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培达的主要经历
叶培达(1915.10.18-2011.16),号天一,上海人,微波通信与光纤通信专家,中国科学院高级院士,新中国微波通信委员。
1938(民国二十七年)国立北洋工学院电机系毕业;1949曾任天津北洋大学电气工程系教授,兼任中央广播局工程师;1980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叶培达在新中国无线电广播的恢复、微波通信与光纤通信的教学与研究、863计划通信高技术研究项目的立项与论证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
中文名:叶培达。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上海
出生日期:1915 10 10月18。
死亡日期:2011 1 16。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毕业学校:国立西北理工学院
主要成果:1980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代表作:《电磁场理论与微波技术基础》
角色的生活
1915(民国四年)10 18年6月,叶培达出生于上海南汇县的一个书香世家。父亲叶世茂是曾经的俊秀书生,在私塾、小学、中学都当过语文老师。他擅长中国画,在江南小有名气。叶培达十几岁时,兄弟姐妹五人,家境贫寒。全家只能供他上学。他从小就懂得珍惜时间,努力学习,小学学习成绩一直很优秀。
1927(民国16年),叶培达考入上海李玟中学后,曾因受进步文艺的影响而热爱文学,逢年过节放学后勤于写作,经常见诸报端。高中的时候,我下定决心要学工科。
1933(民国22年),高中毕业后进入上海私立大同大学物理系。
1934(民国二十三年)考入国立北洋工学院电机系,连续三年考第一名。
1938年(民国二十七年)八月,叶培达以本专业第一名的成绩从国立西北工学院毕业,留校任电机系助教。
1940年(民国二十九年)九月,叶培达经学校介绍,到重庆国民政府中央电台国际广播电台任工务干事。同年,与袁宝鑫结婚。
1944年(民国33年),叶培达升任助理工程师,兼任金陵大学电机系交流电机实验。
1945年(民国三十四年),叶培达参加《美国借贷法》官费海外考试,以电信第一名的成绩被录取,同年九月初抵达纽约。经钱介绍,他先后在美国全国广播公司的演播室和发射台实习,后在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和公司实习,并在哥伦比亚大学学习。
1945-1946就读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生院,期间在加拿大NBC和Norte电气公司实习。
1946年(民国三十五年)春末,被派往加拿大蒙塔古的北方电气公司实习,同年9月返回旧金山实习。11叶培达回国,就职于南京国民政府中央广播电台。年底,他被提拔为工程师,被派到南京江东门机房工作。同时,他还是金陵大学电气工程系的副教授。
1948年初(民国37年),江东门机房拆除,运往广州,叶培达随船抵达广州。
1949年6月底,叶培达离开广州,同年9月回到天津北洋大学任教。他是天津北洋大学电气工程系教授,中央广播局工程师。
1950年,叶培达在《电信建设》发表了《Duhet 100 kW电路的设计、安装与测试》一文。
1951年,叶培达被时任天津市教育局局长的张国焘介绍到中国民主同盟。
1952,教授,天津大学电信系主任。
1954,参与北京邮电学院筹建工作,是筹建工作的发起人之一。
65438-0955年,叶培达随天津大学电信系调入北京邮电学院,任北京邮电学院无线系教授。曾任北京邮电大学院长、副校长、教务长、名誉校长。
1956年首先开展了我国微波通信的研究工作,包括H10模式在金属圆波导中的传输、模拟/数字微波中继系统等。
1958年与中国科学院合作研究“毫米波圆波导H01通信系统”并取得成果,发表论文多篇,如《波导H01通信调制方式研究》、《圆波导H01长距离传输理论》、《微波中继圆波导馈线》、《同轴波导两点不连续理论》。
从1958到1960,开展了微波圆波导Hfl通信的研究工作。1964年在国内率先开展大气光通信研究,成为国内光通信的开创者。
1964年,叶培达与中科院电子所合作,在国内率先开展了大气光通信研究,并在北京和上海成功进行了大气光通信实验。本期发表的论文主要有《旋磁理论》和《微波理论与技术发展》。
1965年在国内率先开展大气光通信研究,成为我国光通信领域的先行者。
1973-1977参与邮电部960路微波中继通信机的研发,在国内首次研制出微波波导相位校正器和微波波导直接耦合滤波器,获国家科技大会奖,为邮电部设计r120路数字微波通信系统。
1978年,叶培达恢复光通信研究后,及时抓住了“相干光纤通信系统研究”这一具有战略意义的世界性前沿课题。该组织在解决关键问题和推动全国光通信研究工作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1979年夏天,北京邮电大学受国家科委委托,举办了第一期全国光通信技术学习班,由叶培达挂帅。这个班对全国光通信的发展起到了启发和推动作用。
从1983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电子与通信学科评估组首任召集人,从1984成为全国首位博士生导师。
1985后,叶培达先后组织了中日光纤科学与电磁场理论会议、中英光纤通信会议、ITT传输研讨会、国际电信流量与网络研讨会、国际通信技术/中英第二届光纤通信/固体与半导体激光器研讨会等国际学术会议,并担任会议主席或联席主席。同年6月11,加入中国* * *产党。
1986合作重点项目“相干光纤通信系统及器件的研制”获邮电部科技进步奖,该成果被列为1988国家重大科研成果。同年,他的博士生研发的“半导体激光封装结构”获得国家专利。此外,他还承担了“光锁相环-零差相干通信接收机”、“模式分布噪声”等两项国家七五重点项目,以及“单频半导体激光器”、“环形谐振腔半导体激光器”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1989年主持完成了《理性传播结构》大型咨询报告,经中国科学院技术与科学学部学部会员大会通过,上报党中央、国务院,受到高度重视,其大部分内容已被采纳。
