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普赛风格和波西米亚风格有什么区别?
因为波希米亚人行走在世界各地,他们的服饰自然夹杂着各民族的影子:印度的刺绣亮片、西班牙的层层波浪裙、摩洛哥的无肩带中式胸衣皮流苏、北非的珠饰,都融于一炉。令人耳目一新的“异域”感觉,也符合当代时尚各种元素“混搭”的趋势。近年来,我们会在各种时尚杂志和国际时尚会议上看到“波西米亚风”。什么是波西米亚?其实波西米亚是捷克一个山区的地名。所谓波西米亚风格的主要特征是流苏和涂鸦。最难解释清楚的是现在流行的波西米亚风格服装。吉普赛人善于收集所经过地区的特色,所以当他们到达中欧时,吉普赛民族风格的服饰已经是各种民族风格的混合体。百褶裙应该是当地的斯拉夫特色。东斯拉夫人和后来的俄罗斯也穿类似的服装。各种闪亮的碎片和首饰很可能是从印度带过来的,流苏和吊坠可能是从中东的波斯和北非的摩洛哥经过的人带过来的。吉普赛风格永远不会是简约派的。他们不可能追求一件质量好的衣服,然后再精心供应。他们只能一点一点地添加和补充,从而形成复杂的风格。他们不可能一直让自己的衣服保持鲜艳,年轻的吉普赛女孩喜欢的鲜艳的衣裙也总是在流浪中渐渐褪色,但他们会尽力让这些旧衣服看起来尽可能的漂亮。这就是这些人的真实情况,是现代社会的人无法复制和模仿的美。现在的波西米亚风是什么?在当今时尚界乃至整个时尚界,波西米亚风格代表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浪漫化、民俗化、自由化。强烈的色彩和复杂的设计会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神秘的氛围——其实也是近两年来对简约风格最大的冲击。波希米亚位于捷克的中西部。历史上是多民族聚居区,是吉普赛人的聚集地。追求自由的波西米亚人在环游世界的旅途中形成了自己的人生哲学。如今的波西米亚不仅象征着流行的流苏、褶裥、大裙子的服饰,更成为自由、热情的代名词。波希米亚覆盖了捷克中部和西部的大片土地,包括首都布拉格,与东部的摩拉维亚共同构成了现在的捷克领土。在捷克语中,波希米亚人通常是捷克人的同义词。事实上,波西米亚是捷克民族文化的核心之一,尤其是在19和20世纪。世界著名的捷克民族作曲家斯美塔纳和德沃夏克,用音乐表达了对家乡波希米亚的深深热爱。波希米亚这个名字来源于“Boii”,是公元1世纪当地凯尔特部落的名字。后来德国人占领了这里,名字却留了下来。公元5世纪,来自东方的斯拉夫人建立了波希米亚王国,传播了灿烂的文化。百塔之城布拉格的繁荣,就是这一时期的杰出代表。这里诞生的另一位伟人是宗教改革家扬·胡斯,他是马丁·路德宗教改革运动的先驱。如今,胡斯的雕像矗立在布拉格老城广场的中心,到处都是游人。说到波西米亚,就不能不提到吉普赛人。15世纪,很多行走世界各地的吉普赛人移居到捷克的波希米亚,所以很多文学作品都模糊地定义波希米亚人就是吉普赛人。之后,他们以流浪的方式环游欧洲,靠手艺自由谋生。然而好景不长。不信上帝的吉普赛人被视为异教徒,受到歧视,从而开始了他们长达四个世纪的悲惨命运。正因为如此,吉普赛人作为主角频繁出现在欧洲文学作品中。梅里美可爱而执着的卡门,雨果在《圣母院》中能歌善舞的埃斯梅拉达,都是家喻户晓的艺术形象。在音乐剧《巴黎圣母院》中,埃斯梅拉达介绍自己生平时唱的那首歌叫《波西米亚》。他们的人生态度,尽管有苦难,也有执着的遗憾,却让人充分感受到迷人的波西米亚性格,也给后人留下了足够的演绎空间。上世纪60年代,“波西米亚”一度成为欧洲青年挑战循规蹈矩的中产阶级主流生活的招牌。然而,这种对立关系在大卫·布鲁克斯的《天堂里的布博》一书中碰撞融合,该书定义了一个新的精英阶层——“资产阶级波希米亚人”,简称“布博”。波西米亚在这里被解读为一种追求自我,实现精神满足的生活态度。到了21世纪初,也许是人们厌倦了工业化的冰冷直线和严谨精致的现代生活,一股波希米亚风在时尚舞台上猛烈吹起:层层蕾丝、蜡染印花、皮革流苏、手工串结、刺绣、珠子,都是波希米亚风的经典元素。无领露肩的棉质上衣,低臀叠纱的长裙,以及满是刺绣、珠饰、流苏等复杂装饰的皮靴和挎包,连续几季都在潮流巅峰流行。这种丰富多彩的波西米亚风格应该归功于吉普赛人在流浪中收集当地特色的良好做法:亮片和彩色石头很可能来自印度;小花边和百褶裙是斯拉夫人和俄罗斯人的特征。流苏和吊坠可能来自中东的伊朗和北非的摩洛哥。难怪全世界的时装设计师都沉迷其中。对于向往波西米亚自由生活的都市人来说,“波浪”装扮确实能让人放松,圆8小时后的“流浪”梦。▲至于流苏,并不是波西米亚风格的专利,而是它的质地、颜色、图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