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中国人的过年情节!!!
中国人把各种外国的东西都当成“洋”。岁末年初这段时间,除了中国传统的春节,还有很多“洋”节日:万圣节、圣诞节、情人节等等。过去,对于一些在外企工作或有留学背景的中国人来说,这只是一个圣诞节。今天,越来越多的人,无论大人、小孩、官员还是普通百姓,都开始参与其中。这一天,他们或多或少都要表达一些东西,送贺卡,用手机发短信,或者和亲朋好友在酒吧、餐厅聚餐。情人节主要是年轻人的节日,而万圣节主要是时尚前卫的年轻人的专利项目。朱芳的好朋友茹皮说,她工作的杂志主编收到了一起在中央党校(中国培养和培训高级官员的学校)学习的同学寄来的圣诞卡。
作为一个“洋”节日,圣诞节越来越受到中国人的喜爱。从最初的商业炒作,逐渐成为人们的一种习惯。大多数中国人以他们自己的方式过圣诞节。在北京熙熙攘攘的西单文化广场,商家们竖起了几棵圣诞树,供路人挂上写有他们愿望的纸条。不出一两天,树上就挂满了人们的各种愿望,有的写着“祝我爱的人和爱我的人幸福”、“祝父母健康长寿”、“希望一年后考研成功”、“希望女朋友考上好大学”,有的写着“为了。
社会学家说,圣诞节在中国越来越受欢迎,因为它有一个很好的“外观”,红色的基调符合中国人对节日主题的要求,喜庆祥和。圣诞节的时候,你会发现很多地方都是圣诞老人和中国的红灯笼在一起,看起来很和谐。
圣诞节在中国受欢迎的更明显的方面是,它迎合了中国日益高涨的消费主义浪潮。每到圣诞节来临,餐馆和商场几乎无一例外地装饰着圣诞老人和圣诞树,服务员、导购员和售货员都浑身洋溢着圣诞气息。各种促销活动在圣诞快乐的欢呼声中大张旗鼓地进行着。
中国南方的许多私人老板在圣诞节前的几个月是快乐的,他们的圣诞产品订单来自世界各地,甚至白宫。世界上70%的圣诞产品都是中国制造的。对他们来说,这是一个有钱赚的节日。
对朱芳来说,圣诞节给了她一个快乐外出和吃美味食物的借口。在一系列的接触和会议之后,朱芳和她的一群朋友去了位于北京东部平安夜的长城饭店,那里有自助餐和歌舞表演。10之后,朱芳离开了还在等待抽奖的朋友,独自去了四十库教堂。这是她早就计划好的。2004年在平安夜,她和她的大学同学也在看完电影后去了四十库教堂。她错过了听赞美诗,这一直是个遗憾。
朱芳,2001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工作后有过短暂的英国留学经历。她说在伦敦的教堂听晚祷让她难忘。和中国很多年轻人一样,她不信仰天主教,但她很喜欢教堂的氛围:纯净平和。
然而,今年的平安夜对她来说仍然是一个遗憾,因为参加教堂弥撒的人必须凭票进入,但他们不能进去。在外面听了一会儿,她才依依不舍地回家了。
那天晚上,摄像师阿洛和他的朋友们在锡什库教堂一直呆到午夜。西什库教堂(也叫北堂),距今已有130多年的历史,是北京四大著名天主教堂之一,现在还挂着一块清代(公元17世纪)康熙皇帝题写的匾额。北塘的平安夜弥撒在午夜举行,但从晚上7点开始,来教堂的基督徒和非基督徒络绎不绝。工作人员不得不停绳,所有的参观者都要排成单行,就这样一直挤到晚上11点。很多非基督徒戴着圣诞老人的红帽子,走到一起。他们用照相手机拍照。到下午11,教堂被清空,参加平安夜弥撒的人凭票入场,基本都是教区居民。据说票是一周前发出的。
圣诞节是基督教和天主教的节日,在中国基督教徒和天主教徒的数量相当客观。根据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的《中国的宗教信仰自由》中的数据,中国约有400万天主教徒,10万基督教徒。而且这个数字还在增加。阿洛认为这也说明圣诞节在中国的普及有一定的群众基础。
继圣诞节和元旦之后,2006年65438+10月底是中国的传统春节。这是中国最热闹的家人团聚的节日。在这个时候,中国人希望全家人聚在一起吃团圆饭,燃放鞭炮和烟花,走亲访友。随着越来越多的人离开家乡到其他城市工作和学习,特别是大城市,春节对许多人来说意味着回到家乡过节。根据有关部门的数据,2005年春运期间,我国出行人数超过6543.8+09亿,今年预计将超过20亿。虽然中国的运输能力逐年提高,但仍然不能很好地满足需求。所以每年这个时候运能都比较紧张。由于经济原因,大部分人选择坐火车出行,所以买票回家成了一件头疼的事。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秘书长马立强说:“运输能力的短缺在5到10年内不会得到解决,春运的阶段性紧张可能会持续更长时间。”
谈及对春节的感受,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经济系、现在中国建设部工作的林说:“那种感觉真是又喜又悲。”和父母团聚真好,但是之前买票很麻烦,终于到家了。说起来容易,那些在外面发达的人,如果成绩不突出,甚至境况不好的人,在现在攀比的社会风气下,压力可想而知。另外,中国人的传统美德,比如尊老爱幼,应该在春节里表现得最淋漓尽致——当然,要体现在物质上,所以春节不仅仅是累人,更是累人。
现在有许多人和林有同样的想法。许多城市的年轻人已经开始厌倦春节期间的吃喝和送礼。这种情况引起了一些人的担忧。元旦刚过,我国民俗学家高有朋就写了一篇捍卫春节的宣言,向社会呼吁,春节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和民族文化的重要“非物质遗产”,在当今全球化的文化语境下,应注意对其“保护”。
“洋”节越来越盛,传统节日逐渐式微,使得这种焦虑和担心在近年来时有存在。相比春节,其他传统节日似乎更加没落。虽然中国大多数人仍然在元宵节和端午节吃饺子,但节日文化的内涵正在枯萎,人们的参与热情在降低。
社会学家吴明认为,中国的传统节日确实面临一些困难。这和社会变化有关。城市化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社会结构、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节奏和人际关系。很多与农业、农村、熟人社会相关的传统节日,自然会被看不起。
与此同时,节日文化的内涵开始发生变化。比如中秋节这个传统节日,是一个充满诗意、历史和人文气息的节日,在月圆之夜品尝各种月饼更是一种乐趣。然而,近年来,月饼变得更豪华、更精致、更昂贵,出现了所谓的“天价月饼”。这些月饼并不都是用来满足美味的,而是成为了一些单位和个人用来沟通和公关的礼品。
