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好财务报表分析摘要

以下步骤

财务报表是企业的DNA。一个企业由管理、资源、文化理念、员工、服务、运营、战略和产品组成。

企业被债权人、合作伙伴、投资者、供应商、客户、政府、竞争对手和经济环境所包围。

如果我们想全面了解企业以及围绕企业的各种因素,我们需要一份完整的DNA数据——也就是财务报表。

当我们分析财务报表时,我们不应该把自己当成审计员,而应该把自己当成管理者。审计师看数字,管理者看数字背后的因果,审计师关注的是结果,管理者关注的是未来,审计师不强调企业和行业的特点,管理者应该关注企业自身和行业的特点。

只有真正了解一个企业的方方面面,把它当成自己的店铺或者摊子,才能真正理解企业在财务报表上留下的蛛丝马迹,理解每一份财务报表的生命力和不可承受之重。

不应该预断什么样的财务报告好,什么样的财务报告不好,而应该根据企业的特点去验证企业是否经营良好,是否有隐患,是否有前景。

每一份财务报表都是一个独特的商业故事。希望大家能真正了解,发现其中的投资机会和隐藏的风险。

财务报表的分析是很有思辨性和艺术性的,任何死板的分析模式都是不可取的!财务报表分为:

季度报告(4月内发布)

中期报告(半年报,8月发布)

第三季度报告(10个月内发布)

年度报告(4月内发布)

年度报告必须经过审计,因此通常被认为是具有最高分析价值的财务报表。并不是说其他三份财务报表就不用看了,而是说年报更真实、更完整、更详细、更有研究价值。

年报内容最详细,其次是中报,然后是一季报和三季报。

季度报告并不是没有什么值得一读的。对于业务热情明显的上市公司来说非常重要。比如有的企业销售均衡,1亿元的营业额,四个季度基本差不多。而有的公司一季度可能赚1亿,之后就没有利润了。当然,对于这类企业需要关注季报,分析在哪个季度的表现。

财务报告具体发布时间有一些潜规则:

第一,越早,越容易被投资者注意到

第二,演出越早越好。

第三,后期一般表现不太好。

当然,这些潜规则并不一定,因为有些企业确实财务报表很丰富,子公司也很多,所以没有办法早做。这个要自己筛选。大集团、大企业的财务报表一般在公布时间的最后一个月公布。

绩效预测规则:

65438+10月31,年报预览会开始,创业板必须刊登年报预览。如果其他板块业绩变化较大,比如亏损,比如扭亏,比如净利润下降50%以上或者增长50%以上,就需要提前预告,或者企业自己愿意提前预告。

创业板和科创板业绩快报必须在2月28日刊登。快车和预报的区别在于,预报很可能不准,快车基本分不开。很多公司都喜欢玩这种套路,预习很好,快递会修改。当然这些都是差的企业,好的企业预测都很准。

3月份没有这样的规定。

4月10日,创业板必须公布季度预测。

4月15日深证其他板块一季报预告如有较大变动必须公布。

4月30日,所有年报和季报出炉。这一天,很多股票同时公布年报和季报。

5-6月没有这个规定。

7月15日,如果深市板块有大的变动,必须在创业板公布。

8月31日,所有报纸出版。

9月份没有这样的规定。

10深圳板块三季报第15期,对波动较大的有预测,创业板必须做预测。

10第31号各板块三季报出炉。

165438+10月-65438+10月没有这样的规定。

只要不是强者披露预告、快报、年报的时间段,企业有时会在其他时间独立预测业绩。比如主板只要不是巨幅变动就不会强制披露预测,但是企业可以自己做预测。年报结束后,可以自行决定是否预览季报,季报结束后是否提前预览中报,中报结束后是否提前预览年报。这些都是你自己的决定。

创业板到时候是强制披露的,因为创业板的业务经营波动很大,中小板往往会提前预告。只是主板发快报和通知比较少。除非是亏损、亏损、净利润变动50%触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资产负债表

资产负债表是资产负债表,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只是资产结构和负债结构不一样,最后总额是一样的。

因此,分析资产负债表的关键是看资产和负债的结构。

我们可以看到,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和负债是按照流动性和变现能力排列的。也就是说,第一种最容易变现,也就是流动性最好。

股东权益是按照可识别程度来安排的,越早越好识别。所以流动负债在非流动负债前面,所以流动资产在非流动资产前面,货币资金在流动资产前面。

资产负债表可以让你探究企业的资产负债结构,企业有哪些资产负债,有多少负债需要长短期的利息。这些是资产负债表的核心。

资产负债表的内容:

资产(企业的所有资产,流动和非流动资产等。).资产是企业用钱购买的东西。资产可以理解为一个能给你赚钱的人。)

流动资产:

流动资产一般描述流动性好的资产,容易变现的资产很快就能变成现金资产。

但是,流动资产本身在经营过程中是不断转化的。

现金-存货-应收账款-现金

流动资产不可能永远是固定的形式。钱得买生产需要的东西,然后做产品,然后一部分变成现金,另一部分变成应收账款,等等。

我们要动态的看流动资产,要明白流动资产本身也在不断的相互转化。企业经营的本质就是用钱快速赚更多的钱!所以,存货周转率要快,应收账款要尽早收回,不能有坏账。

货币资金

它是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以货币形式存在的那部分资本。

货币资金排在流动资产表的第一位,当然是最容易变现的资产。

公司钱多当然是好事,是公司不缺钱的象征。一个优秀的公司,应该每年都在增加这笔钱。如果钱少于短期负债,或者明明是很多钱,却借了很多有息高息的债,这是不健康的,也是不正常的。

如果公司的货币资金远远小于短期负债,就可能出现偿债危机。如果公司有很多钱,还借高息负债,很可能被别人挪用,或者虚构资金。

钱越多越好。对于抗风险能力来说,钱是最有价值的储备。

交易性金融资产

股票、债券和基金权证实际上是出于交易目的而持有的金融资产。这些不受折旧和减值的影响,购买这些的成本需要从当期净利润中扣除。

应收票据和应收账款

应收票据

应收票据是人们暂时没有给钱的票据。他们可能给你一张银行承兑汇票,也可能是商业承兑汇票。银行承兑汇票是银行承诺兑现的票据,你可以在约定的时间拿到现金。商业承兑汇票是由企业签发的。当然,它们不如银行可信,还要看企业的诚信度和财务状况。

这些票据大部分还是有信用的,不用说银行基本都是现金。

应收帐款

应收账款就是人家给你打白条,也就是信用。很多企业先把商品卖给别人。

应收账款收不回来很正常。当然,它没有应收票据安全,所以应收账款过了一定时间就会收回来。很多企业为了利润好看,把货给了很多信誉不好的企业,然后利润好看了,但是最后并没有收到钱,需要一次性收坏账,所以应收账款剧增不一定是好事。就看能不能收了。如果一个公司应收账款太多,就要警惕以后会不会发生。

预付款

就是提前给供应商的钱,相当于预约,就是先把钱给别人,然后他们再给你东西。

预付款太大不好,证明公司地位不高。人家是先收了你的钱才敢给你货,或者只是故意先收你的钱,不怕你不合作。这是竞争力的表现。敢先收钱的是竞争力强的企业,想把钱给别人的是没有竞争力的企业。

而且,还有一件棘手的事情。如果预付款特别大,而且不是货款,就是一些奇怪的专利和项目资金。很可能存在财务造假,正在利用金融科技做账。这种企业不好,预付款不能太多,时间不能太长。

应收利息

这个很好理解,就是应该赚的利息没有拿到。比如短期债券到了付息期却没有收到利息。

应收股息

如果公司持有的股权投资派发股息,则为应收股息。

其他应收款

很多集团公司都很大,不仅是主营业务,还有很多小业务。这些与主营业务无关的小业务就是其他应收款。当然,我认为一个优秀的公司应该专注于主营业务,不应该有太多的其他应收款。而且从造假的角度来看,这些乱七八糟的小生意太容易藏污纳垢了,或者没有,或者很小,很多细节都可以在财务报表的附注中找到。

长期应收款

是你租给别人很长时间才能收回的钱。比如你有飞机、工程机械、汽车、厂房、设备,你租给别人,他们慢慢给你钱。这些都是长期应收款,以这种延期的方式分期支付,融资租赁就是长期应收款。

存货

企业未来要出售的商品是存货。

尚未生产的原材料和半成品也有库存。

库存在增加,但销量没有增加。很有可能是企业经营出现大问题,产品被淘汰,或者过时,或者市场份额下降。这不是一个小问题,后续很可能会给企业的资金带来很大压力,企业将被迫借钱经营,同时增加负债。

