涡轮增压的原理是什么?又是谁发明的?

原理如下:

首先,发动机排出的废气推动涡轮排气端的涡轮叶轮,使其旋转。因此,它可以同时带动与之相连的另一侧的压缩机叶轮转动。

二是压气机叶轮从进气口强行吸入空气,经过叶片的旋转压缩后,进入直径越来越小的压缩通道进行二次压缩,这些压缩空气被喷入气缸燃烧。

第三,有些发动机装有中冷器,以降低压缩空气的温度,提高密度,防止发动机爆震。

第四,被压缩(和冷却)的空气通过进气管进入气缸,参与燃烧和做功。

5.燃烧后的废气从排气管排出,进入涡轮,然后重复上述(1)动作。

它是由瑞士工程师Bisch发明的。他在1905申请了这项专利。当时主要用于飞机发动机和坦克发动机。直到1961,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才在其生产的某款车型上试验性地安装了涡轮增压器。70年代成为涡轮增压的转折点,机械增压发动机的保时捷911问世。然而,瑞典SAAB萨博公司是唯一一家使涡轮增压技术焕发青春的公司。其1977年推出的萨博99车型更广泛的传播了涡轮增压技术,但当时的涡轮增压器只是装配在汽车的汽油发动机上。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欧美的卡车厂商才把涡轮增压技术应用到各自的柴油发动机上,也是在这10年,国产车才逐渐普及带涡轮增压器的车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