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天使还是魔鬼?(用辩证唯物主义回答)

本文分析了科学发展及其应用的历史,科学与环境问题及其解决方案的关系,以及科学的社会研究。“科学是天使还是魔鬼?都有还是都没有?”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而是具体分析,全面深入的看法。

关键词:科学;正面效果;负面影响;天使;家伙

在我国,人们对科学的普遍看法和态度一般体现在“科学是天使还是魔鬼”的论断上。不同的论断表明,人们对科学为什么会产生正负效应以及产生了什么样的正负效应有不同的认识,这将进一步引导人们以不同的方式发展和应用科学,并对自然和社会产生相应的科学认识结果和影响结果。鉴于此,有必要对各种主张及其相关依据进行分析,以获得更全面、正确的理解。

科学既是天使又是魔鬼吗?

现实中,很多人对此给出了肯定的答案。他们的理由一般是科学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造福人类,也可以危害人类。

从表面上看,这种观点是全面的,似乎符合现实。但是,如果从历史的角度考虑,就存在很大的问题。

中世纪晚期以前,科学处于萌芽阶段,其积极和消极作用都比较小。与当时的人类相比,它既不是天使,也不是魔鬼。中世纪后期,一门不同于亚里士多德的新科学在与宗教的斗争中发展起来。这种科学认识的许多方面,如哥白尼的日心说、维伊萨的人体结构、伽利略对天体的观察以及他对体育的讨论,都与宗教教义相悖。科学的某些方面被宗教信仰者视为洪水猛兽,科学对信仰宗教的人来说成了魔鬼。

从16世纪到18世纪,发生并完成了近代科学革命。在这一时期,科学普遍落后于技术,科学的社会应用,尤其是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没有得到充分体现。科学的物质价值以及在创造物质价值的过程中产生的正负效应都比较小,但是科学对人的启迪作用却是非常大的。虽然很少有人批判科学,但科学的负面效应总体来说甚至不大,更多的是天使。

自19世纪以来,科学一直领先于技术,并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科学的积极作用逐渐呈现和扩大,为人类创造了巨大的利益。这个时候,已经有相当一部分人把科学当成了拯救人类的天使。另一方面,科学产生的负面效应也在逐渐显现和扩大。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环境问题的出现让人们意识到,如果不对科学及其负面效应进行追究和限制,科学很可能成为危害人类的魔鬼。当然,从现在来看,一些科学悲观主义者和一些持其他观点的人,比如一些极端环保主义者、后现代主义者和一些科学研究者,倾向于把科学当成魔鬼。但是科学的巨大负面效应可以说还没有显现出来,更多的人把科学当成了天使而不是魔鬼。

从未来的角度来看,毫无疑问,科学一定会带来更大的正面效应。至于是否会带来更大甚至巨大的负面效应,则有不同的看法。如果科学的应用没有产生巨大的负面效应,那么科学一定是天使;如果说科学同时产生巨大的正面效应和巨大的负面效应,但是人类能够解决科学带来的负面效应,并且解决这种负面效应的成本很小,那么科学呈现给人类更多的是天使的一面。否则,科学呈现更多的是魔鬼的一面。可见,科学是天使还是魔鬼,不仅关系到科学的应用是否产生了巨大的正负效应,还关系到人类能否解决这种负效应以及解决这种负效应的成本。

总之,历史经验、现实表现和未来前景表明,科学既是天使又是魔鬼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

2.科学既不是天使也不是魔鬼吗?

有些人对此持肯定态度。他们的理由是,科学认识本身没有善恶,只有真假对错,没有任何主观感受,只是人使用的一个工具。如果用科学的人是天使,那么他造福人类,科学也就成了天使;如果使用科学的人是魔鬼,那么他将使科学成为人类的灾难,科学将成为魔鬼。这样看来,科学本身既不是天使,也不是魔鬼。之所以以天使或者魔鬼的身份出现,在于人,人的异化导致了科学应用的异化。真正的天使或魔鬼应该归于人类。

