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的瓶颈行业有哪些?

四川作为一个经济大省,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条件下仍然存在许多瓶颈甚至隐患,这将阻碍四川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经济结构不合理。

1)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拉动。

在过去的十年里,四川经济取得了快速增长。除了消费有一定增长外,主要是投资拉动。2018年固定资产投资28065.3亿元,其中第三产业投资19724.6亿元。目前政府和民间债务都不低,已经进入偿债高峰期。刚性支出逐年增加。2018前三季度,全省偿债支出1098亿元。部分市县财政紧张,政府债务风险高,部分城市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高,部分地方法人金融机构资本水平低于监管标准。政府存量债务偿还压力、平台公司融资困难等问题叠加,继续刺激投资不可持续;

2)实体经济结构不合理,

四川实体经济普遍存在“重质轻量”“重硬轻软”的现象。产业分散,共同繁荣。除了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饮料、先进材料、能源化工、集成电路和新型显示、新一代网络技术、大数据、软件和信息服务、航空和燃气轮机、智能装备、轨道交通、新能源和智能汽车、农产品深加工、优质白酒、精制川茶、医疗健康、新材料、清洁。同时,知名品牌少。曾经闻名全国的长虹电视逐渐没落,只剩下几瓶白酒还在苦苦挣扎,但在以茅台为首的贵州酒的推进下也是力不从心。

二是空间结构集中度过高。

四川经济集中度太高。仅成都就超过654.38+053.42亿,占全省近四成。在经济大省(不含宁夏、青海、西藏)中,成都占全省比重最高,排名第二的绵阳GDP只有2303亿,仅为成都的七分之一,在全国城市中排在654.38+000之后。和同样问题的湖北相比,虽然武汉的比例和成都差不多,但四川的人口和面积都大大领先。同时,襄阳和宜昌的GDP都超过4000亿,占武汉的三分之一以上,所以四川的经济集中度比湖北更严重、更不平衡。作为一个大省,无论它如何发展,成都都不能单独带动全省的发展。

三是新动能培育不足。

2018年四川高新技术企业4200家,排名约10,仅为广东省的十分之一,甚至落后于安徽、湖北、天津等省市。四川数字经济规模1.09万亿元,在全国排名10,与浙江、江苏、广东等沿海省份相比还有不少差距。深圳建立了“官、产、学、研、资、中介”六个维度的协同创新模式,培育了光启先进技术研究院、华大基因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四川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创新合作比例仅为10.5%,尚未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但在资本的强大作用下,四川省高校的部分专利被沿海地区收购,出现了“墙内开花墙外香”的问题。很多地方在培育新动能上存在局限性,简单等同于一些新兴产业的规模扩张,还要采取抓产业、给政策、给资金、给要素等传统方式。,导致部分新兴行业因过度扶持而出现产能过剩和过度竞争。

第四:经济基础不雄厚。

1)地方国有经济不强

四川国有经济竞争力不强。地方国有资产60%集中在交通、能源、建筑等基础行业,增量布局集中在旅游、金融、医疗卫生等领域。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相对落后,国有企业尚未实现从经营产业向资本运营的转变。在集团层面,国有独资公司占75%,放大国有资本的功能没有充分体现,创新能力不强,R&D投入低。

2)民营企业不活跃。

四川民营企业不转型升级慢,创新能力不强。从龙头企业数量来看,四川民营龙头企业在全国500强中的数量不断减少,从2017年的118下降到2017年的10,在全国的排名从第6位下降到13位。民营经济仍以第二产业为主,第三产业占比相对较低且主要集中在低端生活服务业。在新经济领域,四川民营经济只有一家独角兽企业。企业知名品牌数量少。根据2017胡润品牌榜,107中国最具价值民营品牌中,没有一家川企上榜。

六、关于四川经济发展的建议

首先,确定发展的重点产业。

四川一直走大而全的工业道路。看看以下文件(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优化区域产业布局的指导意见[2018]92号):

