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花满静
原谅我的无知,只是桂花。
我只是觉得黄色的花很好看;还有,没有法律规定黄花一定是菊花。我不是诗人,也不是诗人,所以黄花是桂花。
正因为如此,那我就肆无忌惮地误用一首诗来记录我此刻最想保留的:秋雨霏霏,黄花满径。
九月是夏天的尾巴。
信不信由你,它有时会高高地粘着,火辣辣的太阳不是夏天的专利,却给人一种夏天永远不会过去的错觉;时不时的,好像一场秋雨一场感冒都屡试不爽,秋天就这么压过来了。
有多少人在感谢病毒君,除了我。但我们都是一样的:我们不会停止行走。
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即使常年站在街边的桂花,是在哪个夜晚悄然绽放,也没有人知道。还好旁边的透气红砖知道。
今年的第一缕桂花香,是我像往常一样早上醒来,在公司群里同事发的照片里“闻到”的。那是月桂的香味,淡淡的。
今年第二缕桂花香在去工地的路上从地铁里出来,在一个街边小花园里闻到了。金桂和印规的香味是星星的味道。
然后是第三条射线和第四条射线...直到今天,“黄花满径”。
风雨吹黄花,绿叶依旧绿。
桂花是木犀科植物。生于鄢陵,又名鄢贵。说到叶子,就像奎,质感像犀牛。花薄如粟,秋开。花香,清尘,浓远。
我特别喜欢李太白关于月桂的诗:安智南山鬼,绿叶垂根。清阴亦可托,何乐而不为种御花园?
桂花已经在花园里种了很多年了。小时候老家院子里的桂花是我第一眼看到的。
每年中秋来临的时候,我总会被桂花的香味牵着鼻子走,找到香味的源头,爬到小栅栏上,在“棒棒糖”(桂花,树满如棒棒糖,枝叶紧,花细如粟)里挑挑拣拣,最后折一根有花有叶的小树枝,别在鬓角, 又跑到灶台后面问奶奶这是什么花,怎么这么香,整个院子都是。
“这叫桂花,种在桂花前面,贵人站在门口!”
“哦,你的花~”小脑袋边看边想,名字好俗气。就像我第一次听到《好汉歌》里的“哪里有冤屈,哪里就有窝(我)”一样,觉得这个词没什么不妥,但又有点那种感觉。
后来我才知道,桂花长到一定年纪,会结出无数的果实,就叫桂子,会有“早生贵子”的美好意愿,更加坚定了我对“贵”花这个俗气名字的定义...
我不是诗人,也不是诗人,但我喜欢他们,感谢他们。
长大后,我读了毛管的《桂叶秋色曼妙影,天为浮云帘》,又读了倪瓒的《桂叶一片晚色,帘荡秋光》,还读了辛弃疾的《大部分是一点黄,人间是直香》,还有李太白的《桂颂》,感动得热泪盈眶。
太好看了!
像一幅画!
比画画更美!
依稀记得中学时学过一篇描写桂花的文章。那时候我还是个饕餮之徒。我记得作者说过桂花不仅可以闻,还可以吃。凭着仅剩的记忆,我在搜索框里输入了“桂花雨中学课文”几个字。
果然,我找到了。
于是我重读了一遍,过去教室里懵懂女生的感受慢慢浮出水面,一场桂花雨引起的思乡之情是我当时无论如何也无法理解的。
那时候,小手托着下巴的不是作者的情感,而是家乡的桂花树。摇一摇,桂花雨的景象会很壮观!
在课堂上,我第一次学到了这个成语。我的印象是,它是文本第三页第一行的第三个或第四个单词...反正我后来每次用这个成语,心里都觉得有什么东西有点重。
当然,放学回家后,我并没有试图去碰那棵桂花树。一是家乡没有做桂花糕、桂花茶之类的习俗(所以至今没有吃过类似的食物),二是因为我是一个年轻的女孩,内向害羞,矜持优雅(怎么会抱着一棵树到处乱逛,哈哈哈...).
这时候想起作者的《桂花雨》,理解作者的心情,桂花雨不过是“风雨”之雨,是“黄花”之花。
不过,我充实了一个知识点。在中国南方的一个国家,他们有煮桂花蒸饭的习俗。想想真的很诱人,可惜不过瘾。还好这个知识点不在考试范围内~
其实看到满地的桂花,我第一个想到的是李清照的“黄花满地堆”,但又怕被她的灵魂折磨:
不知道旋律!(浮在水面上...)
不懂规矩!(动一根头发,牵一发而动全身...)
没有花言巧语!(年轻女孩不能贪多嚼不烂...)
没有情绪!(世间的悲欢并不相通...)
(毕竟北宋的大佬都被她一个个骂过~)
我说的黄花,其实只是桂花~
今年中秋节回家,我的快乐中夹杂着一些说不出的感情。这种感觉大概就是书上常说的“矫情”。
祝我可爱的朋友们双节快乐,祝我亲爱的祖国生日快乐!祝“矫情”郑晓奇有个幸福的家,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