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提出两点启动农村消费市场的建议。
一,我区农村居民商品消费的总体现状
惠城区属于惠州市的中心城区,但仍有相当大的农村。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面积不断扩大。至2008年,惠城区区域面积1410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82平方公里。但与区域面积相比,建成区面积仅占5.8%,94.1%的面积仍属于农村。从农民生活消费的现状来看,农民消费的购买力在不断提高,这主要取决于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的不断提高。到2008年,惠城区农民人均年纯收入达到7425元,比2005年增加2974元。在抓好农民增收的同时,搞活和拓宽农村消费市场,是扩大内需、拉动农村经济增长、促进农村经济良性循环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重要环节,不仅关系到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而且影响到扩大内需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协调发展。从2008年公安人口统计年报可以看出,全区总户籍人口为829124人,其中农业户籍人口329275人;根据2008年经济普查数据,惠城区社会商品零售额达到13941588千元。根据1万农户抽样调查数据,人均购买消费品支出为2784元,农业人口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91.6702万元,占社会商品零售额的6.6%。可见,农村居民的潜在消费能力是很大的,这对搞活农村消费市场意义重大。
第二,农村消费结构与城市消费结构的区别
由于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收入的巨大差异以及各自的消费观念,两者之间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2008年农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7384元,是人均可支配收入+09481元的2.64倍。八大类生活消费占总支出结构的比重存在一定差异。
八大类生活消费支出占比:
项目
总支出
食物
衣服
家用设备、用品和服务
医疗保健
交通和通信
文化、教育和娱乐用品服务
活着
其他商品和服务
农村居民
支出金额
5019
2430
218
537
233
536
482
179
404
比例
100%
48.4
4.3
10.7
4.6
10.7
9.6
3.6
8.1
城市居民
支出金额
16581
5654
928
1026
851
3177
1728
2631
587
比例
100
34.1
5.6
6.2
5.1
19.2
10.4
15.9
3.5
从农村和城镇居民的消费比重可以看出,农村居民的消费主要集中在食品、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交通和通讯等方面;除了食品消费,城市居民的消费已经趋向于两个方面:交通、通讯和住房。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种情况。
1.食品购买和消费支出少,比例高于城市。
由于收入和农村居民消费观念的差异,农村居民的消费观念仍以食品消费为主,食品消费由购买支出和自产食品消费两部分组成。从上表食品购买支出占比可以看出,农村食品消费占比比城镇居民消费结构高14.3个百分点。然而,食品购买远远低于城市居民的消费。农村居民调查数据显示,农村居民人均食品购买支出为1607元,比城镇居民人均食品购买消费4607元低2.87倍。据此估算,2008年农村居民购买的食品总额为52914.5万元,占2008年经济普查粮油食品饮料烟酒销售总额的18%。
2.服装消费搭配成衣,消费增长缓慢。
服装是人们提高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共同需要。随着农村居民的不断富裕,服装消费趋于成衣化,人们越来越注重服装的款式、色彩、质量、舒适性和装饰性。而农村劳动力多从事体力劳动,生活环境无法与城市相比。虽然有一两件衣服对款式、颜色、质量、舒适度、装饰性要求很高,但只在节假日、休闲时穿;平时上班穿的衣服还是比较简单的,只要没穿破就不会换。2008年农村居民人均服装消费支出为218元,总支出为71782元,占经济普查服装消费总额的10.1%。与城镇居民人均消费相差710元。
3.交通通信消费发展市场占有率不高。
近年来,区委区政府按照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大力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环境,加快农村交通通信建设,实现了农村道路硬底化,通信设备基本覆盖所有村委会,进一步完善了农村交通通信网络,给农村居民的日常生活、工作、娱乐、通讯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特别是农村车辆由自行车改为摩托车,也刺激了消费市场。然而,在一些偏远的农村地区,大多数人购买一些过时的车辆。通信价格下降,通信设备采购价格从低到高一应俱全,加速了通信设备的市场消费。2009年农村居民人均交通通信支出536元,其中购买交通通信设备人均支出13.21元,占经济普查交通通信设备零售消费市场的0.14%。整个交通通信消费支出占城镇居民人均支出的相对比例仍然是5.93倍。
4.文教娱乐消费有所发展,但仍然偏低。
