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秀丽的先进事迹

2005年,她经过潜心科研开发,在消化吸收德国技术的基础上,实现了中铁二局ⅱ型轨道板生产工艺的创新和非国有钢筋厂设计、生产线、型号的国产化,填补了国内该项技术的空白,为中铁进入高速时代奠定了坚实基础。目前,她提出的“大力推进自主创新,掌握核心技术,走技术管理发展之路”的技术发展规划,展现了中国中铁二型轨道板从“零”突破到“中国制造”,再到“中国创造”的发展过程中,中国科技工作者的智慧。

1.在京津城际建设中,她开启了无砟轨道板“中国制造”的新时代。

无砟轨道板的生产技术是从德国博格公司引进的,生产所需的原材料与国内有很大差异。赵秀丽同志知道,只有通过自主创新才能解决这个问题。为了试制出符合德国标准要求的水泥,她和厂家反复试验。为了实现非国标钢筋的生产供应,她与厂家联合开发;为了开发出符合标准的混凝土配合比,亲自进行了数百次试验。同时,她还与QC小组一起实现合理化建议64条,节约资金654.38+05万余元;实现重大技术突破10多项,工艺装备改进和施工方法创新38项。她消化吸收德国技术,实现了轨道板堆场设计、超细水泥、设备及模型、非国标钢筋等技术的国产化,被认定为“国际先进”,被铁科院认定7项创新,填补了国内空白。

二是在京沪高铁建设中,她演绎了“中国创造”的新篇章。

这位同志针对轨道板生产用超细水泥价格高的问题,用普通外加剂代替复合外加剂,创新轨道板混凝土配合比,研制出名副其实的“绿色高性能混凝土”,使每块轨道板混凝土外加剂成本降低300多元,为中铁六局京沪、津秦工程节约3000多万元。同时,她打破“德国模式”的局限,将轨道板传统的Z形生产线改为凹形布局,减少了占地面积;基座流水作业改为工艺流水作业,节省一半时间;数控磨床的雕刻工序与磨床分离,每块板材的磨削时间缩短了20%。开发的新型端封拆卸工具已申请国家专利等;许多科技创新因为简单、有效、节约成本而被广泛推广。

第三,在中国高铁建设中,她打造了一个庞大的轨道板专家团队。

这位同志刻苦钻研业务,查找国内外资料,掌握了世界上最先进的ⅱ型轨道板施工方法。她参与编写的《CRTSⅱ型无砟轨道板长线台座制作方法》获铁道部部级工法;她的发明“一种拆模工具”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她参与建设的平谷轨道板厂拥有三条二型轨道板生产线,是铁道部指定的中国最大的轨道板生产、培训和R&D基地。同时,她将自己掌握的轨道板技术传授给身边的技术人员和国内同行,使轨道板技术得以快速推广,为中国高速铁路培养了数千名轨道板技术人员。

为了她热爱的高铁事业,为了照顾她热爱的团队,赵秀丽牺牲了太多...她从来不在人前提“家”这个词,因为“家”会让她有负罪感。当她听到儿子高考录取的消息时,看着忙碌的场面,她欣慰地笑了,但眼眶湿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