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p专利侵权

TC不能!VC可以做到纯代码当然可以实现。

翻到一个其他地方的GUI历史!既然你说会加分,呵呵。

阿吉哈历史溯源:2005年8月30日

字号:小、中、大

如果你使用电脑有些年头了,你一定知道那些没有图形界面的操作系统,比如微软的DOS,UNIX和原版的Linux。要熟练使用这些操作系统,用户必须牢牢记住大量命令,并达到舒适的应用水平。在那个年代,掌握电脑操作技能绝对会令人肃然起敬,但也正是因为操作的复杂性,电脑很难真正进入家庭,被普通用户掌握。

计算机行业很早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取代字符界面的图形用户界面(GUI)已经成为广泛使用的图形界面。操作直观,用户无需专门培训即可轻松掌握,大大降低了计算机应用的门槛。80年代以后,各种操作系统竞相推出图形界面,包括微软、Windows和Mac,以及其他很多后来消失的系统。90年代中期,图形界面开始真正取代字符界面成为标准,其中微软的Windows 95就是典型代表。进入2000年后,操作系统原有的残留字符界面模式被彻底取消,图形界面不满足于简单的设计,向注重视觉体验的方向发展。苹果Mac OS X和微软Windows XP是两大支柱。之后,图形界面走向完善和个性化时代,所有终端用户都可以参与其中,为自己设计一套个性化的界面外观,而业界则将目光投向更遥远的未来,希望在未来的操作系统中采用3D全新的视觉界面。

在接下来的文字中,我们将详细介绍图形界面的概念由来、实现以及详细的开发过程,其中会涉及到各种操作系统。

从理论探索到产品原型

GUI界面计算机的概念始于20世纪30年代,当时一位名为“Vannevar Bush”的人提出了一种名为“Memex”的智能设备,他认为这种设备的外观类似于桌子,有两个可触摸显示器,一个输入键盘和一个扫描仪。通过这个设备,用户可以访问所有人类知识库。那时候电脑还远没有生产出来,房利美布什的想法纯粹是毫无根据的科学幻想,永远不可能实现。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个想法是有远见的,它成功地描绘了半个世纪后的计算机形态。也许微软的平板电脑曾经从Memex的直接触摸操作概念中获得灵感。

道格拉斯博士的NLS系统

我们无法确认微软是否借鉴了房利美·布什的天才理念,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一理念对启发操作系统引入GUI图形界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1948年,Douglas engle Bart(GUI和mouse的发明者)在获得学士学位后加入了美国国家航空咨询委员会(NACA,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前身),但他并不满足于只从事一些范围较窄的小项目,而是希望自己的工作能够造福全世界。在上班的路上,他突然回忆起房利美·布什写的关于“Memex”的文章,开始思考如何实现这样一个装置。对于触摸显示屏,道格拉斯很自然的想到了阴极射线管技术——道格拉斯是二战时期的雷达兵,当时的雷达显示屏使用阴极射线管作为信号显示的核心器件。道格拉斯还认为屏幕上的信息应该以图形的形式存在,操作者可以在屏幕的任何范围内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道格拉斯对这个想法感到兴奋,但他万万没有想到,第一个原型系统会在20年后真正出现。

图1道格拉斯·恩格尔巴特博士被誉为“桂之父”、“鼠之父”。

后来道格拉斯离职去了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在那里获得了电子工程和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1956。后来,道格拉斯博士进入了著名的斯坦福研究院,在此期间,他真的可以将自己的想法变成现实。1968,道格拉斯博士终于成功了。他公开展示了他的“NLS”图形系统,包括一个圆形CRT显示器、一个键盘和一个鼠标。它的名字“NLS”是“在线系统”的缩写,因为它是基于几台计算机的联网。NLS可以显示图形界面,用户可以通过移动鼠标在整个屏幕上自由选择内容,实现无纸化办公。虽然这一幕在今天看来很平常,但在1968绝对是一个革命性的新概念,以至于当Douglas博士演示NLS系统的时候,很多电视台都进行了实时报道,引起了轰动。Douglas博士也因此被称为“GUI界面之父”,但他还有另一个同样响亮的头衔:“鼠标之父”——他为NLS系统开发的鼠标后来成为计算机的标准输入设备之一,并深深影响了计算机的发展。

