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无助
第1节:第1章良好的心态是一生的财富(1)
第一章良好的态度是一生的财富
幕后有人,外有人。你好,有比你更好的。人生短短几十年,重要的不是赢得了多少掌声和羡慕的目光,而是收获了多少心安和愉悦。
慢慢来取得成功。
在天地间的人生,证明自己存在价值的欲望可以说是与生俱来的,也可以说是绝迹的。成功不仅是个人的追求,也是家庭、朋友和社会的共同期待。我们的祖先曾经毫不客气地把成功分为三项,即“节操、立功、立言”,称之为“三仙”。儒家有一个广为人知的命题是“登高望远,可以济世”,它鼓励人们积极入世,即为个人求功名,为社会提供服务。
西方有句谚语叫“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用来形容人生的成功过程,还挺形象的。毕竟,年轻人努力是为了名,中年人努力是为了利,老年人努力是为了善。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人会有不同的追求,追求的实现过程与成功的体现过程是同步的。只是在古人眼里,成功不仅仅意味着事业上的成就,还隐含着人生境界的提升。即使时运不济,成功不到位,个人修养还是马虎不得。所谓“穷则独善其身”就是我的意思。通常说长江后浪推前浪,今人胜古人,多少有些一厢情愿。古人在渴望成功,取得成功的同时,也不忘修身养性,不把成功看得高于一切。今天的人们更加现实和功利,他们经常不择手段地取得成功。在现代人看来,古人提倡的生不如死,和傻子没什么区别。
还有一句西方谚语叫做“条条大路通罗马”,说的是为了达到同样的目的,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可惜有些人并不知道其中的秘密,他们所有的手势和微笑都是为了证明成功。就像列宁说的,他们的初衷是为了参观真理,结果却在真理旁边的房间里。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些作家刚刚进入文坛,就写出了一批在读者心目中有地位的作品。也就是说,当他们没有刻意追求成功的时候,他们就已经获得了显著的证明。随着新时代的到来,他们急于证明自己没有落后于时代,急着写书。结果他们后来写的东西,不用说没人会看,连作者自己都不愿意收入自己的文集,从一个有名的胜利者变成了某种意义上的失败者。
学者也不例外。一批在领域内颇有名气、受到国外学术界重视的学者,进入新时代后就像晨星一样少。回顾前人的学术之路,我们不禁感叹:文人学者,看不到学术成果,受客观环境和人际关系的束缚,急于求成也难辞其咎。相反,崇拜“独立精神、自由思想”的陈寅恪,甘于不成功,不求闻达,甘于孤独。虽然双目失明,但他的学术研究一直没有中断过,他的人品和文风都令人惊叹。近年来,关于陈寅恪的著作有好几本,其中不少能引起世人的关注。
这与其说是一代历史学家的“迟来的理解”,不如说是对一种成功生活方式的肯定。
在崇尚成功的时代,成功人士频频出现在大众媒体上,成功的秘诀摆满了书架。成功的传奇已经成为普通大众的闲言碎语。但是,很可能没有一个答案是所有人都认同成功意味着什么,更不用说一些被今天认可的成功人士了。在他们死之前,他们甚至不会说他们是成功的。现代主义大师卡夫卡是一个成功的人,但他活着和死的时候只是一个专利局的小职员。论家庭,连个媳妇都没嫁出去;从寿命来说,它只活了41年。还有绘画大师梵高。现在全世界拍卖价格最高的画,前几幅还是他的;无论从艺术史还是商业价值来说,他都是成功的,但有多少成功的人会先把自己的耳朵割掉,然后用习惯在麦田里拿着画笔的手在自己身上扣动扳机?可见后世认可的成功未必符合当时成功人士的情况。
如果不努力争取成功,人可能会感到“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与自然界的其他生物混淆,死亡,从而承担“万物之灵长,宇宙之精”的虚名。如果你刻意追求成功,甚至抱有“不成功便成仁”的信念,你总会体验到“人生不可承受之重”:你最想扮演的角色要么是婚礼上的新娘,要么是葬礼上的逝者,你把忙碌误认为充实,你的生活方式远远大于你的内容。这种成功算不上真正的成功。
在浮躁的社会背景下,保持心态平衡,无怨无悔是相当困难的。渴望成功没有错,也没有必要为了成功而“满世界迷茫我一个人”,但实践证明,渴望证明成功不是表达成功的唯一方式,也不是最好的表达方式。如果你渴望成功,你应该三思而行。
□能够掌控自己的优劣势。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自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缺点。世界上绝对没有完美的人,但如果一个人能在不同的时空里明白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以及它们对你的意义,那就近乎完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