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研究生,如何规划自己的三年人生才不至于虚度?
勤奋、自强、求实、创新——座右铭
第一,做好课前准备,多和导师沟通,努力选择一个创新的研究方向。
创新的研究方向是后期取得研究成果的重要保证。你的研究方向要和导师充分沟通,争取导师的全力支持。要敢于向导师表达自己的研究想法,提出自己的研究计划。但是刚开始读研的时候,对于研究课题或者研究方向普遍比较盲目,没有整体的认识。所以在和导师沟通之前一定要做好周密的准备,最好能像国外大学一样提交一份比较详细的研究计划。
这个时候,我建议你通过以下两种方式实现快速入门:
(1)认真阅读导师或实验室兄弟姐妹此前发表的学术论文。如果能拿到师兄师姐的硕士论文,认真研究,对你快速熟悉实验室和导师的研究内容会很有帮助。从这些方向入手,提炼自己的研究思路,很容易得到导师的支持。
②深入阅读这门科学的学术文献。刚开始可能很难深入阅读,但坚持下去很重要。我个人不希望读书的时候贪心。每天认真看1 ~ 2篇就够了。关键是要好好思考,找出文献的核心思想和可能进一步改进的地方。这有助于我对本学科目前的研究热点和遇到的困难形成初步的概念。这样在和导师讨论的时候,你也可以有一个清晰的思路,更容易得到导师的认可和支持。
二、积极参与导师相关课题,培养其团队精神,锻炼其处理复杂技术和事务的综合能力。
建议积极参与导师承担的科研项目。可能有些导师承担的项目比较少,可以自己向学校申请创新课题和创新计划资助。个人认为完全参与一个项目对培养和锻炼自己的综合素质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在参与项目的过程中,你通常会遇到很多技术和业务问题。通过不断地解决和克服这些问题,对促进和提高自己在科研、管理、交际、待人接物等方面的素质是非常有用的。
在参与项目时,要学会团结项目组成员,遇到突发矛盾冲突时,要尽力战胜自己,要有全局观念。另外,导师布置的任务,无论是技术还是业务,都是认真对待的,因为这是导师考察你综合素质的绝佳机会。
第三,多思考,多做,努力发表高水平的学术论文。
博士生和硕士生需要发表一定水平和数量的学术论文,才能顺利答辩毕业。经过我自己的总结和咨询其他前辈,我觉得发表学术论文可以注意以下几点:
(1)发表水平:如果你即将提交的论文的思路与近三年前的相关文献相似,那么除非你的成果比那篇文献更好,或者你的研究更全面,否则你通常只能在较低水平的刊物上发表。比如你从事优化算法的研究,你的文章是单个算法的建模与仿真,除非单个算法以前没有在这个领域使用过,或者功能不够全面,你的研究成果很好,否则你很难获得相当水平的发表。但是,如果你的模型是由几种算法混合集成而成的,并且具有几种算法的优点(比如计算复杂度和模型精度等。),只要你的文章写得恰当,一定会发表在相对水平以上的期刊上。
(2)与其他学科交流:可以大胆地将其他领域成熟的技术或方法引入自己的研究领域,同时将自己学科的相关研究成果延伸到其他学科,尝试解决相关问题。其实这也是很好的学术交流和技术创新。
③引用高水平论文的重要研究成果:从国外知名数据库下载文献。从国外研究者的文献中寻求思路,结合自己的研究领域,往往能得到一些不错的研究成果。但是要注意不要直接抄袭别人的成果,这是科研中的基本道德。如果觉得别人的方法有用,可以在参考文献中引用,在简介中说明。
4听取导师的建议:发表论文时,与导师沟通。毕竟你的导师从事这方面研究的时间远比你长,深度也比你深,他的专业建议对你的文章很有用。但由于导师时间比较忙,建议多给他看看比较成熟的手稿,以免浪费导师的宝贵时间。
第四,积极参加学术竞赛,积极参加相关学科的国内外学术会议,开阔学术视野。
如果精力允许,建议参加一些学科竞赛。我觉得你能不能得奖不是最重要的,不管是什么水平的比赛。通过认真准备一场比赛,对自己的知识体系也是一个很好的安排。
另外,可以选择性地参加一些国内外的学术会议。虽然有些会议纯粹是为了赚钱,但还是有很多会议起到了很好的学术交流作用。以交通运输工程为例,中国铁道学会和中国空气动力学会每年举办的一些会议水平还是很高的。不仅有一大批该学科的重量级专家出席主题演讲,还有很多和你有类似研究的优秀学者出席,给了你一个很好的学习和交流的机会。
最后,我以自己为例,具体阐述一下上述经历的感受。自2005年进入研究生院以来,我与导师多次讨论,从交通工程领域车辆智能测控的研究方向出发,结合阅读大量学术文章的收获,提出选择铁路运输安全沿线风速的智能预测与优化作为研究方向,得到了导师的大力支持。
经过几年的潜心研究,这个方向已经取得了很大的研究进展。在《中国铁道科学》和《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版)》上,国内首次系统发表了基于列车运行安全的优化大风预报模型,并成功申报国家发明专利。同时,预测模型的优化方法被引入到我国风电场规划领域,对风电场的风速评估和规划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成果发表在中国电力电子系权威刊物《中国电机工程学报》上,得到了编委会的强烈肯定,并受邀担任编委会另一刊物《电网技术》的审稿人。
此外,我积极参与导师的相关课题,非常感谢博士生导师提供的宝贵机会。2006年,我和导师参与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国家青藏铁路建设项目,承担了预测模型的研究、系统软件的编写、无线通信系统的设计等工作。迄今为止,我已经十多次到达世界上海拔最高、条件极其恶劣的地方(唐古拉无人站)进行科学研究。在导师的支持下,我参加了中国铁道学会和中国空气动力学会组织的多次全国性学术会议,并参加了多次相关的技术评审会,大大开阔了我的学术视野。
以上是我这几年的一些经历。请指正。成绩属于过去,我一定会抓住年轻人学习和工作的黄金时期,脚踏实地,努力工作,为中国交通工程科学的发展贡献我的微薄之力!