图2 NLS系统,带有显示器、键盘和鼠标。

Alto计算机和Smalltalk语言

道格拉斯博士的NLS系统震惊了外界,无纸化办公成为许多企业的热门话题,这让施乐公司深感不安。打印设备是施乐的生命线。NLS系统出现后,施乐担心“无纸时代”的到来会对他们造成巨大冲击,并意识到了“风险”。施乐高管认为最好先掌握这项技术,成为新领域的领导者,于是在1970成立了著名的帕洛阿尔托研究中心(PARC),专门负责这件事。虽然无纸化的风险后来被证明是多余的(进入PC时代后,办公用纸不是减少了,而是消耗更多了),但施乐高管当时做出的决定仍然是非常明智的。PARC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好的研究所,拥有一流的设备和人才,几乎所有的人都是医生或各自领域最优秀的专家。自然,PARC出了很多成果,包括操作系统的GUI界面,也孕育了很多顶尖的科技人物,包括3Com的创始人鲍勃·麦卡夫,微软的首席架构师查尔斯·西蒙尼。当然,这些都是后者。

PARC中心同时开展了多个研究项目,激光打印机是其首批发表的成果之一,被视为打印技术的革命性突破。然而,PARC发明的激光打印机不能独立工作,它必须有一个图形计算机来为它提供要打印的文档。那时候还没有这种电脑。PARC的计算机科学家只是自己动手。他们从道格拉斯博士的NLS系统中获得灵感,并于1973年发明了奥拓计算机。Alto被视为操作系统GUI界面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它有窗口和下拉菜单,可以通过鼠标灵活操作,真正打破了困扰业界已久的人机壁垒,大大提高了操作效率,从而形成了业界的WIMP标准。这里有一个小插曲不得不提:来自伯克利的学生查尔斯·西蒙尼有幸参与了Alto的开发项目。他为奥拓电脑写了一个文字编辑器:“Bravo”。Bravo改变了信息的组织和展示方式,被公认为第一款“所见即所得”的文字处理软件。

1975年,PARC正式向公众开放奥拓电脑。当时有大量精英参观。在花旗银行代表的参观过程中,Simone向他们展示了Alto电脑、Bravo软件、网络和激光打印机的合作过程。Bravo使用各种字体编辑文件,这些文件显示在Alto电脑的屏幕上,然后将相关数据通过以太网传输到打印机,打印出来的文件看起来和屏幕上显示的一模一样。“所见即所得”的概念应运而生,比苹果Macintosh早了11年,但成为标准的却是后者。

与Alto computer一同诞生的还有Smalltalk语言。Smalltalk是第一个面向对象的编程语言,它具有类似Java的自动内存管理功能。用任何语言来形容这一伟大成就都不过分。PARC使用Smalltalk语言设计图形环境,并带来了许多全新的GUI编程概念。我们今天看到的所有可视化开发平台,都可以看作是Smalltalk的思想衍生。在奥拓电脑发明后,PARC的许多开发者希望将其商业化——奥拓拥有比后来的MAC更大的屏幕,以及鼠标和图形界面,前景光明。遗憾的是,施乐一直秉承“产品越大越好”的大公司风格,只愿意生产复杂昂贵的机器,对奥拓电脑不感兴趣。奥拓电脑售价5万美元,激光打印机需要20万美元。后者自然成为施乐的新方向,而奥拓电脑则被施乐高管忽视。随后,PARC的成员坚持对奥拓进行了多次改进,最终开发成了奥拓III,但开发者强烈的商业化意愿再次被施乐拒绝。直到1981,施乐才以17000美元的价格向市场推出了简化版的奥拓电脑——Star 8010文档处理器。STAR 8010虽然和奥拓有很大的不同,但是它有着出色的文档处理能力,多个文档可以在屏幕上并置,互不重叠,用户可以很舒服。可惜此时施乐已经错过了抢占制高点的最佳时机,Star 8010在市场上也没有得到太大的反响。更不幸的是,许多PARC精英对施乐不满,另寻出路。大批精英加入苹果电脑公司进行冒险,但开发Bravo软件的查尔斯·西蒙尼却去了当时名不见经传的微软公司,后来他成为了微软的创始人之一。