还有一种可能是企业的库存不真实。根本没有能卖的库存,而是卖不出去的半成品或者残次品,或者原材料,所以库存不断增加,但是没有利润增加。

而且很危险的是,存货永远不会消失,存货会跌价贬值。比如生鲜,比如容易跌价的商品,比如淘汰的产品,有些公司故意不做跌价准备,不做拨备,这就是变相欺诈。

存货造假的另一种方法是让你搞不清楚到底有多少存货,比如农林牧渔业的存货。你不可能真的下水去数鱼虾蟹,或者突围逃跑,突然死亡突然生病,这些存货瞬间消失。还有就是软件行业,存货的价格波动很大,科技行业也一样,生物技术行业也一样。你搞不清楚它值多少钱,有多少东西,微生物怎么算。有些是需要非常保密的,你不知道是什么,所以这类企业的库存需要非常谨慎的对待。

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资产

有些投资、待摊费用或一年内到期的长期应收款都是

其他流动资产

只要上述以外的流动资产都是其他流动资产,这是供企业灵活使用的。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特点,肯定是说不清楚的。那些数不清的都在这里了,也可能是一些理财产品。每个企业都不一样。如果你真的想检查财务报表的注释。

非流动资产:

概括地说,流动资产以外的所有资产都是流动性差的资产,是一年左右不能变现的资产。

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

本企业初始时被确认为可供出售的非衍生金融资产,并未划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的金融资产、贷款和应收款项。比如股票、债券、基金。

持有至到期投资

当日回收金额固定的非衍生金融资产。

长期应收款

企业融资租赁产生的分期收款。

长期股权投资

通过投资取得的被投资单位的股份一般长期持有。

长期投资有风险。如果企业长期投入大量资金,但投资回报很小,很可能说明长期投资失败了,也只是一种确认。

而且,如果持有的股票股价大涨,只要不卖出,就不算盈利。如果投资比较少,直接按照买卖计算盈亏。如果投入比较大,是20%-50%,那么就按照持股标的的操作来计算盈亏。

长期股权投资是一个容易藏污纳垢的数据。如果长期股权投资的投资很大,对象很杂,而且与主营业务无关,这是一件非常不好的事情,涉及到转移资产,占用上市公司的资金。

大家一定要搞清楚企业的长期股权投资投了什么,会在附注里写清楚。投资一些陌生股权的企业一定要小心。

投资性房地产

这个比较简单,就是买房买地。

无论是按成本还是公允价值计算,都是有区别的。

如果是成本法计算的话,需要计提折旧,就像固定资产一样。如果按公允价值计算,不需要计提,但需要按当期公允价值变动计算,会影响利润,但并没有真正的利润,因为没有收到现金,只是因为房价涨了,导致估值上升,房子没有卖出去变成钱。这相当于纸面上的财富。

两种计算方法不能切换,只能选择一种。当然,如果成本法好,就不会有那么多公允价值变动的麻烦,也排除了企业的猫腻。有些企业根本没那么多利润,都是房价上涨带来的虚胖利润。大家一定要关注这个数据。

例如:

成本法计算:我买了一块价值1亿的土地,买了之后就开始折旧。20年后,土地疯了,但并没有根据地价的变化影响财务报表。但我实际上拥有这片土地,相当于无形的财富。一旦我卖掉它,我将来会得到很多钱。

公允价值变动的计算:我买了一块价值1亿的土地,没有折旧,但是这块土地是升值还是贬值,都会影响财务报表。如果这块地变成了20亿的估值,那么654.38+09亿的差价也就变成了我的利润,但是我并没有卖这块地,所以我并没有真正拿到钱,但是财务报表已经显示相当于把利润膨胀了,如果这块地持续贬值,那就继续是我的利润。

肯定是成本法好,既能让财务报表更真实,又能隐藏一个未来的盈利点。

固定资产

使用寿命超过一年的,为营业性持有的固定资产。房屋、建筑物、机器、设备、机械、交通工具、工具和仪器都是。

固定资产需要计提,购买资产需要付款,然后购买成本在资产生命周期内慢慢摊销。每年的固定资产折旧都要作为公司的当期营业费用从利润表中扣除。除折旧外,每年还应进行减值测试。只要是毁损、贬值、长期不用的,都要计提减值准备,从利润表中扣除。

