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猪”正在成为科技巨头的新战场。
金农心借机释放生猪养殖走向智能化的信号,压抑多日的股价立刻开始上涨;唐人神公开表示,智慧猪场管理平台正在有序推进,公司将全面推进智能养猪;正邦科技和新希望也相继表态。智能化、自动化养猪将是大势所趋...
不出意外,继网易、阿里、JD.COM等互联网公司跨界养猪,碧桂园、万科等房地产公司进军养猪业后,华为的“南泥湾”项目将再次把“养猪”推上风口浪尖。
据说人类驯化猪已经有9000多年了。西汉第一宰相公孙弘,发迹前有一段“海边赶猪”的故事。但是大规模养猪直到19年底才出现,所谓的现代大规模养猪也只持续了40多年。
中国生猪养殖有一个特殊之处:中国人每年消费猪肉超过5000万吨,几乎占世界总消费量的50%,但中国养猪业仍然以散养户为主,前20强企业的市场份额不到10%,是典型的“大行业小公司”格局。
为什么看似“畸形”的市场在过去几年里屡屡成为资本市场的宠儿,以至于成千上万的房企转行养猪?
答案离不开“养猪”的高利润。根据牧原发布的2020年度业绩预告,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270亿元,同比增长341.58%,一头猪平均利润1.500元,相当于两瓶贵州茅台的利润。
单纯把原因归结于养猪的“暴利”,恐怕不足以引起华为的重视。毕竟养猪业每三四年就会有一个猪周期:猪肉价格上涨——养猪业扩大生产——生猪产能过剩——猪肉价格下跌——养猪户转行——生猪供应量下降——猪价再次上涨。如果误判了猪周期,即使是行业内的头部玩家也可能被逼出局。
真正诱导外人立案的变量,其实是“非洲猪瘟”。2018非洲猪瘟的出现,直接导致国内生猪存栏量减少40%以上,随后猪肉市场开启了近三年的涨价潮,深刻改变了国内生猪养殖市场格局:无情的非洲猪瘟迅速淘汰散养户,悬而未决的模式之争逐渐得到了明确的答案。
国内水产养殖业主要有两大流派。一种是以牧源为代表的“自建、自繁、自养”的资产导向模式,一种是以文为代表的“公司+农户”的轻资产模式。
2020年之前,沐元市值被温氏家族牢牢压制,但2020年之后,出现了两极分化的现象。沐元市值一路飙升,但温氏家族市值持续下滑,最终拉开了2000亿元的缺口。原因不难解释。牧源对产业链的严格控制,验证了集约化、标准化在对抗不确定因素方面的优势,而文氏赖以生存的轻资产模式,却不幸错过了猪价持续上涨的红利。
生猪养殖的重资产模式得到了深度验证,这可能是科技厂商看到的机会。
或许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养猪”几乎是一个没有技术门槛的行当,以至于十几年前“北大人才卖猪肉”的行为成为现象级新闻。这种偏见显然已经成为常识,房地产企业就是最好的例子。
恰恰是房企的“老实”,让外界看到了养猪行业复杂的一面。
2014年底,喜欢定小目标的王健林宣布在贵州投资654380亿,目标是建设30万头生猪养殖厂、屠宰加工厂、饲料加工厂。然而,仅仅过了一年多,万达就放弃了养猪计划。当时的解释是:“建一个10万头猪的养猪场需要多少钱?我们建一个五星级酒店要多少钱?”
“不信邪”的许家印在万达终止养猪计划的同年,高调宣布斥资3亿元在贵州建设110养猪及农牧基地。到了2018,万科和碧桂园,按捺不住内心的冲动,开始陆续部署养猪大业...结果告诉我们,看似不差钱的房地产企业,只是在养猪场内外反复尝试,并没有坚定地走上“养猪”的征途。
不是房地产企业不贪图养猪的暴利,而是走出半尺就觉得水有多深。
以2020年赚得盆满钵满的沐元为例,重磅成绩单可以说是在资本市场上一鸣惊人,58份关于沐元的研报全部被评为“买入”或“增持”。我们可以仔细看看沐源的经营状况,大股东频繁股权质押、短期借款比例高、业绩增长不确定等内部问题,远未建立起与市值相匹配的市场地位。
确切的说,穆远的暴涨有一定的运气成分。对于一个市场份额只有3%的龙头企业来说,需要给出足够的硬实力,才能在市场中上演强者恒强的马太效应。比如猪肉价格下行,养殖企业的利润空间必然被压缩。但随着非洲猪瘟疫情的常态化,安全防控的刚性投入还会继续增加。木源如何继续保持领先地位?