以上观点有一定道理。爱因斯坦说:“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如何使用它,它是带来快乐还是灾难,取决于人本身,而不是工具。刀在人命上是有用的,但也可以用来杀人。”【1】居里夫人说,科学是无罪的,罪在于它的滥用。马克思还认为,科学技术异化的根源不在于科学技术本身,而在于资本主义对科学技术的应用。考察科学的实际应用,比如核能可以用来造原子弹,可以用来发电;原子弹不仅可以用来发动非正义的战争,也可以用来保卫我们的国家...等等,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但是,如果深入分析,就会发现这种观点是片面的。在很多情况下,人们带着良好的目的应用科学,也会产生邪恶的结果。比如历史上很多环境问题在出现之前都是不为人知的。这种环境问题是在合理利用科学发展生产的过程中产生的,而不是人们滥用科学或试图利用科学破坏环境的结果。这是怎么发生的?进一步的研究表明,这是有内在原因的:本体论上,现代科学是在对自然祛魅的基础上进行的,这使得自然不仅失去了目的,而且失去了直接的趋势、价值、意义和变化。它没有内在价值,只有它的使用价值和工具价值,它没有资格获得道德关怀。它被视为一个对象世界,完全按照我们的目的进行改造,成为一个被操纵、处理和统治的对象。认识论、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后现代主义等研究表明,科学没有绝对真理,只有相对真理,也就是说有不正确的地方。当这种认识不正确的科学被应用于改造自然时,造成环境破坏是合理的。在方法论上,现代科学主要基于机械简单的自然观。但是,我们知道自然界是有复杂性的,所以在把科学的方法论原则和具体方法运用到具有上述复杂性的自然界时,一是化复杂为简单;二是放弃对不规则现象的探索;第三,没有对非决定性现象的探索;第四,没有探索自然的经验方面;第五,不可分割、可还原的研究对象系统被人为地分离和还原...这在某种程度上是对自然简单性的理解或者是对自然复杂性的简化,是对自然的不完全理解。自然只是一个可以用实验方法解剖,用数学计算,用技术操纵的东西,没有什么深刻的。通过观察、实验测量和数学方法得到的是对自然界外部关系的局部化、简单化的认识,是对破碎的自然界的破碎化认识,是一个分类的知识体系,如物理、化学等。,它把握了分散的、破碎的、点状的、线性的自然规律。因此,根据这一分类规律,它很可能与有机整体性质的转变有关。对滴滴涕的认识和使用以及造成环境破坏的过程说明了这一点。而且通过深入分析可以发现,科学往往是对实验室中构建的人工世界规律的认识,而不是对外部自然规律的认识。当这种认识应用于外部自然的改造时,很可能会造成环境破坏。这应该是科学应用引发环境问题的最重要、最根本的原因。

也就是说,应用科学所引发的环境问题,并不单纯是由于科学使用不当或怀着邪恶目的应用科学所导致的,而是与科学本身的缺失密切相关。如果人们没有意识到上述科学本身的缺点,即使他们怀着良好的目的应用科学,也很可能产生负面影响,使科学成为魔鬼。这启示我们,科学要成为天使应该具备两个条件:一是使用科学的人是天使,他要应用科学造福人类;第二,科学具有造福人类、成为天使的本质特征。否则,即使使用科学的人是天使,也不能保证科学的应用能造福人类,成为天使。

据此,如果人们以邪恶的目的或理念,如种族主义、民族沙文主义、恐怖主义、个人主义来理解和应用科学,是否一定会带来邪恶的结果,使科学展现出魔鬼的一面?总的来说,是。但要明确的是,这种恶的结果不仅与人类有关,也与科学无关。试想,如果没有核物理的发展和质能方程的建立,人类能造出原子弹吗?原子弹会被一些坏人用来危害人类吗?不,是核物理知识使人类打开了“原子弹”的“潘多拉魔盒”。这样,虽然核物理的理论和质能方程是正确的,但并不是一个好的、安全的、完整的理论,在某种程度上不利于维护人类的安全和生态环境。从这个角度来说,有些人把核物理当成了魔鬼一样的东西。这也启示我们,即使一个科学认识是正确的,也不能完全保证它的应用不会产生负面效应。为了使其应用不产生负面影响,必须是完整的,符合安全标准、伦理标准、环境标准和可持续发展标准。经过这种考虑,一个解释温室效应的理论应该不仅是正确的理论,而且是好的、安全的、相对完整的理论,因为它能给社会预警,给人类带来安全感和道德感,产生很少或没有负面影响,促进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

