各国有经济文化交流。其规模、水平、实力均为中国古代之最,外来文化融入中国自身风格,显示了其极强的包容性,尤其在雕塑方面。
唐代的三彩人物雕塑可以说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典型生活,达到了中国古代写实人物雕塑艺术的顶峰。这和当时的丧葬方式是分不开的。唐朝是中国最早的封建王朝,当时对制造墓葬的等级、随葬品的摆放顺序以及主人身份的划分都有明确的规定。在大量的贵族、大臣、皇室成员死后,用厚葬来埋葬他们成为了一种普遍的做法,而人类的仆人和动物的仆人成为了随他们一起埋葬的最重要物品的习俗影响了人民。唐三彩的釉色以棕黄、土红、青绿为主。混有白色、蓝色、红色、浅蓝色和黑色。精美的造型和五彩的釉彩反映了人物和动物的生动形象,是古代雕塑艺术的瑰宝。因此,唐代的三彩俑在中国雕塑艺术史上非常重要。
唐代三彩雕塑中的人物和动物造型可以说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唐代的三彩雕塑表现了骆驼、牛、马、羊、仕女、普通百姓甚至胡人等各种动态动物。雕塑家对动物形象结构比例的理解和掌握,赋予了雕塑作品更高的精神气质。丝绸之路开通之前,骆驼是西域的交通工具。中国没有这种动物,唐代对外交往以骆驼为主要交通工具。因此,骆驼这一外物与马一起成为唐三彩中常见的动物,骆驼的形象形神兼备。
自从丝绸之路开通以来,中亚和西亚的人们来到中国。在古诗词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胡二”“胡姬”这样的词。据说从北魏开始,洛阳就有数万胡人。唐代全国各地都有胡商。安禄山是胡人的大将。李百佑写道“琴弹龙门青桐,玉壶酒空。”催弦刷柱与君饮,且看朱与颜。胡姬长得像一朵花,所以对着春风微笑。对着春风大笑,然后跳舞,如果你今天没有喝醉,你将是安全的。”(8)诗中对胡姬之美的描写十分传神。在唐人眼中,胡人的形象是方脸、大眼睛、高鼻子、大胡子、高帽子。在唐代的雕塑中,有许多是由胡人创作的。著名的有驮着乐仆的骆驼,拿着棍子的老仆,黑仆,胡人的头像,都是胡人的形象。例如,唐代青瓷“胡人之首”
它是这类雕塑中最生动的形象。头像中的胡人的脸是方的,戴着高帽,帽上有花纹,眼睛很深,眼睛很宽,鼻子很夸张。鼻子左右两边是两端上翘的胡须,胡须刻画的又细又浅。下颌胡须浓密卷曲。加上嘴巴,整个头部形象夸张,但有严格的写实手法。西方的写实主义和细节融入到中国的雕塑作品中,融合了自身的元素,从而体现了唐代雕塑艺术的包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