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时捷汽车专利收藏

汽车设计是汽车工业中的一朵奇葩。随着时代的变迁,造车技术的创新和变革,一辆车的外观注定会随着主流消费者的审美差异而不断变化。同时,优秀的设计不仅能看到其品牌文化的传承,也能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大多数人心中留下更深的品牌印象。但是,无论时代如何变化,一些经典的设计几乎在任何时候都不会过时。这就是汽车设计带来的魅力。这一次,我们就来盘点三款大众集团不会过时,设计经典的车型。

保时捷911

相信大部分人看到经典的设计,肯定不会忘记波子粉喜欢的保时捷这个品牌。保时捷最经典的设计是后驱的“寡妇制造机”,911。

说到911,就不得不提大众集团的甲壳虫和保时捷356。1931年,保时捷的创始人费迪南德·保时捷(Ferdinand porsche)创办了自己的设计公司后,受希特勒委托,于1937年开始制造甲壳虫。Fer)和二战时期著名的虎式I型坦克底盘,正是得益于这些技术的积累,费迪南德·保时捷在1947年出狱,为保时捷品牌开启了辉煌的一夜。

1948年,第一款拥有保时捷品牌的车型保时捷356正式诞生。当时为了快速实现量产,356更多的使用了甲壳虫的机械部件,所以可以简单理解为356是甲壳虫的跑车版。凭借独特的车身造型和低风阻系数,这款356得到了市场的认可,获得了极大的好评。

356的替代车型,911(由于与标致的命名专利问题,由901改为911),继承了保时捷的设计理念,造型设计独特,风阻系数低,动力充沛,在当时很坚挺。

当然,1965年保时捷还推出了另一款经典车型911,911?塔尔加,因为美国高速安全委员会认为全敞篷存在一定的安全缺失,911?当时Targar出于法律法规的考虑,在模型中加入了实体车身的T型梁设计,这样911?Targa赢得了“北美最安全敞篷车”的美誉。从此,一款兼具安全与美观设计的911敞篷车型延续至今,成为一段佳话。

几十年后的今天,代号为992的全新保时捷911也问世了。再来看它的设计风格,还是有很多和911家族前辈高度相似的地方。圆形大灯的设计,凹凸有致的车身线条,宽厚的后肩,都体现了保时捷对9165438的关注。一些地方坚持不懈、不妥协的态度也成为了911在市场上的鲜明标签,得到了消费者的极大认可。

大众甲壳虫

既然保时捷911离不开大众的甲壳虫,那么上面我们都知道,甲壳虫其实就是911最初的“原型”,而甲壳虫的诞生也来源于希特勒想要造一辆当时普通人都能买得起的车,这和费迪南德·保时捷当时的想法不谋而合,所以费迪南德·保时捷设计了它。并且在1938年,第一代甲壳虫正式诞生。当时甲壳虫还没有采用这个名字,只有大众的标志,第一代甲壳虫还被用作战车,被战争摧残。

到了1945,德国虽然战败,但是大众如日中天。当年被英国接管后,甲壳虫作为主要发展车型,在海外销售后深受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并于1968正式命名为“甲壳虫”。

时隔几年,1998年,大众推出了一款全新的甲壳虫,圆形大灯、圆形引擎盖、整体圆润的车身造型依然保持了前几代的神韵,内饰大改风冷改为水冷发动机,更加时尚,继承了品牌文化沉淀的经典设计,更加俏皮可爱。另外,虽然在11,大众也推出了新一代甲壳虫,但这一代也是1998的“复刻版”,以此来致敬甲壳虫这款经典车型对市场的贡献,不过现在甲壳虫也已经停产,第一代经典已经终结。

大众高尔夫

第三段带给你大众。。。。。咳,咳,咳,咳,咳,咳,咳,咳,咳,咳,咳,咳,咳,咳,咳,咳,咳,咳,咳,咳,咳,咳。

60年代末,大众甲壳虫销量锐减,让大众看到了甲壳虫的软肋。此时此刻,应该推出一款全新的车型来保证自己的市场地位,于是1974年基于EA-276原型车的第一代高尔夫诞生了。

意大利汽车设计师乔治?Giugiaro)开创了“两厢”车型的设计理念,棱角分明的整体设计线条和轮廓,再加上圆形大灯的设计,在现在非常具有吸引力,以至于在刚上市的时候就有不错的销售业绩,从而奠定了高尔夫在全球市场的地位和高度。

在第二代和第三代高尔夫相继推出旅行版和敞篷版之后,2002年,在第四代高尔夫上,车迷们迎来了一款高尔夫R32车型,这让国内车迷们格外兴奋。凭借其时尚的设计,最大马力为2,465,438+0匹。VR6发动机和四驱系统的配置,展现了超越第二代高尔夫G60的强大实力,也让它成为了当时最强的高尔夫!

现在,MK8?第八代高尔夫也出现了。随着市场趋于年轻化,科技潮流来袭,这一代高尔夫也在第七代车型上做了相应的改变。但无论如何变化,高尔夫经典的两厢造型都得到了保留,线上也继承了以往车型强烈的视觉效果,似乎在一如既往的“战斗”。为了满足市场需求,MK8高尔夫的内饰也与第七代车型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动。更符合科技的潮流定位和时代的标准,造型设计在“精”的同时也遵循了模特历史留下的珍贵文化,经典设计不会被推翻,这才是高尔夫对大众的重要意义。

那么,你知道以上三款车型的经典设计史吗?

本文来自车家作者汽车之家,不代表汽车之家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