交通、通讯一直深入农村,农村人不断走出家门,眼界开阔,促进了农村文化娱乐市场的活跃。文化娱乐享受不再是城市居民的专属专利,农村居民也开始享受。2008年的家庭调查数据显示,文教娱乐消费占生活消费的比重为9.6%,但这部分消费集中在子女教育投资上,娱乐消费的比重仍然很低。在2008年经济普查中,文化、音像消费等。儿童教育人均投入829元。但城镇居民人均支出仍相差3.56倍。
5.保健意识普及缓慢。
随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普及和农村居民健康和保健意识的增强;区委区政府加大了对农村医疗硬件的投入,实现了每个村都有一个医疗站,配备了医务人员,实现了农民小病不出户的目的,同时加大了医疗卫生知识的宣传力度,增强了农村居民的健康知识,提高了农村居民的健康意识。2008年人均购药支出为99.67元,以此估算农村居民药品总支出为3292.8万元,占经济普查药品零售总额的20.5%。与城镇居民人均医疗支出相差3.65倍。
三,当前农村消费市场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1.虽然农村居民收入保持稳定增长,但由于起点低,收入远低于城镇居民,且差距还在扩大。而且,农村消费市场发展滞后,最根本的原因是农民收入远低于城镇居民,使得市场消费增长后劲不足。2008年,我区农民人均纯收入7425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948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之比提高到1: 2.62,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造成消费滞后的主要因素有:一是消费者的观念没有与时俱进,农民购买商品注重价格而非质量;二是农村社会保障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农民消费仍有后顾之忧。第三,农民有钱后,第一要务是建房,改善住房条件。许多农民外出打工赚钱。回来盖房子,没钱装修,又要打工。
2.农民预期收入不稳定,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虽然经过多年的努力,农民的收入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工资性收入已经成为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而工资性收入多为农民工收入,给收入带来了不稳定性。农业收入仍然是农民家庭经营收入的主要来源。但农业生产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不确定因素较多。农民面临自然灾害带来的风险和农产品价格波动带来的利益损失,导致未来收入预期不稳定。同时,在现行的农村居民保障制度中,只有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基本建立,农村居民只得到最基本的医疗保障,而养老社会保障基本没有建立,因此农村社会保障落后于城镇。在这方面,农民预期消费支出的压力大于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不得不减少日常消费,留下相当数量的储蓄来防范自然风险、市场风险和生活风险,从而减少农民的即期消费支出。
3.消费观念有差距,限制了农民的消费。农村传统观念根深蒂固,“量入为出”的传统生活方式,“存钱养老”“为将来积累”的消费心理,“节俭”的态度普遍存在,“能种的不买,能凑合的不改,能花的不花”;此外,受传统消费观念和实际收入的制约,农民缺乏借贷消费的心理支持,发展农村消费信贷困难重重,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民消费结构的升级。
4、农村流通秩序混乱,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农村市场。长期以来,打击假货存在重城市轻农村的现象。此外,农村居民对假货的识别能力有限,自我保护意识较弱。假冒伪劣商品流入农村,导致农村市场成为“假货集散地”和“废品市场”。骗农害农现象严重侵害农民利益,导致农民对农村销售的商品不信任,是农村消费市场管理不善的重要原因。此外,农村一些农家店、超市的很多进货渠道“不明”,市场监管严重缺位。在购买电器、高级用途产品等大宗商品时,更多的农民和消费者会“出于不信任”而选择进城购买。
第四,开拓农村消费市场,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
1.有效增加农民收入,解决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
增加农民收入的现实途径是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目前,农村劳动力缺乏劳动技能和就业机会。其次,对于以农业为主的乡镇,要挖掘农业内部潜力,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实现增产增效、提质增效、降本增效。因此,加强现有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势在必行,这不仅可以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还可以有效提高农民现金收入的比重,扩大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此外,我们必须保持城乡经济的快速发展,以有效增加农民收入。