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态驱动器无法启动。
固态硬盘(SSD)又称固态硬盘,是由固态电子存储芯片阵列制成的硬盘。
固态硬盘,以台湾省命名,英文叫solid capacitor。SSD由控制单元和存储单元(FLASH芯片,DRAM芯片)组成。
固态硬盘在接口规格和定义、功能和使用方法上与普通硬盘完全相同,在产品外观和尺寸上与普通硬盘基本相同(新兴的U.2和M.2形式的固态硬盘在尺寸和形状上与SATA机械硬盘完全不同)。
广泛应用于军事、车辆、工业控制、视频监控、网络监控、网络终端、电力、医疗、航空、导航设备等诸多领域。
芯片的工作温度范围很宽,从商用产品的0~70℃到工业产品的-40~85℃。虽然成本高,但正在向DIY市场蔓延。
因为固态硬盘的技术不同于传统硬盘,所以出现了很多新兴的内存厂商。厂商只需要购买NAND颗粒,匹配合适的控制芯片,编写主控制器代码,就可以制造固态硬盘。
SATA-2接口、SATA-3接口、SAS接口、MSATA接口、PCI-E接口、M.2接口、CFast接口、SFF-8639接口和NVME/AHCI协议广泛应用于新一代固态硬盘。[1]
分类
编辑
广播
分类方法:
固态硬盘的存储介质有两种,一种是使用FLASH芯片作为存储介质,另一种是使用DRAM作为存储介质。最新的是英特尔的XPoint粒子技术。
基于闪存的固态硬盘:
IDEFLASH DISK(串行ATA闪存盘):采用闪存芯片作为存储介质,也就是俗称的SSD。其外观可以做成各种形状,如笔记本硬盘、微硬盘、存储卡、u盘等。这款SSD固态硬盘最大的优势就是可以移动,数据保护不受电源控制,可以适应各种环境,适合个人用户使用。使用寿命长,根据不同的闪存介质而不同。SLC闪存一般达到PE的几万倍,MLC能达到3000次以上,TLC也能达到1000次左右,最新的QLC也能保证300次寿命。普通用户一年的写入量不超过硬盘总容量的50倍,即使是最便宜的QLC闪存也能提供6年的写入寿命。可靠性非常高,优质的国产固态硬盘,故障率可以轻松达到普通国产机械硬盘的十分之一。
基于DRAM类别:
基于DRAM的固态硬盘:DRAM作为存储介质,应用范围较窄。它模仿传统硬盘的设计,可以通过大多数操作系统的文件系统工具进行设置和管理,并提供工业标准的PCI和FC接口,用于连接主机或服务器。应用模式可分为SSD硬盘和SSD硬盘阵列。它是一个高性能的内存,理论上可以无限写,但美中不足的是需要一个独立的电源来保障数据安全。DRAM SSD是比较非主流的设备。[1]
基于3D XPoint类
基于3D XPoint的固态硬盘:原理上接近DRAM,但属于非易失性存储。读取延迟极低,可以轻松达到现有固态硬盘的1%,拥有近乎无限的存储寿命。缺点是密度相对NAND较低,成本极高,多用于发烧级桌面和数据中心。
发展历史
编辑
广播
1956年,IBM发明了世界上第一个硬盘。
1968年,IBM再次提出“温彻斯特”技术的可行性,奠定了硬盘的发展方向。
1970年,Sun StorageTek开发了第一个固态硬盘驱动器。
1984年,东芝发明了闪存。
1989,世界首款固态硬盘出现。
2006年3月,三星率先发布了32GB固态硬盘笔记本电脑。
2007年6月,闪迪公司发布1.8英寸32GB固态硬盘产品,3月发布2.5英寸32GB型号。
2007年6月,东芝推出首款120GB固态硬盘笔记本电脑。
2008年9月,仪征MemoRight SSD正式发布,标志着中国企业加速进入固态硬盘行业。
2009年SSD井喷式发展,各大厂商蜂拥而入,存储虚拟化正式进入新阶段。
2010年2月,镁光发布了全球首款SATA 6Gbps接口的固态硬盘,突破了SATAII接口300MB/s的读写速度。
2010年底,Rennes Renice推出全球首款高性能mSATA固态硬盘,并获得专利。[1]
2013年,三星推出VNand 3D闪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