图3施乐奥拓电脑

图4 Alto的文件管理器

图5施乐Star 8010文档处理器

苹果丽莎/麦金塔的诞生

施乐未能及时将奥拓推向市场,错过了机会。最后只在施乐内部员工使用,没有对外推广。但奥拓成为了图形化操作系统的先行者,后来的苹果丽莎电脑和微软Windows 1.0都可以算是对奥拓思想的直接继承。在图形操作系统方面,与微软相比,苹果明显领先一步。当时由史蒂夫·乔布斯和史蒂夫·沃兹尼克创办的苹果电脑被公认为个人电脑的开创者,但他们在图形界面方面并没有太多建树。Apple完全基于命令行操作。Apple虽然配备了简单的图形界面,但是没有鼠标,完全依靠键盘输入,同时保留了传统的命令行操作。好在施乐的Alto并没有推向市场,IBM在个人电脑领域也是懵懂无知,于是Apple II成为了当时唯一一款拥有“图形界面”的个人电脑,苹果当然也因此发了大财,进入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阶段。苹果作为一家充满活力的年轻企业,已经成为很多精英向往的天堂。许多离开施乐PARC中心的工程师后来加入了苹果公司,这些工程师能够继续他们之前的工作。就这样,中音电脑和Smalltalk语言以另一种形式出现在了电脑舞台上。

从技术层面来说,苹果二代电脑无论如何也比不上当代的奥拓。PARC的前工程师们对此深有体会。在他们的安排下,苹果电脑公司的创始人之一史蒂夫·乔布斯得以进入PARC研究中心。他看到了传说中的奥拓电脑,观看了相关演示。乔布斯详细了解了奥拓电脑的整个概念,他被完全图形化的界面和鼠标灵活的输入方式深深震撼了。之后,乔布斯成为了GUI界面的忠实信徒,他决心开发一款类似的电脑并投放市场——这件事发生在1979年,乔布斯的到访直接改变了后来的“Lisa”电脑项目,于是PC和操作系统的发展方向反转到了“正确”的方向。

为了完成Lisa,开发者在Appleⅱⅱ计算机上模拟了多种不同的界面原型,包括一套基于任务界面的“二十个问题”方案和一个带有四列文件浏览的方案。后一种设计后来被NeXTStep系统和Mac OS X系统借鉴。但是Lisa开发团队最终选择了基于图标的显示方案,所有的文件、文件夹和应用程序都用图标来表示,而且它还有一个下拉菜单栏,菜单栏放在屏幕的顶部。如果我们比较现在的Mac OS X系统,我们会发现它的基本元素仍然继承自Lisa。除此之外,丽萨电脑还有很多创新,比如引入了键盘快捷命令,一些经常操作的菜单命令可以通过快捷键实现,滚动条取代了原来的固定高度窗格;垃圾桶支持拖拽功能,那些不需要的文件用鼠标拖拽就可以直接删除。另外引入了菜单的前景和背景概念,那些暂时没有被选中的菜单都是浅“泛灰”,让用户在操作时一目了然。Lisa很自然的推出了鼠标,但是苹果对鼠标操作做了很大的改变——一开始在奥拓电脑上使用pc鼠标,后来施乐的Star 8010文档处理器简化为双按键模式,而苹果Lisa使用的是只有一个按键的鼠标,这样做是为了简化操作(苹果显然低估了用户对技术的掌握能力)。但是基于图标的GUI系统至少需要两次鼠标操作,比如选择和运行。正因如此,苹果发明了双击操作,这一操作后来成为了所有GUI操作系统的标准,即使现在鼠标有大量的按钮。

Lisa computer创造了许多前所未有的GUI概念,这些概念中的大部分至今仍在使用。我们知道施乐Alto电脑和Star 8010文档处理器都有图标的概念,但Lisa是第一台真正用图标来表示文件的电脑。在Lisa系统中,图标文件是按地址路径组织的,每打开一条路径都会弹出一个独立的显示窗口。Lisa推出的“拖放操作”也是一项伟大的发明,以直观自然的方式实现了很多复杂的操作。比如我们可以选择文件和文件夹,拖动到其他窗口,从而完成复制操作;此外,Lisa还有大量精妙的设计,可以有效简化操作,比如允许用户为每个文件指定要执行的程序。只要双击文件,就会被相应的程序自动打开。这些细节几乎都在后来的GUI操作系统中传承了下来。