过去,当谈到增加农民收入时,人们只想到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然而,近年来的实践证明,农民收入的增长速度不仅与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速度有关,而且与城市经济的发展速度关系更为密切。因此,必须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城乡经济发展的一件大事,通过加强城乡产品交换和加快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来增加农民收入。同时,我国生态产业正处于发展初期,生态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必然增加,这将成为吸纳和容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新渠道。积极发展城乡劳动密集型服务业,吸纳农民就业。大力引导和支持农民参与城市服务业发展。
2、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医疗和养老。
目前,我国已全面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患者的医疗负担,但保障水平仍然较低,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居民因病致贫、返贫问题。进一步完善新农合相关政策,逐步完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尽快建立养老等社会救助和保障体系,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提高农民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有效消除消费者后顾之忧,增加即期消费。改善农村消费市场环境,必须从政策层面加大力度。当前形势下,扩大农村消费迫切需要解决农民“能买”和“敢买”的实际问题。国家强化强农惠农政策,切实增加农民收入,扩大补贴范围,提高补贴比例,让更多农民达到“买”的水平;同时,加快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投资各种农村民生工程,通过制度建设解除消费的后顾之忧,增强农民消费的安全感,可以促进农民“敢买”。
3.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消费环境。
为了促进农村消费需求的增长,必须改善支持消费的基础设施。要抓住中央提出的发展现代农业的重大机遇,以多种方式加大对水利、电力、交通、通信等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鼓励企业采取多种方式,利用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改造传统农家店,为农民提供价廉物美的商品;完善农村服务维修网点,解决农民后顾之忧。通过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水、电、交通、通讯条件和售后服务,既能缓解农村居民服务需求对社会的压力,又有利于改善农村消费环境。
规范农村市场,整顿市场秩序。加大对城乡假冒伪劣的打击力度,建立有效的职能机构,让农村消费者在权益受到侵害时有“讨说法”的地方,切实维护农民的消费权益,为农村市场提供可靠的社会保障。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农村居民的积极性,打消农村消费者的思想顾虑。
4、企业应加强市场调研,根据需求特点及时调整产品结构。
农村消费市场具有范围大、容量大、分布广的特点,发展潜力巨大。要创新商品供给,立足消费变化,开展农村市场调查,及时捕捉市场信息,准确市场定位,开发生产适应农村居民需求变化的新产品,不断提供符合消费者口味的创新产品,做到简单实用、易操作、经济适用、价格低廉,让农民用得起、用得上。这样才能占领市场,启动农村消费。因此,制造商应根据农村消费市场的特点,开发适合农村需求的产品。工业品如果不能把相应的服务送到农村,就在农村扎根。农民将永远害怕购买和使用工业产品。
5、引导农民正确消费,拓宽消费范围和层次。
更新消费观念是开拓农村市场的先导。要引导农民摆脱小农意识,激励他们通过勤劳致富,换取改善生活、提高生活质量、欣赏新的消费时尚、拓宽消费领域。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居民的消费领域不断扩大,需要引导农民从简单的衣食住行等物质消费向更多的精神文化消费拓展。同时,着力提高农民素质,引导农民追求文明、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增加科技、文化、教育、娱乐、旅游等服务性消费,改善消费结构,提高农民消费水平和档次。
加强消费环境和消费安全。首先,在集贸市场、批发零售等传统营销渠道的基础上,逐步发展以现代连锁经营为代表的适应农村市场的营销网络,促进现代消费方式、流通方式和市场运行机制向农村渗透。其次,要结合农村市场的消费特点,广泛开展有效的促销活动,完善售后服务体系,坚决制止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此外,要建立严格的农村商品准入制度,从源头上堵住假冒伪劣商品进入农村市场的渠道,严厉打击生产销售涉及农业生产资料和农民生活消费资料的假冒伪劣产品。第四,在农村设立消费者投诉站,对农民进行教育,培养他们的维权意识。
改善消费市场环境不仅可以提振农村市场,拉动内需经济,也是新农村建设长远发展的需要。只要措施到位并有效实施,在购买力日益增强的农村消费市场,农民的消费将从过去单纯的粮食和生产性支出向更丰富、更高层次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