2005年6月,韩国申报的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认定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结束了中韩长达一年的“端午申遗”之争。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有2500多年的历史。多年前传入周边国家,在那里完成了“本土化”的过程。江陵端午祭申请世界遗产再次引发了中国人对如何保护自己传统文化和节日的思考。许多专家学者再次提出,应该将我国的一些传统节日定为法定节日,以保护我国的传统节日。
政府也开始介入中国传统节日的保护。2005年6月5438+2月31,中国文化部公示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荐名单,包括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中秋节、重阳节等中国传统节日。有媒体认为,这标志着一场从政府层面开始的“全民节日保卫战”。
当然,也有人不同意“辩解”的说法。《现代快报》发表的署名莫曦的文章说:春节不仅不需要安全感,还应该适当降温。首先,春节是纯民间的。官员最好不要在春节前后搞各种程式化、形式化的活动,让百姓自由轻松地过一个纯粹的农历新年。其次,人民也应该改变他们的习俗,学习外国节日。整天在家不吃不喝,熬夜“筑长城”(打麻将)。
文章还说,一提到传统节日,专家们就嚷嚷着要“保护抢救”,但实际上,我们的很多传统节日已经走味了。我们要保护的是那些节日的原汁原味,那些日渐消失的优秀民俗,而不是一味保护一个已经有点走味的节日。如果春节需要挽救,首先应该恢复成一个纯粹的传统节日。
背景信息:
中国一些重要的传统节日:
春节:中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传统节日。也叫“过年”。它是目前中国唯一的法定传统节日。它起源于殷商始末(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祭祀神灵和祖先的活动。现在春节一般在阳历1或2月,传统春节一般从腊月二十三持续到正月十五。在此期间,中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
春节前夕,家家户户都要收拾干净开始购物,春节走亲访友时也要准备一些礼物。孩子们应该买新衣服和帽子在春节时穿。房子的门上贴着红纸黄字的新年贺词,也就是春联。屋子里贴着五颜六色的年画,心灵手巧的姑娘们剪下漂亮的窗花,贴在窗户上。门前挂红灯笼,或倒贴“福”字、财神、门神,表示有福气。
中国新年的前一天晚上被称为除夕,也被称为团聚之夜。在新旧交替的时候,庆祝新年是一年一度最重要的习俗活动之一。除夕夜,全家人会一起过年,聚在一起好好喝一杯,享受天伦之乐。北方有吃饺子的习俗,南方有吃年糕的习俗。
大年初一,男女老少都穿着节日的服装。首先,他们给家里的长辈拜年,给孩子们压岁钱,吃团圆饭。在第二天和第三天,他们开始拜访他们的亲戚和朋友,互相庆祝新年,并说一些祝贺他们新的幸福和财富的话。
有些地方还有舞狮、耍龙灯、表演社火、逛花市、逛庙会等习俗,一直到正月十五春节结束。
元宵节:正月是农历正月。中国古人把夜晚称为“晓”,所以他们把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满月的夜晚,也是春回大地的夜晚。人们庆祝它,庆祝春节的延续。在这一天晚上,人们点亮灯笼来庆祝。出门赏月,放鞭炮烟花,猜灯谜,吃元宵,合家团圆。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阳历六月左右,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关于端午节有许多传说。最流行的故事是关于公元前300年左右的爱国诗人屈原,他因为报国的愿望不能实现而投江自尽。此后,在他投江的那一天,也就是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赛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的习俗;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清明节:清明节是中国最重要的节日,是祭祖扫墓的日子。扫墓是祭祀和纪念死者的活动。大多数汉族人和一些少数民族在清明节扫墓。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根据阳历,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葱茏的季节,也是人们春游(古称踏青)的好时节,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习俗。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日是秋天的中间,所以叫中秋节。中国古人认为,8月15日的月亮比其他月份的满月更圆更亮,每年中秋节晚上都会举行冷遇和月亮祭祀。月下有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全家轮流拜月,然后主妇切团圆月饼。提前把人裁掉算算全家人的人数,不管是家里的还是外地的,都要算,大小都要一样。在这一夜,人们期盼着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机会寄托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因此,中秋节也被称为“团圆节”。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因为中国古代的《易经》把“六”定义为负数,“九”定义为正数,而两者较重的九月九日,就叫重阳,又叫九九,因为与“九九”谐音,有长寿之意。而且,秋天也是一年中收获的黄金季节。古人认为这是一个值得庆祝的吉祥日子,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庆祝了。
庆祝重阳节的活动是丰富多彩和浪漫的,一般包括旅行欣赏风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到处插山茱萸,吃重阳节蛋糕,喝菊花酒等活动。
今天的重阳节被赋予了新的意义。1989年,中国将农历九月初九定为老人节,这一天也成为了敬老、爱老、助老的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