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如何走向中国创造?
首先,政府需要更加重视推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传统产业都是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在中国制造的基础上培育和发展中国创造,当然需要发展新兴产业,但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无疑是更重要的基础。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有利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当前,传统产业面临着巨大的转型升级压力。在经济增速下滑、传统产业产能普遍过剩的情况下,必须更加重视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要把优化传统产业结构作为主攻方向,下大力气淘汰落后产能,压缩高消耗高污染产能,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传统产业由加工制造向R&D、设计、专利、融资、投资、品牌建设、商业模式、物流体系延伸,推动制造业向产业链高端发展,推动加工贸易由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发展。
第二,更加注重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导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不仅是培育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更是将传统产业基础与自然资源和科技优势相结合,培育和发展能够满足和创造有效社会需求的支柱产业。从科技最新进展和社会重大需求出发,选择处于产业化初期、社会效益显著的重大技术和产品进行重点突破,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领域加快实施若干重大项目,拉动产业发展,培育市场需求,加快形成竞争优势。加快建立有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产品行业标准和技术标准体系,支持企业发展有利于扩大市场需求的专业服务、增值服务等新业态。适应需求升级、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的需要,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发展,加快形成主导和支柱产业,在新一轮经济和科技的制高点上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第三,更加注重推进企业技术改造。以内涵发展为基础的技术改造,投资省,建设周期短,见效快,对我国工业化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加快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关键在于推动企业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提高R&D设计、生产工艺和管理水平。目前,中国制造业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产业发展方向,聚焦技术创新、品种质量、绿色发展等关键环节,通过技术创新,推动技术改造从设备更新向改进工艺流程、加强过程控制、完善检验检测手段转变,从单纯的制造环节向R&D、设计、营销、服务领域转变。要把技术创新和技术创新紧密结合起来,以技术创新为支撑,以技术创新为途径,实现技术创新和技术创新相互促进,切实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第四,更加注重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在中国制造的基础上培育和发展中国创造,关键在于推动企业加大R&D投资,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据统计,目前发达国家企业10%以上的销售额用于技术研发,80%的科研工作依赖于大企业。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的技术R&D费用仅占销售收入的1%左右,不到四分之一的企业设立了R&D机构,不到三分之一的企业开展了R&D活动,很多企业甚至根本没有在R&D投资或开展任何R&D活动。长期以来,科研成果大多来自科研机构,但科研经费使用效率低,科研成果应用转化慢。在企业自主创新和国家创新之间,要更加注重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鼓励企业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建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工程平台,吸引技术、人才、资源等各种生产要素,不断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系统集成能力和综合服务能力,不断增加自主品牌和核心技术,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