非常规的研究工作,你会有意想不到的结果。
一直比较关注木虫的“科研经验”板块,今天也分享一下我最近的经验。
之前的题目是和计算有关的。整天呆在计算面前,时间不知不觉从网络中溜走。虽然我从来不玩游戏,但是每天在网上漫无目的的浏览,确实花了很多时间。
回想一下你的总体时间表:
1.早上7: 45起床,洗漱整理,8: 00上学,路上买点早餐,8: 15左右到实验室,算早了。然后开始吃早餐,上网,有时候一不小心就会到10。万一还有什么事,打个电话或者下午两点到实验室,刚睡了午觉,还昏昏沉沉,效率很低。晚上虽然每天都要呆到10,但是好像收获不多。
时间一天天过去,最后我勉强毕业。
从前年开始,我换了研究环境,换了课题,换了实验,给自己做了一个规划。现在看来真的有用。这两年发了n篇,还在整理n篇。目前,我标新立异道:
1.我不会遵循朝九晚五的工作方式来做非常规的工作。根据实验情况,有时我可能会在实验室待20多个小时,有时我可能不会去。所以有时候10到校,有时候12到校。当然,我回来晚了。我一般睡到自然醒,省去了午休时间。起初,我的导师不同意我的做法,但他在最近一年里已经接受了这种做法。毕竟我偶尔也有一些好的结果。虽然这种生活方式对身体不好,不能成为未来的科研方式,但对于硕士和博士来说,确实是一种有效的科研方式。
2.充分利用周末之前很少工作的时间,在实验室做一些与科研无关的事情。现在充分利用周末时间,因为周末大部分公共设施都是闲置的,可以放心使用。有时候一个周末的数据可以抵得上一周的结果。所以周一的时候,我一般都是很轻松的把成绩整理出来,周二就要想办法和导师商量。
3.尽可能远离电脑。每天去实验室第一件事不是打开电脑,而是打开实验设备(因为大部分实验仪器需要预热1小时)。在此期间,你可以在网上收到信件,并处理一些其他事情。既然仪器已经开机了,就会强制你离开电脑。所以基本上,去实验室拿数据就行了。
4.计划每天离开实验室的时候给自己留个纸条,提醒自己第二天的任务是什么,这样就不会在实验室里胡思乱想,有时候晚上睡觉的时候想想,思路会更清晰。最好每天晚上回去之前把实验数据处理一下,以便调整第二天的实验。
5.要经常和导师讨论,做一个有准备的人,随时整理结果和问题,只要导师来参观实验室或者看起来有空,就尽量讨论。过去一年我养成了一个习惯。只要导师来实验,我就能在5分钟内把结果和问题清晰地呈现给导师,效果相当不错。和导师讨论问题的时候,一定不能光说不练。其实用一张图和数据来说明一个结果或问题,时间久了反而更好。以前害怕和导师见面讨论,现在总是很期待导师,呵呵变被动为主动了。
6.抓紧写文章,感觉资料积累到一定程度,赶紧准备文章。我个人的经验是,写完一篇文章初稿,我会和导师谈写文章的事。讨论完几天之内,我修改好的文章估计就能呈到导师面前了(多么高效,呵呵)。把文章交给导师后,可能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得到反馈。与此同时,我必须为下一篇文章制定一个计划。我一般都是在最后一篇文章前形成第二篇文章,来来回回修改,所以导师基本上就把第一篇文章放出来了,不然要花很长时间。
7.多开会,多沟通,想办法去开会。其实只要你成绩好,人好,实验室条件不是特别差,导师都会考虑的。当然,这也是一种互补的关系。如果你没有成绩,估计导师也不会放过你。所以我没事的时候总会找一些会议的资料,然后自己估算一下费用。剩下的费用越少越好。交通慢也没关系,成本会降到最低,然后我会说服导师。一般情况下,还是可以的。通过几次见面,我收获了很多,不仅锻炼了自己,也学到了知识。我记得开了两次会,我根据会上的情况汇报了别人的问题,回来后对实验做了新的评价或者补充,然后我又做了一篇文章。
链接:/view/5ae 925 d0b 14e 852458 FB 573 a .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