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电商遭遇的陷阱
一个正在销售的电子产品爆炸身亡,整个数据组一直忙到凌晨4点。
我们在澳洲卖这个电子产品给别人已经两三个月了,每天的销量还不错。我们不专注于销售,但是这个产品因为一些产品报道,从来没有自己造过。奇怪的是,卖家从来没有赶走过我们,甚至没有一次警告。
我们每个操作都是高手,组长不会去查每一个后台。当然,没有那么多时间。而且我们给了各个站点运营很大的自主权,基本上每个人都是抱着自己的创业心态在做好自己的站点。
另外,整个团队SKU太多,关于这款产品的具体情况我真的不太了解。
为什么运营商可以放心的跟卖这个产品?澳大利亚站是一个新的站。大家都没有注册品牌,也没有FBA。他们都光着脚。特别是卖家一直没有发警告信,所以操作一直觉得可以放心做。
从这个站点开始,那个产品一直在做,在卖,直到这个月有一个FBA仓库,一批货送进来,数量和金额都有。
从我第一次接触亚马逊开始,我就不太同意做这个动作,这对我自己品牌的传播和产品的沉淀没有任何好处。即使在14和15,卖的最好的时候,我也没有做。(现在想想,当时真的很傻~ ~ ~(> _ & lt;)~ ~ ~ ~,如果现在再给我一次机会,我他妈的会用所有的资源去做,去卖)
销售就像吸毒。一旦上瘾,你就很难戒掉。不用挠头写清单,不用花钱拍产品图,不用花钱做什么推广,我只想卖出去坐在那里等钱。
2
其实卖家不是没注意到我们,也不是不想赶我们走。人们正准备杀了我们。
这个房源被爆料掉的原因是卖家起诉我们卖假货,向平台投诉我们的和他们卖的不一样,冒充他们的产品。
平台发了小红旗,需要我们提供发票和品牌授权说明。
发票很好办。这张卡是授权的。想都别想。人家要杀你,怎么给你授权?
我的意见是,一方面,马上把仓库搬过来,把剩余库存转到其他账户,自己想办法建。
另一方面,找到对方,私下解决这个问题,先把库存处理掉。
找了几个关系好的朋友找卖家,取得了联系。
要价有点高,我的底线是喝茶的东西就够了。容易沟通,做个朋友就好。不好商量,算了。反正澳洲站也是开放注册的,账号成本也不高。
另外,我们做了很多平台。搬完仓库后,我就没再做销售了。我提交了相关报告,自己建的。
幸运的是,这只是在澳大利亚。如果不在美国或者其他站点,整个账户就完了,损失也就一两百w多。
三
我在连载日记《资金断裂,被迫从B2C转到B2B》中提到,我刚进入这个行业的时候,做的是手机壳之类的数码配件。
iPad保护套当时利润其实还不错,但要看设计和成品质量。皮革是PU,比PVC好,而皮革在手感和韧性上都比PU好。大家可以为制造出来的材料找原材料供应商,加工厂基本都一样。
当时大家的操作方法都差不多,基本都是海量链接和卖,刷,关键是看刷的方式。
我当时是PU的原料商,做电子产品皮套的几个品牌都是我的客户。
不是因为我的价格便宜,恰恰相反,我们家的价格比别人高。像普通的PU和PVC,大部分都十几块钱,而我们的是24-32块一码。
不劳而获,一分钱一分货。无论是耐黄变、耐弯曲、耐摩擦、耐寒,国内很多产品都和我们不是一个级别的。
所以即使价格翻倍,一旦品牌客户跟我们合作,也就一年多,基本上一直合作到我在16彻底转型。
3C的数码产品全都是红海中的红海。他们设置贸易壁垒的方式,除了开发高质量的产品,主要还是从图案和线条的设计入手。
这波人设计了线条和图案,但没有马上打印出来,然后做好货,在亚马逊上卖。都是统一申请了外观专利才进行下一步。
小销售,无法靠自己养活一个设计团队,很多甚至雇了一个全职设计师,这是不可能的,连美工都是外包的。这波卖家的生存之道就是跟风。大部分都是直接复制图案然后在1688上购买。本来做商品的成本是20多元。如果把皮革或者PU革换成更便宜的PVC,到处都省了塑料和包装,整个成本都省了。
基本上早上都是去地摊收货,然后去各个客户那里逛逛,随便催付款。
熟悉之后,我明白了他们的堆砌壁垒的套路。
当初大家都是随便卖自己团队设计的产品,毫无预警,毫无怨言。销量到了FBA,所有卖家都给自己一波又一波的审核,准备开始收网了。
还记得去年整个江湖都是血洒指尖的猴子吗?操作方法完全一样。
当时我在朋友圈发出了警告。在那个月的25号之前,不管这个产品是赚是亏,都必须下架,否则死的很惨。
你可能不是很清楚那个时候指尖猴有多流行。有十几个链接,每个链接至少有400人关注。一个朋友一夜之间卖掉了其中一个链接,一夜之间出货2000多个。
应该没几个人听我的,不然就不是牢骚了。
在利益面前,贪婪永远会战胜理智,没有人会相信他是最后一个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