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企杨春泽事迹

杨春泽是新时代中央企业12万职工的杰出代表,是引领“大众创新”的时代先锋,是“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以下是我收集的央企杨春泽的事迹。欢迎阅读!

央企杨春泽,事迹材料1中国电信南京分公司杨春泽,南京电信“创新之星”;多年来,他获得了众多荣誉——“南京市十大杰出创新工作者”、“南京市劳动模范”、“江苏省好青年”、“中国电信第二届十大感动人物”、“中国电信集团优秀党员”、“中央企业先进工作者模范”、“中央企业五四青年奖章”等。他也是江苏省第十二届党代会代表。

多年来,杨春泽同志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下,业余时间研究了10多项国家专利,几乎每年都有国家专利在他手中问世。所有的发明都转化成了产品,产生了近4000万元的经济效益,但他却把10多项专利发明无偿奉献给了自己热爱的企业...

2011 6月10为了充分发挥杨春泽同志的劳动模范和技术带头人的模范带头作用,推广先进的创新理念、技术和方法,解决企业发展中遇到的瓶颈问题;南京电信成立了以杨春泽同志命名的杨春泽劳模创新工作室。目前工作室拥有18核心成员,涵盖南京电信营销、维护、支持等10多个专业。这是一个充满激情和活力的创新团队,包括后端技术人员、前端营销人员和外包服务员工。他们立足岗位创新,充分发挥劳模工作室的创新效应,围绕企业中心工作开展技术攻关和岗位创新,取得丰硕成果;先后获得国家专利20余项,并于2015年6月获得江苏省总工会颁发的首批十佳省级劳动模范创新工作室称号。

几年来,劳模创新工作室以团队创新为主要形式,营造人人可以创新的氛围,搭建移动互联网花园开发团队,为员工搭建自主创新平台,充分发挥员工的聪明才智和创新激情。创新工作室团队中涌现出一批有代表性的成员。他们以杨春泽劳模创新工作室为核心,形成了“创新核心-创新团队-创新外围”的三层团队架构,积极吸收创新爱好者加入各级团队,形成无边界的团队发展模式,追求知识共享与合作,营造自由、开放、平等的团队创新氛围。团队成员勇于创新,勤于创新,为工作室的发展增添了活力。他们立足岗位创新,充分发挥团队创新的力量,为企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努力。在服务实践中,以创新满足客户需求,以创新提供优质服务,以创新提高社会和企业效益,以创新展示企业负责任的形象。杨春泽劳模创新工作室逐渐成为团队成长的“大课堂”、科技创新的“孵化器”、成果转化的“中转站”。

“杨春泽劳模创新工作室”团队的创新工作根植于移动互联网时代:一是基于后端的技术创新,直面生产一线的问题;二是立足前端营销和服务创新,直面营销和服务中存在的问题;第三,以专利技术为基础,提高创新质量,通过专利促进产品推广和市场化。工作室先后获得中国电信员工岗位创新银奖、江苏电信员工岗位创新成果一等奖、南京分公司岗位创新一等奖、江苏电信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电信集团科技进步三等奖、南京分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

创新工作室从岗位创新出发,倡导团队创新理念,每周、每月开展活动,定期走访各部门,举办各种调研活动,举办各种头脑风暴,产生想法,推动项目发展,组织新知识、新思想讲座,提高团队素质。并且注重创新孵化,帮助员工实现从创意到产品的转化,优化每一个细节,让创新和工作紧密结合。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快速发展,创新工作室移动互联网创新团队的任务越来越重,机会和创新也越来越多。创新工作室将坚持“没有什么比客户的肯定更让我们骄傲,没有什么比新产品的诞生更让我们开心!”作为口号;本着“追求开放、平等、用户至上”的精神,人人都是工作室的主人,创新不分大小,鼓励以“微创新”为理念,稳步发展,逐步壮大。

