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酒的设备、工艺、技术,关键是设备。
酿酒如前所述,客家地区几乎所有家庭都会酿造黄酒,所有酒店也会酿造黄酒。这里以地处闽粤赣边的武平为例,介绍一下客家黄酒的制作方法。1949之前,武平宾馆每次用糯米4~6天。先把糯米泡在大水缸里,洗干净,然后舀起来,沥干,倒入大电饭锅里蒸成米饭。把米甑搬到一个大陶罐里,倒入半桶凉水促进米的冷却,然后把甑里的米放进酒坛里。当温度降至20度左右时,将酒饼(一种由米糠和中药细辛制成的发酵酵母)混合均匀,立即反复搅拌,然后将米刮平,从米的中心挖一个小井,盖上缸盖,盖上盖子。夏天,气温高。24小时后,打开缸头,香醇的酒从井中倒出,称为九娘。用瓢把酒糟翻过来,然后盖上缸盖,但不能盖得太紧,一定要留个通气孔通气,否则酒容易变酸。4~5天后注入300斤左右的醴泉水,浸泡在酒窖中;再过4~5天,将酒糟倒入酒筐,将酒挤出。然后,把酒装进坛子里,封好坛口,送到大棚里用蒸汽进行局部煮沸。这是当时商店里卖的黄酒。家里酿黄酒的过程同上,只是量少,一次酿4~6斗糯米的比较少见。此外,作坊(即酒店)都是由男性作为主人,而家酿多由女性操作。酿造黄酒要掌握两个要领。首先是酒饼比较好。据说客家人用的酒饼起源于畲族。以前畲族酒糕的主要成分是草药,叫酒糕草,撒上可以把米变成酒。到现在,畲族人还把剩饭,不管是糯米还是粳米,用酒饼和草来洒酒喝。正是从畲族那里,客家人学会了这项技术,从而制作酒饼出售。刚开始可能不为社会所注意,但是经过长期的实践和不断的完善,个人已经成为家族的秘方,并没有广为流传。比如宁化淮土酒饼,是酿造特种黄酒的非常受欢迎的材料,但制作这种酒饼的奥秘却成了淮土人的专利。可见畲族酒文化对客家酒文化的影响是看点之一。第二是水质好,一定要用优质的利泉水,也就是从地下冒出来的甘甜的泉水,俗称井水。如今,城镇的饮用水大多是自来水,含有漂白粉,味道很怪,水井也所剩无几。所以酿酒的时候,人们用水泵抽的地下水,效果也不错。如果用自来水,不仅会失去甜水味,还会使酒变酸。以上两个要领缺一不可。否则,一罐好酒就会变成一罐醋。黄酒的分类黄酒大致可以分为四种,分别是:冬酒、冬泡酒、四对酒和单酒。冬酒:冬天一到,发酵好的酒糟就封在坛子里,酒糟到明年4月才变质。需要冬酒时,每斤酒糟中注入半斤左右的醴泉水,将酒浸泡一两天,然后将酒挤出,放入坛中密封。然后把坛子放在谷壳或锯末(俗称“锯末”)堆里,点燃烧开,再把坛子周围的一些热灰去掉,这样坛子里的酒就会在微热中逐渐冷却下来。此酒色泽淡黄,入口微粘,清香醇厚,甘甜隽永,长期饮用有滋补强身之功效。是老人和孕妇的绝佳饮品。冬天泡酒:和冬天的酒一样,冬天一到,酿造的酒就坏了。冬季至日当天,将酒糟舀入小口径的大水缸中,每公斤酒糟加入1 ~ 2公斤煮沸后再冷却的醴泉水,然后将缸口盖紧,以免泄气。春节泡的时候打开缸头,但是酒糟沉了就可以喝了。这种酒色泽淡蓝,酒味浓郁,清香可口,含乙醇35%左右,多用于春节招待客人。这是嗜酒者最爱喝的饮料,喝多了容易醉,而且醉了很难醒过来。冬酒泡可以说是客家黄酒的代表。兰《陆亭汇考》云:“李碧曾《闽酒曲》有乐府之遗,容载诗话。不仅诗美,仲婷的风土人情也略见。”李北流是人,明末清初长汀县人。他的“福建酒”其实就是客家黄酒。作者不确定他写了多少首关于福建酒的歌。杭州在《蓉城诗话》中只写了七首,其中第二首是关于当时冬天泡酒的。“派克江米遇邻香,冬至日先教按屋;灯笼如新月,纸条珍贵,有感染力。”注:“汀风俗是冬天上,家家户户酿酒。农村有一种压力房,特别珍贵。等我到了西藏,就等嘉科再送。”四对酒:一年四季都可以酿造。每100斤酒糟用1.5倍至2.5倍的醴泉水浸泡,夏天3~4天,冬天多泡几天。然后将酒糟放入酒筐中压出酒,放入坛中密封煮沸。这种酒香甜可口,含有大约25%的乙醇。单酒:“单”意为“稀”将四对酒的酒糟用少许醴泉水浸泡2~3天,放入酒筐中压出酒液局部煮沸。这种酒因为酒精含量低,价格便宜,很受妇孺欢迎。如上所述,以酒代茶,大部分盛夏喝的人都是这种酒。这叫水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