Lisa项目始于1979,但直到1983才正式开发。但问题随之而来。这台电脑的价格定为100万美元。虽然在当时并不贵,但还是让大量用户无法接受。如果用户群体不够广泛,专门为Lisa平台开发软件是不现实的。为此,苹果决定开发廉价版的Lisa,也就是著名的“Macintosh”项目。麦金塔电脑于1984年推向市场。它有一个9英寸的单色屏幕,128KB内存和一个软盘驱动器,保留了大量Lisa电脑的GUI功能。但它不具备多任务处理能力,不能在两个程序之间灵活切换,价格仅为2495美元。麦金塔的发布引起了巨大的轰动。人们第一次看到电脑有这么漂亮的操作界面,听说电脑能发出这么美妙的声音,第一次体验到电脑这么简单的操作。麦金塔的表现堪称辉煌,苹果也达到了发展史上的最高点。虽然此后苹果一直在走下坡路,但Macintosh的后续版本似乎并没有受到特别大的影响。即使在90年代中后期苹果濒临破产的时候,Mac OS 8和Mac OS 9在技术上依然不落后。

图6列出了一些顶级Lisa计算机。

图7 Macintosh系统1的图形用户界面

强劲的GUI运动

除了苹果的Lisa,80年代还有很多GUI操作系统。包括VisiCorp的VisiOn,微软的Windows 1.0和2.0,Tandy的Desktop,Digital Research的GEM,IBM OS/2,Next Company的NeXT Step,为UNIX开发的X Window等。但是除了Windows、NeXTStep和X Window,其他的GUI都没有被持续开发。接下来,我们将按照出现的顺序介绍这些GUI的特点和发展。

图8视觉系统的用户界面

视觉操作系统

在苹果致力于开发Lisa图形界面的同时,VisiCorp也在做同样的工作。VisiCorp是世界上第一个电子表格软件VisiCalc的创始人,是当时最强的PC应用软件企业。然而,VisiCorp没有制造自己的计算机,而是为IBM PC开发了一个带有图形用户界面的操作系统。这款产品命名为“视觉”,发布于1983。

虽然VisiOn也实现了图形化操作,但是缺点很多:一是VisiOn价格太贵,单套软件价格达到65438美元+0495,很多用户无法接受;其次,视觉对硬件要求太高。只能在512KB内存和硬盘鼠标的PC-XT电脑上工作,这样就把很多不合格的用户挡在了门外。更何况视觉在设计上并不出众。比如只支持640×200单色图形模式,不脱离基于文字的痕迹。例如,VisiOn完全不能支持图标功能,用户必须点击文本标签才能打开文件或执行程序。视觉方面,VisiOn只支持定宽字体显示,不仅明显不如苹果的Lisa和Macintosh,甚至不如施乐的Alto和Star 8010。此外,VisiOn对鼠标的支持极其有限。它甚至不能支持鼠标的对角线移动,只能让光标水平或垂直移动——这相当于1968中道格拉斯博士的NLS系统的水平。虽然技术远远落后于Lisa,但它是当时PC可以使用的唯一GUI图形操作系统。不幸的是,当比尔·盖茨看到VisiOn给DOS带来的真正威胁时,他发动了一场经典的宣传战。微软极力向用户宣传Windows系统的好处,力求在心理上和精神上赢得用户。这场宣传战的目的是瓦解潜在对手,而不是促进销售。事实上,那时候Windows不仅没有上市,而且几乎没有开始设计。但是微软的宣传非常有效。当VisiOn开始销售时,VisiCorp意外地发现很少有人接受这个产品,因为几乎全世界都在等待微软的“Windows”。VisiCorp被微软轻松击败,同时VisiOn也走到了尽头,没有继任者延续生命。

图9窗口1.01的界面,可以支持两个平铺窗口的边界调整。

Microsoft Windows已启动。

VisiOn无疑是一款非常失败的产品,但却迫使微软开发出比它更有竞争力的产品。起初,微软将其GUI系统命名为“界面管理器”,但后来选择了一个更生动友好的名称Windows。Windows的原型系统推出于1983,其界面看起来像是VisiOn和Microsoft Word for DOS的混合体——Microsoft Word for DOS脱胎于Alto computer的Bravo编辑器,是Simone加入微软后带来的杰作。