经济学给出的答案是降低成本,以低成本为筹码跨越“猪周期”。
木源在寻找提高生产效率的方法,有很多相应的例子。牧源曾经在一些高校招聘人才,月薪不低于2万,目的是吸引优质人才进入养殖业,补充养猪业缺乏的智力资源;同理,金、正邦科技、等人的所作所为。华为曝光“智能养猪”的消息后,也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养殖业的诉求。
网易、阿里、JD.COM、华为等高科技公司相继推出“养猪计划”,出发点可能是为了解决牧元之痛。
网易的《养猪》充满了小资情怀。据说他在烫火锅的时候吃了可疑的猪血,丁磊就萌生了自己养猪的想法。不管这些故事是真是假,单从网易味央最近的战略方向来看,选择的最终是一条外部赋能之路。
阿里、JD.COM等的由来。而“养猪”甚至可以归结为To B的产物,在互联网向To B转型的大背景下,无论是阿里云的AI养猪,还是京东数学系的“猪人脸识别”,本质上都是在用新技术改造传统养殖模式。
华为似乎也不例外。按照华为在2020农牧智能生态发展论坛上的发言,所谓“智能养猪”,无非是向养猪场输出ICT技术,包括传感器、物联网技术以及背后的人工智能算法,重点是升级养猪场设施。
简单来说,房地产企业进入养猪业的考虑可能是想分一杯羹,而科技厂商的目的是赚养猪场的钱。如果说房地产企业在穆远眼里是“野蛮人”的话,科技厂商已经善意地伸出了合作的橄榄枝。
作为一个养殖“业余爱好者”的科技厂商,能撬开养猪场的大门吗?至少可以找到两个有利的积极信号。
首先是网易味央与浙江吉投的合作,将承担味央养猪场的投资建设。网易味央在经历了“自建、自繁、自养、自营销”的重度模式后,打算进一步将模式轻量化,即将养殖模式输出给合作伙伴,专注于营销和运营。浙江机投等玩家的加入,一定程度上表明网易探索的养殖模式和商业模式已经被外界所接受。
二是沐源、温氏等头部企业。比如,牧源曾多次向媒体开放“智能养猪场”,尤其是非洲猪瘟爆发时,使用巡检机器人进行消毒和监控。虽然牧源等头部企业并未透露与科技厂商合作的消息,但从双方对“智慧养猪”模式的相互理解来看,在养猪场的智能化改造上,华为、阿里、百度等科技企业是绕不过去的。
需要澄清的是,目前“智能养猪”还只是一种* * *认知的存在,还没有成为养猪业的主流模式。即使是温氏、牧原、新希望等最大的头部企业,资金的主要用途仍然是产能的扩大和上下游产业链的延伸,“智慧猪场”的投入并不明显。华为、阿里等“养猪新势力”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站在科技厂商的立场上,“智能养猪”可能不是一条容易走的路,但却是一个不容错过的蓝海市场。简单算一笔经济账:2020年底,我国生猪存栏量为4.07亿头,养猪场成本约为1万元/头,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千亿级市场。
更何况从潜在的市场走势来看,也不乏短期破位的可能。
一方面,生猪期货已经在2021年初的大商所上市。参考美国生猪养殖规模集中化进程,生猪期货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大型养殖企业可以通过生猪期货规避市场价格波动的风险,进而不断迫使中小散户退出市场。至少在美国推出生猪期货的20多年里,5000多家超大型养猪场的存栏量从20%增长到74%,中国依靠生猪期货加速集中化进程是毫无疑问的。
另一方面,规模化生产将在很大程度上保证稳定的市场供应,进而稳定“猪周期”,迫使养猪业的竞争焦点转向生产成本和生产效率。“智慧养猪”的想象空间在于通过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解放人,既降低了疫情等不确定风险,又加速了养猪场向标准化、无人化的转变。在国内养猪业开启集中化进程的背景下,“智能养猪”注定是牧源人不可回避的话题。
不难理解华为在这个时间节点进入“智能养猪”的动机。延续了几千年的中国养殖业“小农模式”正在瓦解。生猪养殖的现代化、规模化、标准化已经成为全社会的主流意愿。此时入市无疑是一个绝佳的机会。
可以预见的是,华为绝不是最后一个宣布“养猪”的科技巨头。当国内生猪养殖的市场格局进一步明确后,会有越来越多的科技玩家涌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