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全线介绍?

港珠澳大桥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工程,也是综合建设中难度最大、最具挑战性的超级工程:在惊涛骇浪中建造使用寿命1.20年的巨型钢桥,在海底40多米深处建造最长的沉管隧道,穿越30万吨级航道和白海豚保护区施工现场...可以说每一次挑战都是史无前例的。目前,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已经完工。

港珠澳大桥是名副其实的科技桥。在这些世界级挑战的背后,是一系列创新和科技支撑的强大驱动。自2003年开始筹备工作以来,200多家科研单位、数千名科技工作者围绕港珠澳大桥建设,以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研究为主线,开展了300多个科研项目。

从前期项目的可行性研究阶段到开工建设,科技创新的理念贯穿始终。这个超级工程聚集了桥梁设计施工、材料研发、工程装备乃至生态环保等领域的数千名科技工作者,开展了300多项科研项目,获得了100多项发明专利,发表了500多篇论文,创造了40多种施工方法。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自2010开始启动“港珠澳大桥跨海集群工程建设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涉及桥梁建设的各种难点。以专业、创新、实用的科技攻关支撑了港珠澳大桥建设,啃下了硬骨头,在关键技术、关键设备、关键材料等方面取得了全面突破,也为我国交通建设行业的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发挥了引领作用。

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是世界上深埋沉管首例,也是沉管隧道首次无渗漏。

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是世界上第一条深埋沉管隧道。传统沉管隧道都是浅埋,但港珠澳大桥沉管顶部的荷载是传统沉管的5倍。如果根据国外经验采用分段式管接头(柔性),可能存在接头阻力不足、接头泄漏等风险。技术人员最终从理论上揭示了深埋沉管结构体系的受力和变形机理,创新性地提出了一种新的半刚性沉管结构。与国外专家提出的“深埋浅做”方案相比,该方案节省了工期。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钢结构桥梁,该桥主梁的钢板消耗量高达42万吨。这相当于10个鸟巢或60个埃菲尔铁塔的重量,可抗16级台风和7级地震。大桥钢桥面铺装面积达到50万平方米,也创下了世界纪录。

更神奇的是,这座桥全是由“积木”搭建而成。港珠澳大桥的所有构件,无论大小,包括重达数千吨的桥墩、桥体和高度超过100米的桥塔,都是在陆上工厂整体制造,然后运到海上,像搭积木一样组装在一起,实现了精准制造、精准安装。

港珠澳大桥也是绿色工程。建设之初,最担心的白海豚只有1400;主体工程完成后,白海豚数量增加到1800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