两年后,Windows 1.0正式发布。与原型系统相比,Windows 1.0明显成熟,具备了流行GUI的特点,如页面滚动条、窗口控制器、菜单等,但在细节设计上,Windows与其他GUI仍有很多差异,比如每个应用都有菜单栏,窗口平铺而非重叠。有个有趣的小插曲。来自施乐PARC中心的设计师认为平铺设计比重叠设计更好,但比尔·盖茨本人并不这么认为,所以他决定未来的Windows GUI应该采用窗口重叠的方式。这套规则自Windows 2.0生效以来一直沿用至今。不过Windows 1.0还是采用了磁贴设计。当然不是独立的操作系统,而是为DOS系统设计的GUI图形界面。由于Windows 1.0的功能较弱,大部分用户还是习惯使用命令行。

图10 Tandy桌面系统外观

Tandy桌面图形用户界面系统

坦迪电脑公司这个名字可能很多人没听过,但是在1984,这家公司也发布了自己的GUI系统同桌。但是同桌对鼠标的支持非常有限。主要依靠键盘操作,采用平铺窗口。当然,同桌是很难用的,而且在销售上,一直和坦迪自己的电脑捆绑销售,没有公开推广。

数字研究推出GEM GUI

在1985的最后,数字研究公司推出了一个叫做GEM的图形环境。和Windows一样,是为DOS系统设计的GUI,但也可以在雅达利的ST电脑上工作(雅达利公司由美国犹他大学毕业生布什内尔于1972创立,从事家庭娱乐用电脑软硬件的研发,可以说是当今电子游戏机的鼻祖)。事实上,GEM也是由施乐PARC公司的大量R&D人员操作的,但遗憾的是,它与苹果公司的Lisa/Macintosh GUI过于相似。同样的图标表示菜单栏放在屏幕顶部,鼠标操作非常相似。愤怒的苹果起诉Digital Research侵权。结果数字研究被迫修改了PC DOS的GEM版本,但奇怪的是,雅达利电脑的GEM GUI并没有受到影响。

图11 Gem1运行在雅达利ST电脑上的图形环境。

图12工作台1.0 GUI图形环境

Amiga工作台图形环境

Commodore公司生产的Amiga电脑曾经风靡市场。它使用了支持多媒体图形和音频的多处理器技术,拥有出色的视频和音频质量,这也使它广泛超越了同时期的其他计算机。另外,Amiga的操作系统可以支持多任务环境,这一点连苹果、微软、IBM都自愧不如。但在图形环境方面,Amiga采用了一套名为“Workbench”的GUI,在当时相当亮眼:支持窗口上下移动,窗口被选中或移动时会自动出现在前台,顶部的菜单栏可以自动隐藏,鼠标右键可以激活。然而,由于Commodore管理不善,Workbench GUI没有以下功能。

图13 GEOS GUI有点类似于GEM和Lisa/Macintosh。

Berkely Softworks发布GEOS

1986年,Berkely Softworks发布了GEOS图形GUI,与《麻烦》中的GEM GUI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其主要应用对象是Apple II、Commodore 64等电脑产品。可惜GEOS出来的太晚了。这个时候面临微软和Windows的强大竞争,自然GEOS后来就消失了。

图14 Windows版本2.0,添加最大化和最小化按钮,并使用窗口重叠布局。

微软视窗2.0

1987年,微软将Windows GUI升级到2.0版。Windows 2.0放弃了窗口磁贴设计,转向了流行的重叠模式,并大量使用了类似Macintosh的GUI元素,远比之前的1.0版本成熟。苹果看到后很震惊,他们毫不犹豫地提起诉讼,认为Windows 2.0侵犯了Macintosh的“Look & amp;Feel”视觉专利,苹果声称Macintosh的“整体视觉外观”受版权保护。虽然Windows在一些窗口细节上与Macintosh有所不同,但整体上看起来非常相似。法院随后要求苹果公司提供具体证据,苹果公司提交了189个GUI元素。遗憾的是,苹果似乎忘记了179个元素已经在微软Windows 1.0协议中获得许可(作为交换,微软为Macintosh平台开发office软件),而剩下的10个元素基本不受版权保护,或者不是苹果原创,或者是唯一可能的通用实现。这场官司最终持续到1994,苹果陷入了彻底的失败,没有什么能够阻挡微软的崛起。