创新的想法从来不会从天上掉下来。“不方便”、“易腐”、“笨重”和“昂贵”...这些来自客户和员工的负面感受,别人都避而不谈,但到了杨春泽那里,就变成了创新灵感。所谓知不足则进。抱怨越多,他越喜欢聚在一起。这是杨春泽“独享”的一个秘密:“我一直认为抱怨是一种财富,对企业创新来说绝对是一种财富。经常抱怨的客户是最好的客户,他会抱怨他不愿意放弃你。而抱怨给你提供了一种思维方式,很多抱怨的客户后来都成了我的朋友。”从工作、生活、细节、抱怨中寻找创新的火花,杨春泽可谓是灵活的想法王。

工作室的一面墙上有TRIZ创新方法的简介。“TRIZ是一种激发创新和发明的系统方法。它有一个数据库,其中的知识是从全世界的专利中提取的。我们会查阅数据库,了解别人的发明创造,从而找到灵感和方向。”

央企杨春泽的事迹2。电信建设与维护。参与了亚洲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和国家公祭日的重要安保工作,成为2014第二届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火炬手。

工作以来,他坚持在工作中进行各种创新。目前拥有12项国家专利。最难能可贵的是,他所有的专利都是“有形”的,都转化成了产品,在全省乃至全国推广使用,都献给了他心爱的企业——中国电信,产生了3000多万元的效益。多年来,先后获得“南京市十大杰出创新工作者”、“南京市劳动模范”、“江苏省好青年”、“中国电信第二届十大感动人物”、“中国电信集团优秀党员”、“中国电信集团岗位创新专家”、“中央企业劳动模范”、“中央企业五四青年奖章”等多项荣誉称号。

2011公司成立了“杨春泽劳模创新工作室”,他带领工作室的朋友在这个平台上一起工作。在公司的长期关心和支持下,工作室不断有新产品诞生,产品荣获江苏省通信行业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电信I黑马大赛创意一等奖、南京市员工科技进步一等奖。并已大规模推广,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14创新工作室被江苏省工会授予“江苏省示范劳模创新工作室”。

2011,杨春泽当选江苏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代表,公司成立代表工作室。他把代表工作室和创新工作室很好的结合起来,发挥党员的带头作用,更好的服务客户,回馈企业。

绝望的三郎太在工作

在杨春泽的工作生涯中,创新大多是在业余时间完成的。在做好创新的同时,他在工作岗位上也非常努力和认真。他经常主动认领最艰巨的任务,连续多年被评为优秀,获得了CCNP、PMP等各种认证证书。

记得2004年是南京IP宽带核心网扩容建设的关键一年。刚结婚三天的杨春泽参加了网络割接。他踩在机房的地板上,被铁柱刺伤。但在去医院包扎后,他继续进行网络割接,在接下来的60天里,连续进行了27次通宵割接,成功完成了网络扩容割接。

2014年,作为青奥会主指挥中心场馆通信保障组队长,他和伙伴们连续工作了四个月,经常从凌晨工作到深夜,保证了青奥会主指挥中心指令的顺利下达,圆满完成了保障任务。2014年6月国家公祭日期间,中国电信承担了公祭现场所有宽带、电话、广播光缆的建设和保障。在公司的统一部署下,他带领9名同事从凌晨4点就站在寒风中,保证现场设备和线路的完好,保证声音、画面、图像的实时传输。

客户的小事,才是他心目中的大事。

在成长发展的过程中,杨春泽与创新结下了不解之缘。小学四年级,杨春泽帮妈妈发明了自动卷发器。大学毕业进入电信后,创新成了杨春泽工作后的一种乐趣,也成了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天睡觉前,他都会在枕头上放上纸笔,以便随时记录下半夜迸发的各种灵感。

有一次一个ADSL宽带客户无意中向他抱怨,上网时手机不能通话。经过仔细分析,他发现这是由分离器引起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杨春泽买了市面上的各种电话和分离器,经过反复试验,研制出了“ADSL宽带新型电话”。这种电话在ADSL用户上网时不需要外接分离器,外形美观,使用方便。还克服了普通电话使用外接分离器通话时容易产生啸叫的问题,深受用户欢迎。新电话投入使用后,许多电话制造商找到杨春泽,提出以高价买断他的专利,但都被他拒绝了。目前,使用中的电话超过300万部。