第三条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发展壮大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饮料、新材料、能源化工等五大万亿支柱产业,重点培育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生物医药、轨道交通、电力、储能电池等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新兴产业,大力发展大数据、人工智能、第五代移动通信等数字产业,构建特色鲜明、布局集中、配套完善的现代产业体系。

第四条:努力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优质白酒、钒钛新材料四大世界级产业集群,培育集成电路、新型显示、信息安全、航空航天、清洁发电装备、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轨道交通、生物医药、绿色食品等国内领先的产业集群。

第五条:支持核能装备与技术应用、飞机整机、航空发动机、航天与卫星应用、军用电子装备、信息安全、集成电路、高端材料、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无人机等优势领域;支持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优先发展名优白酒、肉类、粮油、纺织服装、烟草、茶叶、中药材等千亿产业。

我觉得上面说的所谓产业规划,几乎列出了所有能想到的产业,没有重点,谈不上产业引导。结合四川现有的优势产业基础和资源,四川是农业大省,但有很多高原、山地、丘陵,但畜牧业发达,有丰富的水果/特产/中药材,农业大有可为。建议四川的重点产业应该是农业和食品工业(包括粮食、肉制品、水果加工、酒、醋、油),然后依托川西南、川东北的水电、天然气、矿产,发展新的。电子信息产业/汽车不应视为重点产业;

第二,确定重点发展领域。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的《关于优化区域产业布局的指导意见》[2018]92号,明确提出“一茎指成都,多枝指成都以外的城市,五区为成都周边、川东北、川西南、川东南、川西”。说到底,这还是一个没有新意的全面开花,等于什么都没有。在投资有限、债务高企的情况下,不可能全面建设,必须选择其他重点领域进行发展。

鉴于四川与中国西南之间的情况,以及建设重庆城市群的需要,有必要建议自贡、内江组成江工经济区,南充、遂宁组成南穗经济区,形成两个分支(一对一)。江工经济区主要发展机械设备、材料加工、医药化工,南穗经济区主要发展食品加工、纺织(丝、麻等。).

第三,注重统筹规划和协调发展。

上面说的产业规划名义上是整体的,实际上是分散的。必须从全省的高度,甚至西南或全国的高度来考虑和规划。比如四川随着交通的改善,旅游业发展的不错,但是和其他地方(比如贵州)相比,速度太慢了。去年,虽然贵州的游客数量和收入与四川相比还有差距,但差距已经相当小了。综合考虑两省的人口、面积、旅游景点数量、GDP收入,四川的旅游业发展。四川应统筹开发川西自然旅游资源(亚丁、贡嘎山、九寨沟、黄龙等)。)和川北(米仓山、唐家河、白龙湖、光雾山等。),打造成都-江油-剑门关-阆中-广元(赵华)-汉中的历史旅游资源,开发成都和广元两个旅游节点。

第四:国防和民用技术的整合。

三线建设初期,四川迁入大量军工企业。军工企业与民企融合是四川工业发展的思考点。如果整合得好,可能会产生一批新兴的企业和产品。在过去的发展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比如航空航天、轨道交通、人工智能、无人机等行业。政府应该进一步探索国防和民用技术融合的道路,消除障碍。

第五:提升新动能,挖掘新机遇。

1)充分利用智力资源

四川是教育大省,高校多,人力资源丰富。因此,四川应加大创新力度,加强校企结合,寻找新动能、新机遇,实施互联网+、物联网、智能制造等政策。

2)加大招商力度。

结合四川的经济基础和产业优势,加大招商力度。其实成都在这一点上做得很好,招商能力很强,在与重庆、武汉的竞争中也不落下风。但在成都以外的市州,很难听到招商引资的声音。

如果能充分利用四川的人口、能源、资源、教育等优势,以及经济基础和旅游资源,统筹规划、协调创新,四川经济前景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