经过这样的考虑,我们应该明白,科学有其成为魔鬼或天使的特性。这体现在它的认知特点上。把科学知识和应用分开,把科学事实和科学价值分开,这样科学既不是天使也不是魔鬼,是错误的。

3.科学是天使而不是魔鬼吗?

很多人对此持肯定态度。最常见的原因是:

(1)科学本身没有过错,科学的负面效应是人们滥用科学的结果;

(2)科学有负面效应,但它带来的正面效应远大于负面效应;

(3)随着社会和科技的进步,人们完全可以避开科学的魔鬼一面,所以科学最终是天使。

根据前面的讨论,理由(1)是站不住脚的。

原因(2)聚焦历史,忽视未来,没有看到未来的科学应用可能产生巨大的负面效应,而这种负面效应是难以解决的。

理由(3)只看好科技,事实和理论依据不多,不够充分。

值得注意的是,现在有相当一部分人持科学与技术有区别的观点,即科学求知识,技术求利润;科学是对自然的认识,技术是对自然的改造;科学不能直接物化,不会对人类生存产生直接的不良影响,技术的应用会产生直接的不良后果。总之,科学不是技术,负面效应是技术产生的。技术应用的负面后果不能归咎于作为认知系统的科学,所以科学是天使,不是魔鬼。

不可否认,科学不同于技术,表现在很多方面:对象、目的、取向、过程、问题、方法、结果、评价、价值、标准化。如果我们仔细观察,我们会发现更多的差异。忽视科学与技术的这些区别,就会混淆科学与技术,把本来是科学的(技术的)或与科学相关的(技术的)东西,当成是技术的(科学的)或与技术相关的(科学的),从而造成对科学技术的错误理解。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科学与技术无关,也不意味着技术应用所产生的负面效应只是由技术引起的,与科学无关。

16世纪以前,技术往往来自一些偶然的经验发现。16和17世纪,除了航海业,科研成果几乎或很少转化为技术,真正的转化是从18世纪蒸汽机的应用开始的。但是,“直到18年底,科学得益于工业,远远超过当时它能回馈给工业的。在化学和生物学上至少还需要一百年,然后科学家才能给出任何可以替代或改进传统的方法,在医学上甚至更久。然而,到了19世纪中叶,情况发生了变化。科学开始走在技术的前面,导致了技术的发展或者导致了新技术的出现。重大科学突破引发新的技术革命,成为技术革命和工业革命最重要的动力,成为技术和生产的源泉。这使人们认识到,可以应用“为知而知”的科学来改造自然,创造巨大的社会价值。从电磁理论到动力革命,从粒子物理、质能方程到核能的应用,这一点已经讲得很充分了。因此,促进科学向技术、科学向生产力的转化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科学如何成为技术和生产的源泉?原来现代科技是利用科学中蕴含的原理,创造出实用的产品。现代科学获得的认知系统和嵌入其中的过程,在理论上为技术创新奠定了基础,预示着新的技术领域的出现。链式反应的核能利用,半导体(晶体管)的发明,激光的发展,基因重组生物技术的产生,都是来自科学理论的指导,而不是来自经验探索,也不是现有技术的延伸。

