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图》有什么特点?
北宋风俗画《清明上河图》。作者张择端,字正道,吴栋(今山东诸城)人。宋徽宗是一名宫廷画家。少年时,到汴梁(今河南开封)都城读书。之后学画画,特别是画船画车,画城市桥梁,画郭靖,成家立业。《清明上河图》是他的代表作,曾被宣和内府收藏。帛书,浅色,长24 8 cm,宽528.7 cm,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这幅画描绘了清明时节北宋都城汴梁和汴河两岸的繁华景象和自然风光。作品以长卷的形式,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方法,将纷繁复杂的景物带入统一而多变的画面。画中人物500余人,衣着各异,表情各异,穿插各种活动,讲究戏剧性,构图密集,节奏韵律变化,笔法巧妙。
整个画面分为三段。
第一段,汴京乡村的春天:
疏林薄雾中,有几间茅屋,草桥,流水,老树,小船。两个搬运工赶着五头驮着木炭的驴,他们要进城了。一片柳林,枝头泛着淡淡的绿色,让人觉得虽是春寒料峭,却已是春回大地。路上的轿子里,一个女人坐在里面。轿子的顶上装饰着杨柳和鲜花,轿子的后跟随着骑手和轿夫,从京郊散步归来扫墓。对环境和人物的描写,点明了清明节的具体时间和习俗,为整幅画拉开了帷幕。
中段,繁忙的汴河码头:
汴河是北宋全国漕运的枢纽,也是商业交通的要道。从图中可以看到,人口密集,粮船很多。有人在茶馆休息,有人在算命,有人在饭店吃饭。还有“王氏纸马店”,是卖祭品的扫墓人。河里的船只来来往往,首尾相连,或由纤夫牵引,或由船夫划桨。有的满载货物,逆流而上,有的紧张地靠泊卸货。横跨汴河的是一座大型木拱桥,结构精巧,造型美观。如飞虹,故名虹桥。有一艘大船正等着过桥。船夫由竹竿支撑;用一根长杆钩住桥;用麻绳牵着船;几个人正忙着放下桅杆,以便船能通过。邻船的人也在指指点点,好像在大声喊着什么。船内外都在为这艘船忙着过桥。桥上的人也在为紧张的渡船场面捏一把汗。这就是众所周知的虹桥码头,车水马龙,熙熙攘攘,真正是水陆交通的交汇点。
在后半部分,繁忙的城市街道:
以高大的城楼为中心,两边是一排排的房屋,有茶馆、酒楼、脚铺、肉铺、寺庙、公厅等等。商店里有专门的商品,如绸缎、珠宝和香料、熏香和纸马等。此外还有医疗诊所、推车修理、算命看诊、修面整形,各行各业应有尽有。大型店铺也在门口绑上“彩楼喜临门”,悬挂横幅招揽生意,市场内行人摩肩接踵,有做生意的商人,也有看街景的人。有背着篮子走来走去的和尚,有外地问路的游客,有听说过书的流浪儿童,有在饭店豪饮的有钱人的孩子,有在城市边缘乞讨的残疾老人,有男女老少,有读书人,有农民,有工人,有商人,等等。交通工具:轿子,骆驼,牛车,人力车,平板车,平板车,各种各样的东西。生动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
在总共五米多长的画卷中,* * *画了550多个各种颜色的人,包括五六十头牛、马、骡、驴等牲畜,20多辆车和桥梁,以及20多艘大小不一的船只。房屋、桥梁、塔楼等。也各有特色,体现了宋代建筑的特点。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一幅描绘北宋汴京一隅的写实风俗画,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艺术水平。
《清明上河图》中的笛声取材于宋代张择端的名画。
但笛声却让人感到惋惜和担忧,充分体现了清明时节抱死人的盛世情怀。......
《清明上河图》是目前最珍贵的伟大艺术作品之一。自问世以来,出现了许多复制品和仿制品,人们争相购买。画的内容以清明节人们祭奠祖先和外出踏青为主题。可以分为三大段。第一段描写郊区的田园风光,中段主要描写汴河及其桥梁,后一段描写城市街道,一家挨着一家,一家挨着一家。
万事利集团丝绸科技有限公司运用织锦工艺编织出色彩斑斓的丝绸织锦画《清明上河图》,并于2005年在中国国际丝绸博览会上荣获“2005年度国家丝绸新产品”金奖。万事利织锦工艺是对古今中外书画作品、景点图片、人物肖像的全新诠释。以丝绸为原料,采用上万道组织,高编织密度,使编织的画面层次丰富,立体感强,充满了丝绸柔美华丽的高雅艺术特色和原始笔墨的神韵。与传统景观产品相比,色彩层次可以提高两个数量级(100倍),达到今天。
丝绸彩锦画《清明上河图》,卷长1.260厘米,高24.8厘米,由25.3万余条精细优质桑蚕丝和7.37亿个经纬交织点织成。其精细的织造、华丽的卷长、广阔的图案创下了世界纺织加工史上的多项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