因为折旧,好的公司当然会选择越来越快。如果早一点贬值,就不需要再贬值了。贬值太久肯定不好,证明公司不赚钱,不敢贬值,怕影响利润。敢于快速贬值的公司是优质公司。

固定资产增速太慢不好。固定资产必须随着企业的发展而不断增长,这样企业才有竞争力。如果一个企业的固定资产长期不增长或者增长缓慢,那么这个企业已经在走下坡路了,因为它没有固定资产可以购买。

固定资产的增长要看利润能不能跟得上,因为你买的东西都需要折旧,你想买多少固定资产都可以,但是如果利润跟不上,折旧会让你的财务报表特别难看。

需要注意的是,有些企业长期以来业绩并没有增长,而是靠出售固定资产来维持,这是非常危险的。

固定资产清算

固定资产:清理因不可抗力的自然灾害而毁损、灭失的固定资产。

在建工程

从字面上看,在建工程完工后会自动转为固定资产。

而在建工程是不需要计提折旧的,所以有些企业喜欢钻空子,为了规避固定资产折旧,故意不折算成固定资产。

如果一个公司长期不把在建工程转化为固定资产,大概就是在干这一招。甚至有的企业根本不建,只是补一个在建工程。很多很多年后,他们会尝试进行大比例的扣除。这是诈骗,转移资金。大家要关注在建工程的数据。

生产性生物资产

比如有的企业靠养猪养动物赚钱。这些是生物资产,包括林业。

无形资产

没有实体的资产是无形资产。

商标权、专利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特许经营权、版权都是无形资产。

无形资产是很重要的一点。无形资产的东西太多,太复杂,并不是一件好事,因为无形资产无法统计清楚,也无法解释清楚。像这样的资产估值是多少,争议很大。如果企业的无形资产过多,很可能会虚增总资产。至少你可以认为这个企业的资产结构很不健康。

无形资产也要折旧,只是名字叫摊销,折旧和摊销的意思是一样的。只要确定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然后平均每年摊销金额就够了,如果没有办法知道使用寿命,只能计提减值准备。

商业信誉

那些看不见、数不清、摸不着但能产生收入的,就是资产。因为能赚钱,所以一定是资产,但是会计科目不能很好的描述这些资产,所以叫商誉。

在购买一家公司时,如果公允价值为1亿元,公司花2亿元购买,那么多出来的1亿元就放入商誉。商誉不需要计提摊销,但是需要计提减值准备,也就是说不需要像固定资产、无形资产一样每年计提,但是每年年末都需要计提减值准备。如果商誉价值下降,就需要减值。对于商誉高、管理差的企业,

长期待摊费用

是企业花出去的成本,但能维持一年。

比如固定资产改善的成本,基本上需要一年的时间来改善,不需要天天改善。这些意味着效果可以持续一年以上,修复费用也是如此。

但是有些公司故意把长期摊销费用当做资产,假装是资产,把其他费用放进去,可以减少费用,增加利润。所以长期待摊费用太多肯定不好,很可能是别有用心。这就是金融科技的运用。大家一定要警惕这种金融诈骗。

递延所得税资产

税务局和公司的财务计算方法不一样,所以会有递延所得税。比如税务局不承认公司花的钱,特别是很多招待费,折旧,减值,罚款,捐赠等。,以及一些广告费,坏账准备,修理费等。这些公司和税务局的差额会先放入递延所得税资产,税务局即使临时放入税务局的资产也会临时多收。

其他非流动资产

不好分类的资产,周转时间在一年以上的放进去,名字里有“其他”的就是大筐。目的很简单,就是给那些不清楚但有真实财务数据的会计科目一个好归宿。

所有带“其他”的名字都很重要,量不要太大。你需要看看笔记里有什么,看看有没有猫腻。

负债(企业的所有负债,流动和非流动负债等。).负债是公司借了多少钱。)

负债很重要,因为这个数据比较真实,伪造资产的方法很多,伪造负债的方法很少,所以负债一般都是真实的。而且伪造资产的目的是为了胖,大部分企业就是想胖,而不是装弱。

负债是欠别人的,以后还。资产会变质,负债没有变质的空间,因为已经是负债了。你可以理解资产看起来很美,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变质。负债看似先受伤,但只要伤口不是致命的,就可能在未来带来机会和经验。

负债不是坏事,因为负债的目的是赚钱,借钱也是为了做生意。债务只要在合理可控的范围内,就是健康的。

流动负债:

短期贷款

为维持正常生产经营所需资金,或短期内偿还他人款项而从银行、其他金融机构及其他单位借入的款项。一般来说,1年以下的还款期限为

向中央银行借款

是从央行借的钱。

吸收存款和同业存款

吸收存款是指子公司在公司财务的存款,不需要利息。同业存款是其他金融机构存放在财务公司的款项,需要支付利息。

交易性金融负债

企业采用短期盈利方式融资形成的负债,如应付债券、长期借款和短期借款。

应付票据

企业在经营中采用商业汇票结算方式的,在规定日期无条件向他人支付一定金额的款项,包括银行承兑汇票和商业承兑汇票。

应付账款

购买材料或商品或接受劳务需要给予他人的款项,即企业赊购。一般来说,应付账款不能超过2-4个月,否则企业的信誉就会丧失。

大部分应付账款都是好东西,证明人家敢给你赊账。只要按时还钱,这就是一个良性循环。

预收账款

交易前预收的部分货款显示了公司产品的竞争力。你可以想象什么样的产品会让人先付钱给你?什么样的企业有底气先收钱再发货?一定是抢手产品,一定是稀缺产品!所以预付款越多越好,证明企业的产品具有独特的稀缺性,产品的价格不容易贬值,相反还可能是有价值的。

应付工资

也就是工资,一系列的钱,奖金,保险,公积金,福利,教育经费,给员工的辞退补偿。区别在于一线员工工资是生产成本,工厂员工是制造费用,管理费用是管理费用,销售人员是销售费用,在建员工是在建工程。

应付税款

各种应缴纳而未缴纳的税款。增值税、消费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房产税、车船使用税、土地使用税、所得税和资源税等。

所欠利息

企业应支付的各种利息。

应付股息

企业分配的股利尚未支付。

应付账款-其他

有些奇怪的东西不包括上述科目的所有应付款,比如收到的存款,比如应付的保险费,应该不会太大。你需要具体检查笔记。

其他流动负债

不属于以上科目的所有流动负债汇总不要太大,需要具体查看附注。

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

将企业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金额转入本科目。

非流动负债:

偿还时间超过一年的负债

长期借款

对于那些期限在一年以上的贷款,还是小额为好,因为利息比较高,肯定比短期高。短期能借的,长期基本不会借。长期贷款确实缺钱,短期贷款可能只是暂时无效。

应付公司债

企业发行一年以上的债券是企业筹集长期资金的重要方式。

长期应付款

应该付给别人的融资租赁费,分期买的各种东西。

银行专用基金现金

这是政府投入的钱,不需要归还。只要按照政府指定的用途使用,就属于政府给出去的钱。

估计负债

企业未来可能发生的负债,如诉讼、担保、产品质量问题等。

递延所得税负债

基于应纳税暂时性差异的未来期间应缴纳的所得税金额。

其他非流动负债

不包括在上述所有科目中的非流动负债汇总。也建议看看笔记,看看里面是什么。

三、股东权益|所有者权益

企业所有者对其资产享有的经济利益包括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股东权益就是告诉你有多少钱属于股东。股东权益相当于公司的财力,资本公积和未分配利润,可以用来分红送股,股东权益每年都在增加,如果不仅仅是股本的增加,也就是说财力在逐渐增厚。

实收资本(或股本)

企业实际收到的是投资者投入公司的资本。也是上市公司注册的法定资本总额的来源。实收资本体现了所有者与上市公司的基本产权关系,是上市公司永久的资金来源,也是保证上市公司持续经营和偿还债务的最基本基础。

缴入盈余

即股东投入超过股本的部分,不是利润形成的。发行价格高于实收资本的,可用资本公积送股。

库存股份

持有自己股票的公司是库存股票。

功能过剩

公司盈利了,就要分配。首先弥补之前的亏损,然后税后利润的10%成为盈余公积,然后股东提取任何盈余公积,最后股东进行分配。

未分配利润

股东提取盈余公积后,剩下的就是未分配利润,这也是股东决定如何使用的。未分配利润高并不一定证明企业真的分红了,因为这部分钱很可能已经用于购买固定资产或者用于其他投资了。

外币报表的折算差额

外币报表折算差额就是外币报表折算的损益,是在报表折算过程中,使用不同的汇率折算不同的报表项目而产生的差额。

少数股东权益

少数股东权益即少数股权,即母公司以外的投资者在子公司的权益,表示其他投资者在子公司全部权益中的份额。你可以理解母公司控制很多子公司,但不是100%,有些不是100%的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