有必要提一个有趣的小插曲:在苹果起诉微软侵权期间,施乐也对苹果提起了诉讼。施乐声称自己是GUI版权的真正拥有者,从历史发展来看,施乐确实是所有GUI发展的源头。然而,这一案例在技术层面也被驳回。

图15 Acorn公司的Arthur GUI创下了当时的几个第一。

32位RISC平台的亚瑟

同样是在1987年,Acorn计算机公司发布了世界上第一台采用32位RISC处理器(ARM2处理器,8MHz)的微型计算机——Acorn A305/a 310,他们还为这台计算机设计了一个名为“Arthur”的GUI。和大多数其他GUI一样,Arthur有一个滚动条,可以让用户通过滚动页面来获得更多内容,它也有很多开创性的作品。Arthur可以显示16种颜色,也是第一款可以支持抗锯齿字体显示的GUI产品。而且在屏幕下方设计了专门的“dock”,可以在Dock上放置常用程序的快捷方式或工具,方便用户快速操作电脑。很多年后,苹果在设计Mac OS X时也引入了这种设计,这是后话了。Arthur后来被Acorn改名为“RISC OS”,发展到4.0版本,却没有在残酷的竞争中生存下来。

这里有必要插点题外话。我们知道,80年代中期及之前发布的很多GUI产品都采用了定宽字体,比如GEM、Windows 1.0、Amiga Workbench、Acorn的Arthur等等。但实际上这些GUI都可以在应用中支持比例字体。设计师们之所以没有在操作系统中采用同样的设计,是因为当时电脑显示器的分辨率太低了——大多数计算显示器的分辨率只有640×200,即使是Macintosh最高也只能支持384像素的垂直分辨率。随着技术的发展和显示分辨率的不断提高,GUI普遍采用比例显示字体作为新的标准。

图16 NeXTSep操作系统远比前作精致。

乔布斯打造下一步

1985年,乔布斯离开了自己创办的苹果公司,成立了一家名为“NeXT”的电脑公司。乔布斯希望打造一台真正面向未来的终极电脑,开发新的图形操作系统当然是重中之重。NeXT公司的工作命名为“NeXTStep”,开发工作从1985开始,到1988结束。从技术上来说,NeXTStep确实是一款出色的图形操作系统:所有GUI元素都用三维阴影装饰,包括窗口、菜单、按钮等。,改变以前GUI的简单风格;NeXTStep率先在窗口右上角设置了一个“X”符号,作为关闭窗口的快捷方式;NeXTStep引入了垂直菜单栏设计,用户点击屏幕左上角的特定logo菜单栏就会下拉,而点击屏幕其他地方的菜单栏就会自动关闭,操作起来相当方便。NeXTStep还推出了Dock dock栏,但与Arthur GUI不同的是,这个Dock栏可以放在屏幕的任何一侧(默认位置是屏幕的右侧)。

因为视觉效果大幅提升,NeXTStep对硬件也提出了“苛刻”的要求。需要高分辨率的显示器,否则NeXTStep无法正常工作。

图17 OS/2 1.1的GUI界面只能支持单色图标,甚至后来的版本1.2也没有引入当时流行的颜色设计。

1988 IBM OS/2诞生了。

IBM的OS/2也诞生于1988。它最初是作为DOS的替代品而设计的,由IBM和微软联合运营。当时的微软远没有勇气对IBM说不,但他们在OS/2开发上也没有什么突出的表现。OS/2版本1.0基于文本命令行操作,而版本1.1增加了图形GUI。在上图中,你可以看到它与微软Windows 2.0颇为相似,但其技术水平却比同时出现的NeXTStep落后了几个档次。

图18 1998发布KDE桌面环境

用于UNIX的x窗口系统

GUI潮流不可避免地蔓延到了单片UNIX领域。早在1984,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就与DEC合作开发了UNIX系统上的分布式窗口环境,这就是著名的“X Window System”项目。1986年,MIT正式发布X Window,从此成为UNIX的标准窗口环境。接着,全面负责项目开发的X协会成立,X Window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同时,很多UNIX厂商也在X Window原型上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