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中国的传统文化没有被中国武术吸收?( )
这个话题乍一看似乎有些不着边际,空洞无物。我从四个方面来解释一下。?
第一,从武术的作用来说,练武术可以提高人的基本素质。古人最讲究的是“文武双全”,所以有句话:有武无文,是蛮,有文无武,是弱。其实我们现代人也同样有讲究。谁不想“文武双全”呢?!至于得到全部而不是全部,那就是另一回事了。练习武术不仅可以改善人的体质,更重要的是可以改善人的精神面貌,塑造人勇敢坚强的性格。通常我们说到武功,自然会说到少林寺的武功。但我一直反对“少林武术”这个说法,应该叫“少林功夫”。我提倡“武禅”就是为了强调这一点。“功夫”这个词是我们佛教里的一个专用名词。我们禅修的成果,叫做“功夫”。比如打坐说话,我们称之为“做功夫”。做“功夫”的目的是为了开悟,成佛,超凡入圣,彻底改变人的品质。少林寺是禅宗祖庭,少林僧人习武,是修行的一种,所以也叫“禅武”、“禅武合一”。当然,并不是所有学少林功夫的人都是在练功夫、做功夫。少林和尚就算练武,也不一定是在练功夫。关键在于他们是否有禅定之心。我们不能要求,也不能要求所有习武者都以禅的态度习武。但很重要的一点是,武术的动机对武术的后果有很大的影响,那就是武德。尤其是没有不重视武术的武林高手。他们总是一遍又一遍地苦口婆心地强调武术,因为好的习武动机会培养好的性格;不良的习武动机,最后只会产生反派。对此,武术从业者和老师都不可大意。
目前对武术的作用还有很多误解,都是过分强调武术与战争、格斗的关系。现在人们开始理解和接受武术不适合战争,因为战争是群体对抗,不是单挑。当然,一个有武功基础的战士当然有利于战斗,但武功并不是决定一场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武术是一种攻防技术,不会错的。武术的发展和格斗有很大关系,但不是必然的。懂武功的就打,不懂武功的就打。我反对直接把武术和格斗联系起来。武术有很多功能,比如刀,可以用来杀人,也可以用来切菜。但问题不能到此为止。最根本的是,要抛开刀是用来杀人的,还是用来切菜的。我们追求的是刀必须锋利,必须是高质量的刀。所以武术的本质是与人的素质、强健的体魄、勇敢的性格有关,不是与打架有关,而是与战争有关。?
第二,从武术的内容来看,武术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并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环境中发展和完善。因此,武术也必须充分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这和中医的产生和形成是一样的,中医也拥有和体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事实上,武术和中医密切相关,相互渗透,武术中的伤科是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的阴阳、五行、经络、经络等思想也贯穿于武术体系之中。因此,无论从拳理、具体动作,甚至名称,我们都能轻松而强烈地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气息。比如太极拳、八卦拳的拳法理论,直接来源于阴阳八卦思想。其实中国所有的武术都讲究阴阳变化。所以拳术常说:能量是静止的,拳法是神圣的。所谓“静能”,讲的是阴阳变化。比如众所周知的少林功夫的基本特点就是:进退成一条线,拳打脚踢卧在牛地上,刚柔并济。注重阴阳变化,甚至在“一条线”、“一片牛卧之地”中寻求变化。现在一提到阴阳变化,大家都以为是道家专利,这是一种误解。阴阳变化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基本的思想,不仅道家讲,儒家也讲。就连我们佛教也这么说。我们的禅师曹洞宗讲过“以偏概全,各归其位”,“以五为贵”,既吸收了阴阳的思想,又结合了五行八卦。当然,作为佛教徒,少林功夫更加独特,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佛教思想。其他武术追求的最高境界是出神入化,变幻莫测,独断专行;而少林功夫是以禅和身心修炼为基础,追求开悟和解脱,达到“无欲无求”。解脱了就什么都不怕了,哪怕是死,武功也不是问题。所以《少林拳谱》上说:“盖外功之练,事身体筋骨;而内功的修炼,是由生命的精神来转换的。离开了就是江湖最后一技,结合了就是终极壮举。“从以上简单的列举中,我们不难看出武术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中国武术之所以被称为博大精深,是因为中国武术包含了博大精深的中国古代思想。
