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单兵口粮
第一代是战争食物。由压缩干粮、脱水面条、脱水米饭三种主食和午餐肉罐头、肉炒什锦罐头、酱肉丁罐头三种副食组成。这一时期,军粮已经形成了主副食搭配的结构。
第二代陆琴系列野战食品,如脱水大米。在中国,软包装罐头食品和脱水大米都是我军在中国首先研制的。这些食物其实是快餐,有米饭、蔬菜和汤,符合官兵的饮食习惯。
到了第三代发展时期,一种新型的“方便面”问世了,它不仅比民用方便面味道更好,而且可以用开水或冷水浸泡,其方便性让世人拍手称快。这种面条获得了两项国家发明专利。与此同时,我军的快餐米饭也研制成功,将陆续装备部队。
但上述产品在使用中存在一些问题,部分主食(主要是软包装的米饭罐头和面条)因淀粉回生而无法正常食用。因此,作为提高我军战场饮食保障能力的重要问题,单兵口粮的热食是我军后勤保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我军装备的单兵野战口粮,主要成分是各种软硬罐的主食和副食。对于软包装罐头,可采用无焰口粮加热器进行自加热,实现其热吃。对于硬罐头产品,可采用固体燃料加热实现其热吃。对于这类口粮,主要是发展热效率高、体积小、适用范围广、价格适中的无焰口粮加热器和固体燃料。
还要开发适合我军官兵饮食习惯、适合自热、口感好、包装形式新颖、开吃方便的主副食品品种。采用先进的计算机设计优化导热效率最高的封装组合形式。解放军单兵口粮里的猪肉蛋卷还不如即食,习惯野战口粮就是习惯现代战争。“原地休息,15分钟开饭!”初秋,嵩山深处,济南军区某通信终端6营连长黄鑫向刚刚完成5公里急行军的队伍下达命令。士兵们一听,不知所措:天亮前,全连出发紧急集合。按惯例,他们都是回营地吃饭,从来不带米面、蔬果和炊具。荒山里没有商店。吃什么?
“一人一包,按照说明自己加热。”炊事班长把单兵自热食品发下去的时候,大家都想尝一尝:口粮是公司发的,一直没消费过。真的是吃在嘴里,很多人都咧嘴笑了:“跟大肉包没法比!”
野外光缆的连接和小“敌人”的骚扰...那天早上,五个战备课目让大家疲惫不堪。到了午饭时间,官兵们要求回营吃,或者就地做饭,不愿意再吃那个“热”。但黄连长还是搬到地里干粮。原因就三个字:打架。
“因为连队相关训练没跟上,有的战友在野外,脑子却在营里。他们没有强烈的实战意识和准备意识,但他们喊着要打仗,却又想过上安逸的生活……”退兵回营后,黄连长一针见血,如实写进总结,上报给总站。
作训部立即循迹追踪,发现不少营连的野战干粮只是“摆设”:有的说出不了营,不需要吃;有人说味道不如菜好吃,吃不惯...
“当你准备战争时,你必须品尝它。打仗,就得吃苦果。”为了强化官兵的战备意识,弥补固定通信站战备缺乏“野性”的先天不足,主站将每周五作为战备训练日,全天吃野战口粮,当晚在营外扎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