一般来说,科学转化为技术和生产的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1)科学原理(自然规律性)+有目的的技术原理(包括目的的自然规律性);(2)技术原理+功能性技术发明(技术可能性的实现);(3)技术发明+经济社会生产技术(社会经济可行性的实现)。从这个角度来看,技术既是人类改造和控制自然的操作系统,包括物质装置、技能和知识,也是人类实现目标的手段或工具系统,更是人类主动将从科学中获得的知识融入自己有目的的期望,实现科学理解原则的系统。科学不仅是人类认识世界的知识体系,也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知识基础。没有技术,就无法实现科学的应用。技术使科学认识应用于物质产品的生产,使科学物化,使科学认识从实验室走向生产车间。没有科学,很多技术创新就会失去创新的可能,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很多时候,技术不知道生产什么样的产品,不知道用这种产品做什么,甚至不知道用什么方式生产这种产品。在科学应用过程中,科学不是转化为技术,而是改变技术,使科学认识所揭示的原理和可能的实际应用具体化。广为流传和接受的“科学应用是科学向技术的转化”的说法是错误的。

正因为如此,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科学是技术的内在基础,技术是科学被社会重视从而不断发展的外在条件。在这方面,科学类似于受精卵,技术是孕育受精卵的子宫,我们的社会类似于母体环境。没有科学的认识,许多技术创新不再可能,许多新材料产品的生产和使用也不可能。进一步说,生产过程和使用生产出来的新产品所带来的正面和负面影响已经不可能了。由此看来,负面效应不仅仅是技术产生的,也与科学密切相关。试想,如果没有核物理的发展,原子弹怎么可能诞生,人类怎么可能面对“核冬天”的威胁?没有化学的发展,怎么会有化学工业的诞生,怎么会有化学污染?如果没有纳米科学的发展,怎么会有纳米材料的应用,怎么会有纳米应用的潜在风险?如果没有生物科学的发展,怎么会有转基因生物,怎么会有转基因生物的环境风险和健康风险...总之,如果没有科学的发展,怎么会有科学应用——技术,怎么会有科学应用产生的负面效应。科学让这种正负效应成为可能,而技术让这种可能性成为现实,两者缺一不可。“科学没有错,负面效应是技术产生的”这种观点肯定是错误的。好的属于科学,坏的属于技术。从现代科学技术的关系来看,是对技术的不公平,对科学的不负责任。

这样看来,科学是天使而不是魔鬼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

4.科学是魔鬼而不是天使吗?

如果科学是魔鬼,而不是天使,应该满足什么条件?第一,科学的正面作用小,负面作用大。这个时候,即使负面效应可以解决,科学可能还是会被当成魔鬼。但是,从科学发展和应用的历史和未来来看,这种情况并不存在。第二,科学有很大的正负效应,而这种负效应是无法解决的或者是非常困难和昂贵的。这个时候,我们可能更多的是把科学当成了魔鬼。科技悲观主义者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

此外,20世纪下半叶,西方学术界出现了一股时髦的反科学思潮,也倾向于把科学视为魔鬼。其具体内涵表现在激进后现代主义、带有“强纲领”的科学知识社会学、后殖民科学观、多元文化主义、区域科学、民族科学、极端环境主义以及一些女性主义科学观的相关论述中。基于他们的观点,中心意思是科学知识是由社会建构的,与自然无关,而是同一科学主体的成员之间相互协商和妥协的结果;科学与真理无关,所有的知识体系在认识论上与现代科学一样有效,非正统的“认知形式”应被赋予与科学同等的地位;科学和其他文化形式一样,没有特别的优先权;西方科学的产生与西方男性统治、种族主义和帝国主义密切相关。西方科学发展了西方霸权的工具,导致了非西方的衰落...

如果科学真的如他们所说,那真的是魔鬼。试想一下,如果科学真的没有像他们想的那样得到对自然的正确认识,科学应用会导致什么样的结果?只能是:科学越发展,对自然的错误认识越多,改造自然的能力就越大,错误改造自然的机会就越大,对自然的破坏作用就越大,对人类的威胁就越大,就越没有前途。如果科学对自然的认识真的是这样,那真的是人类的悲剧,科学是魔鬼。

也许正因为如此,否认科学真理的人普遍倾向于对科技悲观,对生态悲观,认为科技是环境问题的罪魁祸首。科技的进步不仅能解决一些环境问题,也带来了新的更严重的环境问题。解决环境问题的唯一途径就是彻底否定和抛弃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必须停止甚至倒退,甚至主张人类应该回到前工业社会。