1990年被聘为麻省理工学院(MIT)电磁科学研究所院士。
在1990至1992期间,提出并主持了国家“863”通信高技术项目的论证,并获得批准实施多年。为推动和组织“863”工程做出了突出贡献,被国家科委授予“863”工程荣誉证书。
1993年主持完成国家科技重大专项HDrrv论证,国务院通过并启动。
65438-0994年主持完成了中科院科技部“建设中国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大型咨询报告,并上报党中央、国务院,受到高度重视。
1993年当选为国际计算机通信委员会委员。同年,主持国家重点科技项目“高清晰度电视”论证,获国务院通过并启动。
65438-0994年主持中科院技术部“建设中国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研究工作,完成大型咨询报告,呈献给党中央、国务院。
2011 1 16 12、叶培达在北京逝世,享年96岁。
主要成就
科研成果
1947年至1949年主持设计、安装、测试了100 kW大功率广播发射机、当时国内最大的菱形天线网和南京淮海路广播大厦,为恢复中国大型广播发射台和天安门广播系统做出了贡献。研究了微波圆波导H01的通信,首次研究了大气光通信。在国内首次研制了微波波导相位校正器和直接耦合滤波器,设计了120数字微波通信系统。1949参与了天安门广场新广播系统的设计和建设,开国大典,主持了省级广播电台广播楼的标准设计。
在微波通信领域,1956在国内率先开展了相关研究工作。1958-1966与中科院电子所合作的H01微波圆波导通信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1964年,我国首次开展了大气光通信的研究工作。后来,在70年代,他转向了光纤通信和光波技术的研究。
1974年参与邮电部960路微波中继ⅱ型机研发。叶培达在国内首次研制出微波波导相位校正器、微波波导直接耦合滤波器和微波解复用器,为提高960路微波中继ⅱ型机的质量做出了重要贡献。
1976以来,主要从事光纤通信技术的研究,在光纤通信系统中的相干光纤通信系统、偏振噪声、模式分布噪声、光纤非线性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提出并主持“863”传播主题的项目论证。
1980以来,主持了一系列国家科研项目,在国内首次研制成功相干光纤通信测试系统、长波长单频可调谐半导体激光器等一批关键器件;首次开展了光孤子通信的研究工作,并成功研制了相应的实验系统。系统研究了多模光纤通信系统中的模式噪声和单模光纤通信系统中的偏振噪声,攻克了光时分复用、光波分复用等高速宽带光纤通信系统中的一系列关键技术。
人员培训
65438-0959年,叶培达开始教授研究生,是我国最早的研究生导师之一。从1984开始教博士生。截止1990,已指导硕士研究生32人,博士研究生13人。这些研究生中有不少人成为独立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的项目负责人,多年来讲授电磁场理论、微波技术、光纤通信等课程20余门。博士后、博士、硕士生导师,国民。
获奖记录
社会公益服务
1947至1949,原中国中央广播电台工程师。
1952,曾任天津大学电信系主任。同时当选为学校工会主席和天津市南开区人大代表。
自1955北京邮电学院成立以来,叶培达历任北京邮电学院无线系主任、院长助理、副院长、院长、名誉院长。
1955-1956,北京邮电学院无线系主任。
1956至1979任北京邮电学院院长助理,1962任北京邮电学院第一届、第二届学术委员会主任。
1965至1993,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委员。
1979至1981年,任北京邮电学院副院长。
1981转1985,北京邮电学院院长。
1985至1993任北京邮电学院名誉院长。
1988年,他当选为国际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Fellow)院士,后来又当选为终身院士。他还曾担任IEEE通信学会(COMSOC)国际活动委员会委员、亚太委员会委员、IEEE北京分会主席。
1993学校更名为北京邮电大学后,成为名誉校长。
1994年,他当选为国际计算机通信委员会(ICCC)委员。
2000年任中国传媒学院名誉主席。
叶培达先后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电子与通信学科评估组第一召集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光学评估组组长、国务院信息化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国家863计划信息领域通信主题项目论证专家组组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四、五、六、七届委员,第五、六、七届NLD中央常委。
性格评估
叶培达为我国培养了大批通信人才,为我国光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科学院院士周炳坤评论)
叶培达是我国通信科技领域的一代宗师。为振兴通信、加快信息化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他是“崇尚奉献、追求卓越”精神的代表,也是一位以天下为己任、在参政议政过程中尽职尽责的务实的社会活动家。(北京邮电大学审核)
在几十年的教学和科研生涯中,叶培达始终以一个科学家的特质,前瞻性地站在科学发展和技术前景的最前沿。他是祖国微波通信的领军人物,是新时期光纤通信的开创者,是我国信息高速公路奠基的先行者。他一生致力于光通信领域,不懈地推动着祖国通信事业的飞速发展。作为一名杰出的教育家,他对讲台和学生的不断热爱激励着他坚定不移地战斗在教育第一线。经过60多年的努力和奉献,他赢得了世界的民心,同时也用自己一生的默默奉献诠释了对祖国教育事业的忠诚热爱。(北京邮电大学校长乔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