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李畅的其他信息。
来到哈工大后,李畅非常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可谓不拘一格降人才。到1957,学校已经提拔了13名副教授,其中年龄最大的只有37岁。从65438到0960,评了40个副教授,平均年龄34岁。从65438到0957,哈工大有800多名教师,平均年龄只有27.5岁。正是由于李昌校长对人才的重视,哈工大多年来为中国的军事和国防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培养了孙家栋、李、胡、等一大批航天工业代表人物。
每一个进入哈工大的新生,都会记得第一堂课“学校发展史”中“八百壮士献身教学”的故事。
“八百壮士”原指1937“八·一三”抗战时,中国陆军第88师第524团团长谢晋元率领的保卫四行仓库的官兵。这里指的是上世纪50年代李昌主持哈工大时培养的800多人的教师队伍。
1954 10,哈工大、清华成为全国重点大学。要满足国家培养人才的需要,必须靠自己建设一支优秀的教研队伍。李畅提出了“功夫到家”的口号,进而进一步提出教学必须“规格严格,功夫到家”,保证把学生教好。从此,“规格严格,功夫到家”这四个字成为了哈工大的校训,“八百壮士”教工的座右铭也成为了哈工大将永远继承和发扬的优良传统。
李畅对哈工大发展的长远思考和成果,远远超出了当时的教育大纲。他对教育制度、教学计划、学科设置、教学方法和人才培养进行了大胆的改革。他是中国教育改革当之无愧的领袖。2009年9月6日,由《经济导报》常务副总编辑周世元先生执笔,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李长川》在北京金融街生活大厦举行首发式。会议由哈工大校友会组织,中国航空学会理事长朱玉立主持。中国科学院院士俞大光及近十位科学界人士出席了会议。
著名经济学家朱传珠夫人、原国家科委副主任、原国家专利局副局长明、原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杨、原驻美使馆教育参赞贺龙等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监察部巡视员李树林;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港澳研究所所长朱玉成;中国系统工程学会信息系统工程委员会主任刘柯君;中国技术交易所董事长熊燕;原中央纪委驻国家纪委纪检组组长卢;中国新闻社前香港分社社长黄振声;以及来自哈工大的校友和来自全国各地的李畅同志的子女、亲属参加了启动仪式。
这部历史跨度近80年的传记,记录了老革命李昌先生“走过青山不倦”的一生,真实还原了从1935年一二·九运动开始到90年代的诸多历史真相。比如1979年,李昌在中央工作会议上,在天安门广场呼吁平反“四五”运动,在中科院率先平反冤假错案。上世纪80年代中期,有资深党员提出,党员中的企业家如果雇佣7人以上,如果搞资本主义就要开除党籍。李昌、杜润生等老同志坚决反对这个问题。最后,邓小平提出了不提倡、不阻止、不宣传的“三不”政策,并“等两年”来平息这场争论。书中的这些细节,凸显了《党员》实事求是、坚持真理的高尚品格。2010,10 10月22日上午,李畅同志向教育基金会捐款暨李畅教育基金成立大会在哈工大召开。
哈尔滨工业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副理事长孙主持了会议。哈工大教育发展基金副理事长、校友会常务副理事长崔与李畅亲属代表、李畅女儿李瑜女士签署了捐赠协议。哈工大教育发展基金会理事、校纪委书记蔡宣读了哈工大教育发展基金会颁发哈工大捐赠纪念证书、捐赠纪念奖牌、教育贡献奖的决定。
哈工大教育发展基金会理事长、哈工大党委书记王树全向李玉女士颁发了“哈工大捐赠纪念奖章”、“捐赠纪念证书”、“哈工大教育贡献奖章”,并宣读了哈工大党委常委会同意设立“李畅教育基金”的意见。李畅老校长是一位革命家、教育家,为哈工大的发展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奠定了哈工大在全国知名高校中的领先地位,在学校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去世前,他将毕生积蓄和子女抚养费全部捐给党的教育事业,将1万元捐给了他一生热爱的哈工大。为缅怀原校长李畅,纪念其为哈工大做出的突出贡献,弘扬其倡导的“严格规范,艰苦创业在家”的优良传统,传承哈工大精神,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学校决定设立“李畅教育基金”和“李畅奖”,奖励为学校发展建设做出突出贡献的教职工和优秀学生。李畅教育基金是哈尔滨工业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下设的专项基金。作为哈工大教育发展基金的一部分,将在哈工大教育发展基金的领导下开展工作。
为深切缅怀李畅老校长,弘扬其教育思想,学校还决定在学校博物馆建立“李畅纪念馆”,使之成为弘扬李畅老校长革命精神、传承哈工大“严规格、苦干主场”光荣传统的教育基地;学校教育基金会网站建立了“李畅教育基金”页面,出版了纪念李畅老校长的刊物,成立了“李畅教育思想研究会”。2010 10 10 18上午,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主办的“李畅与自然辩证法”追悼会在北京友谊宾馆友谊宫第一会议室举行。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党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的自然辩证法知名学者和李畅先生的23位同事、学生齐聚一堂,畅谈对李畅的思考。追悼会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秘书长张明国主持。
李昌,原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原中央纪委书记,原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曾任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第一、二、三届理事会副理事长,第四、五、六届理事会顾问。李畅于2010年9月3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6岁。他一生从事过青年、军事、教育、科技、文化、外交、纪检等各个领域,但都可以归结为民主和科学。到了晚年,李昌同志更加坚持和理性地坚持“民主与科学”的理念。李昌同志一直关心和支持自然辩证法的研究、教学和发展,特别关注和从事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研究,倡导自然辩证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自然辩证法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与会学者大多有与李老接触的亲身经历。追悼会上,他们通过发言和交流,从不同角度回顾了李老的杰出贡献,深切缅怀李老的高尚品格,特别是他对自然辩证法事业的关注、支持和关怀。2013年4月4日清明节,中国的一个传奇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扫墓的节日。一大早,湘西自治州永顺县塔窝镇的1000多名男女老少聚集在街头,等待中央纪委原书记、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李昌同志的骨灰从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移至家乡安葬。
中央统战部原副部长胡德平、李畅生前好友兼学生、贺龙之女何杰生及李畅亲属来到该县塔窝镇参加李畅骨灰安葬仪式。湘西州和永顺县的领导出席了搬迁仪式。
上午九点半,天空阴沉,突然下起了大雨。李昌的长子李炎把李昌的骨灰从他的故居送到了丁蕉。大家排着菊花,怀着对李畅无限的崇敬,向丁蕉山走去。
在丁蕉山的陵墓里,白色的挽联以及湘西人民政府、永顺县和社会各界人士赠送的花圈和兰花,使这里更加庄严肃穆。墓园里种满了松柏,四周是青石护栏,护栏旁是杜鹃花和迎春花,洞前还铺设了献花台。墓碑上刻着李畅同志和李畅同志的头像,铭寺墙上刻着碑文和李畅同志的生平。10时,李畅骨灰安葬仪式开始。大家默哀鞠躬,献上花圈、兰花和鲜花,表达对李畅的哀思和怀念。整个过程简单、庄重、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