第三,从武术史的角度来看,武术的产生和发展是与中华民族的历史融为一体的。与外国武术相比,中国武术的发达程度和独特之处实际上与中国频繁的战争和灾难的特殊历史有关。武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缩影,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少林功夫为例,少林功夫与少林寺的历史息息相关。比如隋末少林寺被土匪占领,被和尚排斥。唐初,少林寺僧人逮捕王人,为唐朝立下功勋,封地加在爵位上。北宋末加入“尊圣队”积极抗金;元末红巾军进攻少林,被僧人阻止,这就是金那罗国王传说的原因。至于明朝嘉靖年间,少林和尚应该是英勇善战,妇孺皆知。清末民初,嵩山地区山匪兴起,少林寺僧人成立保安团,消灭山匪和静安一方;以上都是历史事实。至于笔记、小说、电影等等宣传的关于少林的传奇故事,我们就不说了。如今,少林功夫在国际国内都有影响力,只要你来到少林寺,看看世界各地年轻人习武的热情,看看世界武术团体和少林弟子在少林寺碑林中竖立的大大小小的朝圣碑,以及少林功夫在世界各地巡回演出的知名度,两年一次的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等等,你都会印象深刻。现在只是少林功夫的一个例子,而中国武术更是数不胜数,在世界武术史上绝无仅有。据统计,中国有300多种拳种。它们* * *同构成一个丰富多彩、生机勃勃的中国武术文化。中国武术体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英雄气概,非常直观地表达了中华民族的心理和理想,具有强烈的民族心理认同功能。我们想一想就明白了,这个世界上有多少人在看金庸的武侠小说,有多少人在看武侠电影。中国武术已经成为一种跨国界、跨民族、甚至跨信仰的文化现象,并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一个中国武术文化圈,这在海外华人聚居区非常明显。事实上,中国武术早已脱离了单纯的拳脚相加的状态,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民间文化,发挥了独特的文化功能。
第四,从武术的含义来说,武术这个词在古籍中偶尔会看到,但绝对不是现代人所说的武术。武术在古籍中的意思是“武术之术”,包括技、术、理、意、道的含义,也就是广义的功夫。“武术”在1949年后作为一个专用词被广泛使用,民国时期被称为国术。从内容和意义上来说,武术这个词并不能取代功夫。应该说武术是功夫的一部分。即功夫包括两个部分或层次:武学和武术。在修炼方面,武功修炼的是人,武功修炼的是修道。武术可以强身健体,增强人的意志,使人勇敢、坚强、充满活力;但也仅限于此。武术可以把武功升华到道家的境界,即天地生命大道,而在少林功夫中,则是一种拥抱宇宙生命智慧的禅道。实事求是地说,武功可以治人,武功可以治国治军,也就是从两个人的对抗到两个军队的战斗。规模不同,道理相同。你的功夫再好,也能以一敌十;如果遇到一百个人呢?你可以以一敌百,但是万一遇到一千人或者一万人呢?能掌握武功和武功,就能运筹帷幄,以少胜多,“治大国如烹小鱼。”现代人一提到武术,就想到国术套路,也就是“模范武术”。少林功夫中,除了武道和禅,还有四个部分,分别是基本功、套路、武学和功夫。模型武术在基本功和套路上多加了几个飞转动作,仅此而已。至于武功,功夫,武功,武功,不言而喻。这就是为什么传统功夫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以上,我从四个方面论述了中华武术的文化本质,以此提醒大家,中华武术是历史老人留给我们的丰厚礼物,是几代先辈心血的凝结,不是短期商业炒作行为所能达到的,要倍加珍惜!体育竞技只是武术的“小道”;重视文化功能是武术的“大道”!?
回顾我们对武术文化的态度和政策,我认为总体来说,我们对武术文化的理解和重视是不够的,甚至是偏颇的。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政府管理全国武术的体制与当前武术的发展不相称。政府的管理体制创立于建国初期,形成于文革时期,可能与当时整个举国体制和武术发展水平相适应。但改革开放20年来,全国武术突飞猛进,百花齐放。但是,政府武术管理体制仍然是文革时期的那一套,仍然抱着单一的“模范武术”,仍然实行僵化的、量化的体育竞赛制度及其标准。让人想起文革时期的“样板戏”。“样板戏”会扼杀多彩的地方武术,就像“样板戏”会扼杀地方戏曲一样。衡量武术好坏的标准不是你踢得多高,也不是你转了多少圈。武术不是一项单一的运动,而是一项综合性的运动。实际上,在武术比赛中追求高踢多转是违背武术最基本的原则的。如果单方面比较,武术一文不值,习武者的力气不比举重大;你跳得再好,也比不上跳高、跳远;桩步再稳,也比不上自由体操;平衡就像杂技。但武侠把这些集合在一起,用功夫的生命去关注它,神奇无比。这是中国的传统武术。武术最基本的原则是体力运用是否得当,是否达到最佳效果,外在的动作之美是次要的。另一方面,如果体力运用得当,达到最大效果,它的外部动作也一定是美的。衡量武术,必须以圈内人的眼光为标准,而不是圈外人的眼光。少林功夫里有个规矩“不能踢膝盖”。如果用现在的国家标准来衡量,少林功夫就成了“次品”。现在学少林功夫的人受外界影响,踢得高,转得多。当然也不是说踢高转身多就不好了。吸收外界的优点是必要的,也是值得提倡的,但不能随便把旧的规则扔掉。我们的前辈设置它们肯定是有原因的。不明白老规矩的道理,就把老规矩扔了,这是很盲目的。如今,为了迎合现有的系统竞赛规则,青少年不再重视和珍惜传统武术,而是专攻“模式武术”。整个社会表面上看起来习武的人多了,很热闹,但是武术的整体水平明显在下降。少林寺武僧恪守戒律,不参加社会上的各种比赛,为传统少林功夫的保存做出了特殊贡献。然而,世界风的入侵也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当然,这种情况不仅发生在今天,古代也有。据史料记载,在明朝,少林寺也发生过类似的情况。一代名师于参观少林寺,观看少林武僧表演武术后,表示“绝招全失”。我讲这个故事,是希望大家从中吸取教训,从大文化的角度推动武术在中国的健康发展和繁荣。1999 5月24日少林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