这种态度是不可取的。它会导致相对主义和科学虚无主义,会导致反科学,不利于科技发展、环境保护和社会进步,应该予以摒弃。其实我们真的不能完全否定科学的相对真实性。

我们应该深刻分析、反思和批判反科学思潮的其他观点,吸收其积极因素,摒弃其错误观点。结论是:“科学之所以成为第二种意义的‘魔鬼’,来自于后现代的‘科学文化与社会学研究’对科学本质的扭曲,这不是科学的本来面目。”这样,从反科学思潮的观点出发,否定科学,把科学当成魔鬼,是没有依据的。

5.简短结论

从前面的讨论可以看出,科学认识及其应用的正负效应不仅与人们应用科学所达到的目的有关,还与科学认识本身的特性有关——正确与错误、自然与人为、全面与有限、安全与危险。如果科学认识是正确完整的,带着好的目的应用科学一般会得到好的结果,带着坏的目的应用科学一般会得到坏的结果;如果科学认识不正确,不完整,即使是带着好的目的应用科学,也会达到最坏的结果。就此而言,“科学只是人们使用的工具,其正负效果取决于人们使用它的目的”的观点是错误的。科学有自己成为天使和魔鬼的本质。这也启示我们,如果人类不改变自己,不优化我们的社会,不修正科学发展的方向,不谨慎地应用科学,科学最终可能成为魔鬼。

而且评价科学是天使还是魔鬼,要从历时性和* * * *两个方面来进行。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科学更多扮演的是天使的角色;目前科学天使的一面被充分展现,魔鬼的一面还没有被充分展现;从未来来看,科学可能是天使,也可能是魔鬼。关键是看它产生的负面效应能不能解决,或者解决到什么程度。科学既是天使又是魔鬼的结论来源于科学既有积极作用又有消极作用;从科学的进步得出科学是天使,从科学的应用实际得出科学是魔鬼;认为科学在应用之前是天使,应用之后是魔鬼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

不可否认,科学带来的正面效应可能远大于其负面效应。科学带来的负面效应,有时甚至是人们滥用科学的结果。科学有可能获得真正的理解,科学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其负面效应。没有技术科学应用的负面效应,是不可能实现的。但是,这一切并不能让我们得出科学是天使还是不是魔鬼的结论,科学在未来仍有可能成为魔鬼。但必须明确的是,从目前的研究来看,科学成为魔鬼并不是因为20世纪下半叶西方反科学思潮得出的结论,而是因为科学的相对真理性和不完全性导致科学应用的负面效应越来越大,而且这种负面效应难以解决。

总之,“科学是天使还是魔鬼”这个问题的答案应建立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具体而有针对性。否则只会给出不恰当的答案。

当然,从逻辑的角度来看,把科学归为“既是天使又是魔鬼”、“既不是天使也不是魔鬼”、“是天使还是魔鬼都不是天使”的人,实际上是用一种非此即彼的思维,从二元对立的价值观角度来评判科学,往往会得到一种排斥中间层次的极端想法(。如何避免这种不足,避免“科学是天使还是魔鬼”的二元对立判断,给予一个恰当的、全面的科学评价,是人类面临的挑战。

参考资料:

[1]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C]。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56

小景贤。后现代生态科技观:一个建设性的视角[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77-124。

这也说明科学对社会的影响体现在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其中,既有科学认识作为一种新概念影响着社会的方方面面,也有科学认识运用于具体的实践活动,比如物质产品的生产,影响着人类。认为科学认识只有对错,没有善恶之分是错误的。即使不考虑科学知识的应用所带来的正负效应,科学知识的意义也会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伦理、宗教价值观等产生影响。,从而引起人们评价科学知识的这种精神价值来判断科学是天使还是魔鬼。

见:李兴民。在科学和技术之间。光明日报。2003年4月29日B4版。

罗伯特·p·马尔特霍夫。科学家和技术的“改进者”。科技文化,1959,Vol,1.Winter. 38-47。

陈昌树主编。自然辩证法概论[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1.204。

邢冬梅。科学是怎么变成‘恶魔’的?[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5,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