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告诉我关于在季羡林读书的故事和季羡林写给他妈妈的文章?
季羡林认为,在他一生60多年的学术研究过程中,德国十年是至关重要的十年,他的学术研究不是始于清华大学,而是始于德国哥廷根大学。
季羡林在哥廷根的十年间,穷书生只有时间和书。学校孤独安静的环境正好给了他一个前所未有的学习机会。这期间他一般看两种书,一种是关于梵文、巴利文、土火罗的,一种是关于中文的。这期间,除了星期天和节假日,季羡林都要读书,对当时世界上的梵文、巴利文和佛教的研究有个大概的轮廓。在哥廷根,他主修印度研究,获得哲学博士学位,留校研究。
1945年秋天,季羡林从哥廷根去了瑞士,等待回国的机会。
“我只和妈妈在一起呆到6岁。之后回家过两次,待的时间很短。现在回想起来,连我妈的脸都模糊了,没有一个清晰的轮廓。尤其让我难以理解和理解的是:我无论如何也回忆不起妈妈的笑容。她这辈子好像从来没有笑过。她家穷,儿子远。她受了很多苦。她什么时候笑了?有一次我回家,听对面的宁阿姨跟我说:“你妈总说,我要是知道就把他送出去,再也不回来了,我绝对不会放过他!“一句简单的话,包含了多少辛酸和悲伤!母亲不知多少个日日夜夜,望着远方,盼着儿子归来!然而,儿子再也没有回来,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
对于这种情况,我一开始很迷茫,没有深入了解。到了高中,大了几岁,渐渐明白了。但是因为我依赖别人,经济无法独立,有空洞的抱负,却无法实现。我暗暗下定决心,立下誓言:一旦大学毕业,找到工作,马上迎娶母亲。然而,还没等我大学毕业,妈妈就离开了我,永远的离开了。古人云:“树欲静而风不止。儿子想养,不想亲。”这句话应该算在我身上。我不忍心想象我母亲对她心爱的儿子的临终思念。一想起来,心都要裂了,热泪盈眶。当我从北平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参加葬礼的时候,我看到了母亲的灵柩和简陋的房子。我真想撞上棺材,和我妈一起去地下。我后悔了。我真的很后悔。我不应该离开我妈妈。世界上无论什么名声、地位、幸福、荣誉都比不上和妈妈在一起。
这是我永远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