创新:只为让用户更方便

“上网的宽带猫,再加上铁一样的电源变压器,不仅占插座,还占地方。”一个客户的投诉激发了杨春泽的创新灵感。在公司领导和同事的帮助下,他开发了一款可以用USB供电的ADSL宽带猫。新宽带猫的尺寸是原来宽带猫的1/3,重量约为1/5,节省了大量的铜、铅等资源。新型宽带猫的发明提出后,德国著名芯片供应商英飞凌对这项专利发明产生了兴趣,并派人到南京参与测试。目前,USB供电的ADSL调制解调器已经进入千家万户。

2012年,他的新专利“IPTV智能遥控器”可以轻松同时开启和关闭电视和IPTV机顶盒,方便了用户,也解决了IPTV用户在关闭电视时经常忘记关闭机顶盒,造成宽带流量巨大浪费的问题。

创新:与时俱进

杨春泽的创新与时俱进。从ADSL网络、FTTH光网到移动互联网,他不断学习研究,在工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杨春泽在2007年开发的“DSLAM端口测试仪”可以将测试效率提高16倍,最大限度降低一线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大大提高维护和验收的效率。

2010年,他研制出具有发光、受光、红笔功能的“三合一光路测试仪”,价格仅为原测试仪的五分之一,在江苏省推广使用。2012,他发现开通FTTH服务时,维护人员要用电脑配置光端机,成本高,效率低。于是他在智能手机上开发了“光端机自动配置系统”,集安装和故障处理于一体,大大提高了维护效率,深受维护人员的喜爱。从2013开始,基于手机的“一键下载”软件和手机VPDN的自动故障排除软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他也完成了向互联网开发的转型。

凝聚力量,组建创新“军团”

在创新的过程中,杨春泽深知团队的力量远远超过个人,带动更多人创新是他的心愿。2011年,在公司的关心下,以他名字命名的劳模创新工作室正式成立,工作室设有创意讨论区、研发实验区、产品测试展示区和资料查阅区。创新工作室始终坚持发展变化的理念,创新的步伐紧跟电信技术的发展,创新的领域从宽带光网络延伸到移动互联网。创新内容从后端的技术创新延伸到前端的营销和服务;创新模式从个体创新向团队创新转变;创新成果包括软件和硬件,同时以专利技术为基础,通过专利推动产品推广和市场化。

团队合作和微创新文化是工作室的特色。通过头脑风暴、“白板”文化、“咖啡”文化激发团队成员的创新灵感;注重创新孵化,帮助团队成员实现从创意到产品的转化,让创新和工作紧密结合;工作室坚持周例会制度,会上汇报项目进展情况,并进行分析总结;每月设立接待日,通过电话和现场接待的方式,解答各类创新问题。

令人欣慰的是,经过三年多的发展和积累,创新工作室已经成为精英荟萃、人才荟萃之地:青年移动互联网创新者孙志强加入创新工作室后,思维方式发生了很大改变,积极寻找创新思路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其“自助式无线VPDN故障定位软件”等创新成果多次获得岗位创新奖;外包员工张佑全,虽然学历不高,但他提炼的《员工易入门八步》从维修人员的角度总结了新员工的工作经验。内容简洁朗朗上口,已编成快板,广受新员工好评。作为一名研究生,朱颖工作一丝不苟,善于思考。她的“智能交通监控点自动寻址及巡检系统”等成果多次获得岗位创新奖,在工作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政企客户部客户经理徐欣荣经常把移动互联网的热点话题写在工作室的白板上,组织大家进行热点辩论,开阔大家的视野,形成讨论文档供大家参考;古田是一名新大学生。擅长客户体验的设计,很多改进建议提高了产品的使用效果。

目前,杨春泽的劳模创新工作室拥有近20项国家专利,生产了多项覆盖前后台的产品,产生了多位省公司级创新之星。2014年,创新工作室团队开发的项目“iBeacons应用与商业模式”获得中国电信I黑马大赛一等奖。

创新永无止境。在杨春泽心中,永远有企业和用户,有随着电信行业的发展迫切需要更新知识的危机感。他常说:“是企业培养了我。没有企业优秀的文化和广阔的平台,我将一事无成。回报企业,回报社会,是我的追求和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