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家大剧院音乐厅天花板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

位于北京天安门广场西侧的国家大剧院的建设目前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其中,音乐厅的天花板已经完成。听到这个信息,记者赶到现场,提前进行了探访。

4月5日,在北京宝石艺术科技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张惠明的带领下,记者走进了正在建设中的国家大剧院音乐厅。首先看到的是密密麻麻的脚手架。几经周折,当站在脚手架顶端时,音乐厅天花板的全貌展现在眼前。

据张惠明介绍,国家表演艺术中心音乐厅的天花板形状非常独特。它改变了人们习惯的固有模式,采用了极其大胆夸张的设计。音乐厅吊顶面积1.268平方米,由1.64块形状各异、高低起伏的“板”组成,材料为GRC材料,即玻璃纤维增强水泥。“板块”的材料厚度为24 mm,要求排列有序,做工精准。不允许随意删减或补充,要求“板块”之间的缝隙均匀。164“板块”组合在一起,像大海的波涛,像层叠的山峦,又像悬在空中的抽象雕塑。视觉效果非常震撼。

观察到“板”从40厘米到60厘米上下波动,外观圆润光滑。吊装后,模缝4厘米,纵缝8厘米,每个“块”之间的缝隙非常规则。

小企业敢于迎接挑战据北京宝石艺术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卢建军介绍,安得鲁选用了多家厂商提供的样品,以满足声学反射的要求。2004年2月,他参观了宝石艺术技术公司。当他在阴模里看到用聚苯乙烯板制作由水泥和石粉制成的GRC仿石艺术雕塑时,异常兴奋。他认为这是国家大剧院音乐厅天花板效果所期待的产品。于是,他决定委托北京宝石艺术科技有限公司为音乐厅提供吊顶材料。同时,安德鲁还提出了北京宝石艺术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的产品应与设计样品完全一致的要求。对于如此严格的要求,北京宝石艺术科技有限公司全体员工在张保贵总指挥的领导下,确立了“不惜一切代价确保大剧院”的工作方针。最终依靠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和不断创新的精神,克服重重困难,历时141天。2006年3月24日,提前10天完成合同,其快速的进度和优良的效果得到了建设单位和其他施工单位的认可。

创新不论企业规模大小,北京宝石艺术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再生石专利技术研发的民营科技企业。起初,北京昌平的一群农村妇女白手起家,在锄地、掐玉米的帮助下,刚刚开始了建筑雕塑艺术。经过近20年的努力,“宝石艺术”的作品陆续走进钓鱼台国宾馆、中国国家博物馆、北京国际会议中心等众多大型建筑,其中部分作品甚至被中国美术馆和世界银行收藏。

北京宝石艺术科技有限公司擅长在实践中探索和发明新技术。以国家大剧院音乐厅吊顶工程为例。据该公司的工程师杨总说,在接到订单后,摆在他们面前的最大问题是,这种产品没有先例,没有规范,没有资料可参考。同时作为世界知名建筑,要求也特别高。在这种情况下,“宝石艺术”的工作人员首先根据安德鲁提供的设计样本进行深化设计,在没有参考资料的情况下自己进行计算,最终做出了一个大模具。然后根据施工单位的进度,边制作边运到现场,直到3月24日完工,没有任何差错。

说起这个过程,杨总工程师反复强调:“最大的体会就是标准化。规范是建筑工程的关键。首先我们把图纸标准化,把吊顶产品当成建筑构件,生产工艺也在改进,包括砂和水泥的配比,都是按照计算出来的数据。只有所有的环节都得到充分落实,我们的产品才能在时间进度和施工质量方面达到高标准。

更多工程/服务/采购招标信息,提高中标率,可点击官网客服底部免费咨询:/#/?source=bdz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