虫害控制措施

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可以通过人工采取一些措施,减少或防止病原微生物和害虫对农作物或人畜的危害。那么有哪些防治病虫害的措施呢?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防治虫鼠措施的资料。欢迎阅读参考!

虫害控制措施可分为化学控制,使用杀菌剂或杀虫剂等化学品;利用光或射线等物理能量,或建立物理防控屏障;通过改变作物品种、耕作时间或环境来减少危害的耕作防治;生物防治主要利用天敌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主要由有机合成剂组成的杀虫剂的发展,杀死害虫和疾病变得更加容易。但与此同时,由于抗药性的增加和天敌的减少,害虫再次增多,之前无害的潜在害虫造成了危害。同时,这些农药直接危害了人畜,或者农药残留和生物浓缩通过食物链造成了危害。已经意识到这些问题应该综合治理或控制。也就是说,对于害虫的防治,应该以一种互不冲突的形式,协调使用一切可能的手段,一般要把病原体或害虫的种群控制系统维持在经济承受范围之内。在有效利用病原和害虫种群的自然控制机制的基础上,辅以各种控制措施,这应该以降低病原和害虫的密度并使其波动范围保持在小范围内为目标。只有当害虫的密度超过允许水平时,才能使用临时措施,如喷洒化学药品。

同时,除非是新感染的害虫,或者是人类传染病的传播媒介,最好不要让它灭绝。根据这一思想,重要的问题是确定合适的病原体和害虫密度,使其适应作物的容许临界损害值。V.M.Stern等人(1959)将此称为经济危害水平(FIL),但这个词经常与作物本身的危害程度混淆,所谓的“经济危害水平”也容易被误解。君一和Keiji Tonggu (1973)建议,以产品产量和质量规定的作物受害程度称为“可容忍的受害水平”,相应的病原体或害虫密度称为“可容忍的害虫密度”。此外,从广义上讲,术语“害虫控制”还包括对有害生物的控制,包括有害的鸟类和动物或杂草。

病虫害的防治措施分为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措施。目前常规生产多采用化学防治措施,施药是一种常用方法。物理防治,如黄背板、黑光、糖醋液诱等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如主要作物轮作、科学使用有机肥、科学管理、适宜的栽培方式,主要利用天敌,如赤眼蜂、蚜小蜂,以及一些生物真菌的应用技术。

森林病虫害防治方案ⅰ.杨树食叶害虫

主要是杨蛾和大力水手蛾,每年发生5-6代,两者同时发生,世代重叠,始于10的5月上旬至10月上旬。杨凡舟蛾幼虫的身体前后各有一个枣红色的瘤,叶片卷曲,夜间出来取食。杨蛾幼虫两侧各有一条黄色纵带,身体前后的肉瘤呈灰色,上面有短毛,把叶子啃光,只留下粗大的叶脉和叶柄。损伤较轻时,叶片呈网状,有刻痕,阻碍杨树生长。危害重的时候,叶子被吃光,形成。光杆?杨树生长量下降。其防治方法:(应在幼虫三龄前,5月底6月初进行)

1.在羽化高峰期用黑光诱杀成虫,以降低下一代的种群密度。

2.用3%高渗苯氧威1000倍液、吡虫啉100倍液、敌鼠1000倍液防治。

3.每亩用球孢白僵菌高孢子粉和森得宝可湿性粉剂15-20g进行喷雾或喷粉。

4.郁闭度在0.7以上时,林中每亩使用1.2%苦烟乳油35-40g,药剂比例为1份药剂和9份柴油,早晚均可防治。

二、胡柚尸病

又称流胶病,该病主要危害枝、茎,也危害叶、果。是胡柚冻害后的常见病。该病呈灰褐色,患病部位可产生流胶病和酒糟味,导致分枝、干枯,甚至整树死亡。其预防和控制方法:

1,小树枝,砍断烧掉。

2、主干、主枝用小刀刮干净,用托布津涂刷。

3、50%多菌灵100倍,等量波尔多液喷雾。

第三,梨锈病

也被称为红星病,该病通常危害叶片和嫩枝,导致早期落叶。病斑在叶片背面形成黄褐色凸起,长有5-7根刺。在严重的情况下,它会导致叶子死亡,甚至幼苗死亡。果实受损后,不仅造成畸形,而且不能食用。该病每年5月中旬开始,7月中旬结束。其预防和控制方法:

1.梨园周围5公里内不能种柏树,因为梨柄锈菌是一种寄生真菌。

2.加强水肥管理,增加树木抗逆性。每棵幼树施尿素硫酸钾复合肥1-3,果树0.5公斤,沟穴均可施。

3.培育或种植抗病品种。

4、20%三唑酮EC 2000-2500倍或15%三唑酮1500-2000倍,发病期可每10天喷一次,可连续喷三次。

四、梨蚜

每年发生叶害10代以上,新梢顶端叶片受损严重。受损的叶子卷成角,向前方收缩,蚜虫潜伏其中。影响光合作用,阻碍梨树生长。

防治方法:梨树蕾期,10%吡虫啉3000倍液,50%抗蚜威2000倍液。5.胡柚的防冻处理与树木恢复。

剪掉枯枝,去掉枯叶,处理伤口,用油漆、凡士林等涂抹伤口。,并全株喷洒等量波尔多液、硫磺混合液或1000倍多菌灵,防止病害侵染。对于轻度冻害的树木,用0.3%尿素和0.2%磷酸二氢钾水溶液在根外追肥2-3次。对冻害严重的树木,要施足腐熟有机肥,追肥要薄而富。特别要注意控制施肥期,以促春夏控秋,有利于树势的恢复。

我国森林病虫害发生原因居世界第二位,森林病虫害种类繁多。据不完全统计,害虫的多样性和环境条件的复杂性给防治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与病虫害的斗争是长期而艰巨的。即使是病虫害,也无法长期控制,每年耗费大量的金钱和人力,但还是有大面积的树木被吃死。原因是:

(1)森林病虫害具有主动传播或依靠自然力传播的能力,具有较强的繁殖能力。大多数个体被消灭,但剩下的个体可以通过繁殖在几代后迅速传播。

(2)随着林业生产的发展,有林面积不断扩大,特别是人工纯林面积的增长,迅速回升。

(3)国内外林业生产活动的沟通为害虫的生存提供了有利条件,受害面积可能相应扩大。随着苗木、木材、接穗等材料的潜伏区日益频繁,新的有害生物种类可能会不断增加。

(4)随着环境条件的变化,害虫的遗传特性和适应力增强了。甚至有些抗虫品种也不是一劳永逸的。长期适应的结果是遗传特性逐渐变异或衰退,需要不断培育新的抗虫品种。可见,有效的病虫害防治是一项长期而复杂艰巨的任务。

森林病虫害防治中存在的问题(1)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不断增加,防治难度加大。随着人工造林面积的增加,特别是单一树种纯林的增加,病虫害的危害加剧。1970年,全省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为179万亩,1981年上升到675万亩,1165万亩。面对这一严峻形势,我省于1992年开始实施森防目标管理,发生面积逐年下降,至1997年453万亩。但由于近年来持续干旱,冬季偏暖,害虫冬季死亡率低,发生面积有所增加。在目前资金、人力、技术有限的情况下,防控难度更大。

(2)灾害引起的病虫害种类增多,造成严重的损害和损失。目前,全省严重病虫害已由80年代初的35种增加到50种左右,其中有些是从外地传入的,有些是我省从未发现的。过去危害严重的马尾松毛虫、大卫叶螨、天牛等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控制,有的在部分地区每年都有发生,甚至造成严重损失。全省每年因森林病虫害减产木材70多万立方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亿多元,对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也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3)危险性病虫害的潜在威胁在增加。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多种危险性有害生物入侵我省,如美国白蛾、小蠹虫、苹果绵蚜、蛲虫等。由于我省采取了有效措施控制这些危险性有害生物,虽未造成较大危害,但潜在威胁不容忽视。我省是国际检疫性有害生物松材线虫病和国内检疫对象日本松材线虫病的适宜区。这两种害虫随时可能入侵我省,尤其是松材线虫病。一旦入侵,很可能在短时间内破坏我省大面积的油松林。

(4)顽固难治,常发生暴发。过去马尾松毛虫、天幕松毛虫、黄连木、大力水手蛾、兴安落叶松和光肩星天牛相当顽固,大部分都有暴发的特点,有些几乎每年都在局部地区暴发。如果监测跟不上,病虫害往往在初期不能及时发现,等到发现时已经是很严重的情况,使得防控相当被动。

采取措施防治森林病虫害(1),做好预测预报。有害生物预测是用科学的方法探测有害生物发生发展的动态,将侦察材料与当时当地的气候条件和森林生长发育情况相结合,正确推断有害生物发生发展的趋势。预测是实施预防的重要措施。预报的组织要以省、县、市林业局或乡镇为预报单位,在苗圃和重点村设立预报点,形成群发预报网开展预报活动,进行群发预报和防治。

(2)加强以森林经营为基础的环节。营林的防治是从生产和生态的大局出发的。一是通过选育抗虫品种,营造混交林,在树种选择、适地适树、造林方法、抚育管理等方面进行科学抚育管理,从根本上提高树木的防护性能,为防治病虫害奠定基础。但是,营林防治不能脱离其他防治,也不能单纯依靠营林防治,更不能单纯依靠其他防治。大面积的纯林是病虫害发生和传播的温床。封山育林,保护灌木蜜源植物,逐步把简单林改造成混交林,把单层林改造成多层林,把疏林改造成密林,逐年形成树种、林种、林分类型多样的森林体系。预防工作以保护为主,保护与繁殖相结合,建立保护区,改善生物群落,提高树木的防护性能。达到有虫无灾的目的。当特殊气候条件下昆虫种群密度增加时,在局部范围内临时补充其他防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