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绣的传承意义
随着人们审美观念和趣味的不断变化,民族服装的市场越来越小,苗族青年人中,穿着本民族服装的人越来越少。在此情势下,苗绣艺人的数量日渐减少,可以说,现代文化越是发达,苗绣的传统技艺流失也越快。面对苗绣技艺所遭遇的危机,应尽快采取措施予以解决,以保证这一古老的民族工艺顺利传承下去。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其精美绝伦的刺绣技艺和璀璨夺目的银饰让人赞叹不已,已被世人公认为是最精美的刺绣艺术品。这种民族文化遗产的情形是仅仅依赖民间传承,显然,这只是将其处于自生自灭的自然状态,大有将流失之虞。媒体报道说:百年后,中国人要研究苗族的服饰文化,或许要到法国的博物馆来研究。
只有将苗绣做成产业,方可不负其盛名,并以此拉动地方经济。在吸引眼球的基础上,再能换来收入,善莫大焉!问题是,苗族绣品只有少数当地人在以家庭作坊式生产,在全手工操作下,出产极为有限,销售渠道也极为仄逼,靠当地旅游商店销售、网上销售等,其销量极为有限。而据相关行业人士市场调查,苗族绣品的价值,在识货人那里,可以达到昂贵天价的地步,尤其是外宾乐于作藏品收购,这种状况只能说明,我们还没有建立起一种有效的产销渠道,并且,让人忧心的是,如果洋人们学会了苗服和苗绣技艺,并经工厂化大量生产,将给纯手工的苗族服饰制作带来巨大冲击。
商业利用
对这种文化遗产的商业化利用,要注意几个方面。其一,是要尽快将苗绣的专门技艺与图饰,申请专利保护,保证其知识产权和民族艺术资源不受侵权;其二,更多地培训苗绣艺人,在保持其全手工化制作传统的基础上,研讨提高其工艺制作速度的可能性,使出产更多数量及更多样式;其三,在绣品的推广上,更广泛地赋予其地方民族文化元素,使其神秘的审美观念和趣味更为人所知;其四,建立包括网络销售在内的更多销售渠道,在这方面,苗族同胞及其相关手工作坊的视觉有限,在这方面地方政府应有所作为,如斯,方不至于使我们经常处在“手捧金饭碗讨饭”的窘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